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拙文《关于名词前的副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分类列举了5类语言实践中副词处于名词之前的副名组合的实例,通过对形式的整理和对结构的分析,辨明副词在各类副名组合形式中都没有修饰名词的功能,从而进一步肯定副词不能修饰名词的语法特性。文章将其中D类例句界定为名词活用作谓语动词,用例有“那个人比主任还主任”,[1]是“S比N还N”格式(这是格式的完全形式,也常典型化成“比N还N”),但只是匆匆带过。格式中“还”后的名词固然不应再视为名词,但拙文仅以副词偶然的“活用”作结论,分析却失之粗糙,故以此文对“S比N还N”…  相似文献   

2.
谷向伟 《殷都学刊》2006,(4):98-101
林州方言中表示可能意义的情态助词“咾”位于句尾,表示某种情况可能实现,其句法功能就是为所附加的句子增添一种可能语意,使得整个句子相当于普通话中含有格式“V得C”的句子。  相似文献   

3.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4.
《朱子语类》中的“太”、“煞”与“太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贤清 《云梦学刊》2003,24(3):108-111
研究《朱子语类》中的副词“太”、“煞”与组合而成的“太煞”的各种用法,探讨它们形成与演变的轨迹,可以见出,“煞”、“太煞”在表示程度的同时也可以兼表语气,且这种现象有时是难以分辨的。  相似文献   

5.
结合语料分析,探讨不同指称成分主语与相关语气副词的语义句法的互动情况。命题类语气副词中的表测度的副词既可以与有指成分主语组合同现,又可以与无指成分主语进行组合同现,而表确认的副词与无指成分主语同现受限制。事件类语气副词与无指成分主语同现组合存在较大受限制性。表评价等意义的事件类语气副词对主语的定指性的要求,没有命题类语气副词对主语定指性要求高。  相似文献   

6.
杨淑敏 《东岳论丛》2000,21(2):138-140
新兴副词丰富是元明白话的特点之一 ,文中对一些值得注意的副词进行分析。 ( 1 )“急切”和“等闲”原本属于意义相反的实词 ,却发展为有相同语法意义的副词 ;( 2 )副词“颠倒”产生于元明 ,多表示“与事实或常理不合” ,与“反而”相近而不相同 ;( 3 )副词性短语“行动”始于明代 ,此后又有“动起”、“行不动 (儿 )” ,但副词“行动”与副词“动不起”在语法意义上也是类似而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司罗红 《兰州学刊》2010,(7):160-163
文章主要研究了“V+了+NP”祈使格式,指出现代汉语祈使句中的动词与“了”并不完全排斥。能进入“V+了+NP”格式表示祈使的动词具有致使的语义特征;“了”有表示客体脱离,客体消失和动作完成的意义,相当于一个结果补语;名词必须具有确定性。这一格式构成的祈使句表示的意义是强调动作对客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助计算机统计了《史记》中“且”字全部用例,并作以分析,力求总结《史记》中“且”字虚词用法的全貌,以期对虚词“且”字的研究提供一份资料.《史记》依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标点本(1959年9月版).《史记》中作为虚词的“且”字共出现594次,其中连词310例;副词223例;虚词连用61例.1.连词《史记》中“且”作为连词,既可连接词、短语,也可连接句子,甚至可以连接段落.主要表示进层关系,也表示并列、让步、选择等关系.  相似文献   

9.
龙国富 《云梦学刊》2002,23(1):109-111,128
从汉译佛经《长阿含经》与《中阿含经》入手 ,描写“已”在“V +(O) +CV(完成动词 )”格式中作补语的情况 ,分析它的语法功能 ,对汉语史的研究 ,很有意义。而且 ,佛经中的“已”在“V +(O) +CV”中表示一种先于主句所表达的主要行为的行为 ,与主句行为者相同 ,根本原因是其性质和来源不一  相似文献   

10.
副词“才”的语义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莹 《云梦学刊》2007,28(6):130-134
“才(絻)”的副词用法在汉代文献中就已经出现,它的本义通过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引中出强调数量少、程度轻,相当于“仅仅”以及强调时间短暂,相当于“刚刚”的意义。六朝以下的文献中,“才(絻)”往往用于前一分句,强调动作事件发生后时间短暂。到了宋代,“才(絻)”又引中出表示假设条件的用法。到了元代,“才(絻)”表示增值强调的用例开始出现,在明清时期这一用法进一步活跃起来,这与副词“才(絻)”的句法位置后移有关。元明时期副词“才”又出现了相当于现代汉语“刚才”的特殊用法,一直持续到清末这种特殊用法才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1.
在《全宋词》中“直”字作副词的用法可细分为作情态副词、限定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 ,笔者对《全宋词》中的“直”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分析后将语气副词的“直”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两种 ,分别为表示表示强调语气和意外的语气。同时 ,结合语义对语气副词“直”的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 ,力求揭示出“直”用作语气副词的全貌。  相似文献   

