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郭靖是《射雕英雄传》里的主人公 ,他虽然“痴”、“愚”、“笨” ,是个“傻小子” ,但是他宅心仁厚、真诚、勇敢 ,而且富有伟大的同情心。本文除了作以上的分析外 ,还就郭靖从“傻小子”成长为“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的外在影响和精神内省做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梁静 《国际公关》2012,(5):67-67
两年前,刚刚在公关公司实习第二天的我,对工作和行业都处于完全懵懂的状态。那天我被分配接待中国公关网的编辑,空闲里跟编辑聊了几句天。他说,“别着急,两年时间,你就能真正人行了。”所以,我一直在等着这个“两年”的到来,不经意间,发现它已经来了。我想分享这两年里印象最深的3句话。  相似文献   

3.
学校期末考试的作文题给了两个题目.一个是“我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个爱的细节”,另一个是阅读所给材料后自拟题目作文,儿子选择的是第二个,得分不高。我在帮他分析完作文分数不理想的原因后,让他写第一个题目。本以为第一个题目很好写,一个小时他就能完成,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他只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说是想不出来自己有什么生活中印象最深的爱的细节。  相似文献   

4.
盛海辉 《源流》2012,(21):17
"林若廉洁奉公,为人正直,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志们都很钦佩、敬重他。"在张建勋心目中,林若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平易近人,民主作风好,实事求是,做事果断,特别是工作中善于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出生于1926年的张建勋比林若小两岁,虽然他们都是1945年参加粤赣湘边纵队,但分属不同的支队,所以直到1956年两人才相识。"当时林若任东莞县委书记,我在新丰县任书记,有一次省里召开县委书记会议,我们就认识了。林若是中山大学毕业的高才生,那时候,干部文化程度都比较低,高中文化的都很少,更不用说大学生了。"张建勋说,当时两人聊得虽然不多,但在他的印象里,林若是个了不起的人,善于接受新事物。  相似文献   

5.
我的爸爸可喜欢电脑游戏了。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钻”进电脑里。一天晚上,我已经上床了,忽然听见一阵“啪啪啪”的敲击声,我还以为是楼上装修呢,就没去理睬它。可是,刚躺下不一会儿,又听见了刚才的声音。我仔细一听,好像是从书房传来的。我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爸爸在玩电脑游戏。哼,这么晚了还不让人睡觉,我得好好捉弄他一下!爸爸最怕毛毛虫了,正好我有个毛绒玩具——一条毛毛虫。我取来“武器”,轻声慢步地逼近爸爸。他玩得太投入了,仿佛整个人都钻进了电脑里,丝毫没有觉察到“恐怖分子”的到来。我把毛毛虫放在他的脖颈儿上,…  相似文献   

6.
①据说我两岁时,他从部队回来,在泥里吧唧的小人堆里一把就把我提出来了。后来,我问他,你又没见过,怎么知道是我,他笑了。  相似文献   

7.
认识李乃宙多年,欣赏他的画,更欣赏他的为人。画界朋友都笑称其“散仙”,虽不知这雅号的出处,却觉得用在他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从未见他起过急,发过火,更未听说过他与谁发生过口角,什么时候见到他都是乐呵呵的一张脸。印象中他是画家中最好说话的人,不论什么缘由索画,从来都是有求必应,而且不论有无报酬交出的都是精。L之作。一次,我请他为朋友的办公室画张“踏春图”,他二话没说很快就画好送来了。观赏的过程中我随口挑了处无伤大雅的毛病,没想到他回去後居然又重画了一张送来。虽说画张书对他而言并非难事,但从他住的定福…  相似文献   

8.
5月的一天,我正在晨练,从胡同口跑过一只刺猬。我赶快跑回家中拿来铁锨将他抓住放进塑料桶。在我的印象中,刺猬喜欢吃红枣,我和老伴拿了两个枣,放在桶里,它不但不肯吃,还不停地折腾。老伴怕它跑了,在桶上面扣了  相似文献   

9.
《可乐》2006,(8)
我的一篇文章发表后,没过一个月,又在南方一家报纸上刊登出来,但署名却是别人。我看了很生气,就打电话询问那家报社,报社的人却说:"全国的报刊那么多,我们怎么知道是你写的呢?"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登这篇文章的人的地址或者电话?"他们倒是挺痛快的,告诉了我那人的电话。于是,我就和那人在电话里联系上了。我问:"那篇文章是你写的吗?"他说:"怎么了?"我说:"那是我写的!"他在那边笑了,说:"看你这话说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个电视迷,每天厚着脸皮软磨硬泡,希望妈妈破例答应我写完作业可以看一个小时的电视。可是每隔10多分钟就插入广告,让我真是大跌眼镜,忍无可忍。最近在上演《射雕英雄传》,这可是我最喜欢的节目。因为班级里的同学都管我叫鲍大侠,所以我一定好好看看这部片里的大侠们,也好好学学他们的大侠风范。这不,前几天我看到梅超风正要对郭靖下毒手,我心里为郭靖捏着一把汗。这时广告出现了“沸腾的事业,冷静的支持——澳柯玛空调。”画面上出现了一个现代美女,飘逸的长发。我心里恨透了,就是天仙出现,我也不愿多看一眼。我期盼快点回到《射雕英雄…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单位里,大家都想尽量处好关系。然而,有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背后算计你,而他们算计你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打“小报告”了。通过领导来揪你的辫子,让你有苦也说不出来。即使领导是个实事求是、很有主见的人,如果这种聒噪在他耳边听得多了,多少会影响他对你的印象。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在遭遇这种情况时如何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12.
夏蓓 《成才与就业》2016,(Z1):59-62
也许不少人对大学老师的印象是这样的:见面在课堂,平时交流少,有事靠邮件。不过进入大学后,我发现很多老师都很好相处、平易近人,特别是李晨老师。他让我发现生活中竞有这么多“乐子”,所以我常笑称他是一口“深井”。他让我改变自己初识李老师,是在他的“管理基本素质与技能”课上。那时我刚进大学,虽然刚  相似文献   