12.
汉语虚词在古代有各种称谓,如“辞”(词)、“声”、“语助”、“语辞”、“助字”、“虚字”等。虚词同实词一样,是词汇的构成部分,而虚词的运用,则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历来对于虚词的界说各不相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虚词一般只有语法意义,表示各种关系和语气,很少有词汇意义。汉语虚词向来就很发达,在甲骨文里,各类虚词就已出现了。我不受年。(《殷契粹编》)王固日,乃兹亦出杀。(《卜辞通纂》)来雨自雨。(《殷契粹编》)从向归。(同上)余其从多田于多白正孟方。(《殷虚文字甲编》)今日壬申其雨?(《殷虚文字乙编》)上面句中的“不”、“乃”、“亦”是副词,“从”、“自”是介词,“于”是连词  相似文献   

13.
“什么X不X(的)”格式具体的否定意义可分三类:即表示不是/算不上某事物;不需要/追求/在乎/顾及某情况;不能做某事。和一般否定式相比,“什么”格式是一种突出否定焦点、强化否定程度的否定格式。比常规否定句多了层表示轻视或自谦、洒脱或无奈的态度和语气的语用功能。且“什么”格式还有特定的语篇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一”除了与表示联系意义等少部分动词(如“有、存在、姓、作为、等于、在于”等)不能直接组合以外,都能与其它动词组合(“一”和部分形容词组合,如“一红、一急”等表示变化的意义,本文把这样的形容词当作动词看待)。以下记为“一+V”。 “一+V”并不是一个同一的类,既有属于词的一类,又有属于短语的一类。属于词的,例如“一连、一同、一统、一齐”等。属于短语的一类,还可以分出属于状中结构的和在一定语境中形成动量结构的两小类。前者如“一听,一碰”,后者如“(吃了)一惊”、“(吓了)一跳”等等。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属于状中结构的“一+V”的问题。状中结构的“一+V”中的“一”,既有修饰的作用,又有关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许培新 《东岳论丛》2013,34(4):60-63
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代表作品《聊斋俚曲》,是明清山东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其"V+(一)个+VP"结构中"个"为量词,"V+(一)个+VP"为述宾结构,VP或为受事宾语,或为表情状、程度及结果的宾语,而只有当V不带时态助词"了","个"前"一"脱落,且VP为表示反复进行的"否定副词+动词","V+个+VP"固化为四字格时,"个"才虚化为助词,VP为表动量的补语。这一结构所表现的特点,代表了其时山东方言的某些重要演变。  相似文献   

16.
释“若”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若”字,虽然读音相同,但词性不同,词义不同,在句子里的用法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若”可以用作代词、动词、连词、形容词、副词、助词等,它还可以作兼词,并和其他词组成固定结构作句子成分。我们只有掌握它的特性,才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地领会每句话的含义。现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一)“若”常用作对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 A、对称代词:它作主语、宾语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你们”,作定语时相当于“你的”、“你们的”。  相似文献   

17.
黄天树 《殷都学刊》2023,(2):1-6+32
甲骨卜辞的语气副词“其”字,只见于命辞和占辞中,表示未然(即还没有成为事实)的语气。而验辞是表示已然(即已经成为事实)的语气,因此,所谓“验辞无‘其’规则”是说验辞中是不用语气副词“其”的。笔者在2020年发表的《殷墟卜辞“其”字及其搭配和对举》一文中提出“验辞无‘其’规则”,限于篇幅,讲得十分简略。本文对这一规则作了详细的补说,以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甲骨卜辞。  相似文献   

18.
“皆”类副词指古汉语中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对于这类副词,一些古汉语语法著作或虚词专著列举的数目多少不一,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列举了十六个,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前言》列举了二十多个,等等,但常见的是十多个,其中“皆”、“俱”、“举”、“悉”、“咸”、“尽”从先秦直到近代的文言作品中出现最频繁,我们对这类副词粗略地进行了一番考察,虽然例证没有尽举,但反映的情况却是整体的。  相似文献   

19.
(3 2 )三载考绩 ,三考 ,黜陟幽明。 (《虞夏书·尧典》)《尚书易解》 :“黜陟幽明 ,废黜不贤者 ,升进贤者。”在两个意义相反的并列动词后面紧跟两个分属于两个动词的并列宾语。上例中的“黜陟幽明” ,动词“黜”与“陟”意义相反 ,带不同宾语。按今文《尚书》带不同宾语的动宾短语并列的一般格式“V1—O1—V2—O2”则为“黜幽陟明”。( 3 3 )凡民自得罪 :寇攘奸宄 ,杀越人于货 , 不畏死 ,罔弗憝。 (《周书·康诰》)在两个意义相关的并列动词“杀”与“越”(按 :越 ,《礼记缁衣》郑注 :越之言蹶也。颠越。)后面紧跟两个分属于两个动词的…  相似文献   

20.
较早的講解虚字的专書,比如《助字辨略》和《經传释詞》,都搜罗了副詞。但是《馬氏文通》却把“状字”(相当于“副词”)列在“实字”部分讲述。王力先生則認为副詞是“介乎虚实之間的一种詞”,或者“实多于虚”的“半实词”。其后张志公先生的《汉語語法常識》和初中《汉語》课本等书又把副詞归入虚詞。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解释呢? 《汉语語法常識》認为副詞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帮助或組合动詞及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質、状态的进行或存在的程度”,一种是“表示两种动作或两种性状在程度方面的关系”。《汉语》課本簡要地说:“副詞有修飾作用。有些副詞还同时有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