13.
正疯子在胡同里不起眼,但谁都知道他,而且给人的印象都非常好。提起疯子,善声盈耳。我父亲就说,疯子人性好,他不是真疯,"文化大革命"失踪,回来就成这样了。疯子姓金,叫什么名字,没人知道,知道姓的,叫他金疯子,满人。他父亲是皇宫里的大厨,可有名了!北京几家有名的饭庄有请,老头不去。老头这点手艺自然传给了儿子,就这么一个独生子。老头的媳妇据说是个妓女,生下金疯子就  相似文献   

14.
曾祥彪先生供职于湖南作家协会,主编《作家天地》杂志。在我的印象里,他的写作多以报告文学为主,如《脊梁》、《梅山精武魂》等,都是较为地道的报告文学。尤其是他的《绿色王国的脊梁》一文曾在我的心目中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但未想到的,他忽然转行烹饪起情感小说来,并且很快将一部洋洋20万言的《爱情是什么》(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送到了我的案头,真让我有些意想不到。  相似文献   

15.
梁惠娣 《社区》2013,(35):13-13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翻看一些名家的传记。其中,名家看“闲书”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写出流传千古的《聊斋志异》的清代蒲松龄,少年时聪明好学.他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常常偷看父亲书房里的藏书。有一次,蒲松龄正在书房里入迷地看《搜神记》,忽然,  相似文献   

16.
“鸬鹚”     
我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也许他叫狗儿或叫伢子什么的,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名字。在我心里叫他“鸬鹚”,是因他有着和鸬鹚极其相似的命运——被人“豢养”,被人“渔利”。他走南闯北,每天见过的人有成百上千,当然不会记得我。然而,他时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的  相似文献   

17.
听说这几年有一种叫“克隆”的技术,只要用人的一根头发丝,就可以创造一个和原来一模一样的人。我想“克隆”一个“我”,一个外表和我一样的人。他不会疲劳,只会听我的命令。晚上,他就可以代替我做那些妈妈买来的辅导资料了,而我就可以开开心心地看电视,然后舒舒服服地睡觉了。在双休日,他可以代替我跟妈妈到少年宫去学小提琴、钢琴和书法,而我就可以到好朋友家去玩跳跳棋,再也不用心烦意乱地弹、拉、写了。在没人的时候,他还可以和我一起说说悄悄话,我要把一些不能对别人说的心里话都告诉他。当然,他是绝对会替我保密的……我真的很想“克…  相似文献   

18.
文从周 《中华魂》2014,(9):35-35
正听到公安部副部长李东生(正部级)"双规'的消息,我一点儿也不感到惊讶,因为这是多年前就曾料到的事。凡是接触过李东生的人,对此公最鲜明的印象就是极其傲慢。在他任中宣部副部长期间,我曾亲见这样一个镜头:一位媒体领导向他请示工作,他则报以仰面加白眼。我虽是一个旁观者,但所受刺激一点儿也不比当事人少到哪里去。由此,我认定这是一个不值得尊敬的人。于是,对他也就敬而远之。虽然有时难免要碰面,也从不搭讪一句之多。举月傲慢者,究其深层心理,就是高人—等甚至几等的意识特别强。这种意识其实是占有欲的—种高端表现形式。在当下的中国社会,这种念头最强烈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土豪,一种是丧失公仆意识的官员。土豪占有高贵的看家本领无非是"斗富",做些像石崇摔上几根珊  相似文献   

19.
爱心     
有些日子没见到那个流浪艺人了。我上班的路上要经过一个地下通道,一个小提琴手曾经在这里拉琴,他拉过《梁祝》——其他曲目我叫不出名字。在我听来他拉得非常好,能让我在走过的瞬间忘记每天无聊的生活。我印象中,他高且瘦(不知道为什么高瘦的人总是更有吸引力),除此之外他还穿着靴子,裤子掖在靴子里,也许我印象有误,因为我没有仔细打量过对方,虽然我曾匆匆地走过去给过两次钱。我直觉他是个好看的人,而好看的人总让我紧张,不管男女。还有就是这种给钱的行为让我感到尴尬。  相似文献   

20.
耶鲁学校里布告栏上五花八门,其中不少是关于帮助贫困社区、困难家庭项目的倡议和活动海报。校园是城镇的一部分很多从中国来的人,对美国大学校区竟然没有用围墙圈起来这一点印象深刻。我刚成为大学“新鲜人”时,也不禁又惊又喜。我在美国上小学、初中、高中,校舍都基本上全封闭:学生们早上进了校园,大门就上了锁,学生不得出外,外人也不得入内。要是硬推门出去,就会红灯闪烁,警铃大作。学生有事要出门,得向老师申请,签发一张许可,否则还没有走到大门口,在走廊上楼梯上,就被巡逻的校警或者老师截住了。之所以如此戒备森严,原因很简单:安全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