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和道德是法学理论研究中一组重要的关系。首先,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相互联系;其次,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相互包容。一般而言,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但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作为行为规范有着深层的内在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于法的合理性依据在于道德。法与道德的这种实质上的内在联系,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法律规范或履行法的实践都需要道德来支持,只有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本文通过对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与法治相结合的德治的主要内涵,在贯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中应注意的问题的论述.提出了只有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才能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3.
陈蕊 《现代交际》2010,(4):107-107
生育权作为自然人与生俱来的一项基本权利,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然而,我国在民事方面对夫妻生育权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并不多。对生育权的法律确认和保护,不仅体现了男女平等原则这一立法理念,在维护社会家庭稳定、促进两性和谐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生育权的姆拿和特征出发,探究夫妻生育权的冲突解决方式,提出了完善我国相关法律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理想主义(以下简称“理”):我们三位来讨论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现在有些人对坏事习以为常,还争先恐后地去干。不强调道德不得了! 幸福主义(以下简称“幸”):我看这问题不值得大动干戈。现在世界哪有你说得那么坏!我看还是讨论法律和法制问题。理:法律是规范,但有的规范不属法律,违背了不是犯法,道德规范是其中一种。所以,只讨论法律问题不行。第一,执  相似文献   

5.
《广州社会》2001,(6):1-8,F003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11月15日,本会组织召开了“广州社科界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座谈会。来自广州地区社科界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十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认为,《纲要》所概括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我们党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最新认识成果,标志着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力倡导这一基本规范,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代表们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倡导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已势在必行。以下是此次会议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6.
徐双艳 《现代妇女》2014,(3):267-267
夫妻财产制度是规定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它是婚姻家庭制度中极为重要的法律制度,是婚姻家庭生活正常运转的物质保证。夫妻财产制度不仅是衡量夫妻家庭地位是否平等的指标之一,还明确了婚姻当事人各方对婚姻和家庭的法律责任,保障幼、老、病、残者的生活,促进家庭生活的稳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的私有财产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将掌握和控制在私人手中,夫妻财产占社会财产的比例不断提高,夫妻财产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公民个人,婚姻家庭利益出发,还是从司法审判和国家社会利益考虑,都应重视夫妻财产制的研究与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7.
填字组成语     
一休 《当代老年》2009,(6):40-40
和谐定律:懂得爱情的夫妻,家庭和谐,言语幽默;不懂爱情的夫妻,相互讥笑,演化战争。 成熟定律:被妻子深爱着的丈夫一定很成熟,被丈夫娇宠着的妻子往往不成熟。  相似文献   

8.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以概括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特点。随着社会的变迁,"差序格局"依旧适用于现代社会,并衍生出地缘关系扩大化和利益关系核心化的新特征。针对某系医院事件,本文以"差序格局"为视角,从社会道德约束与法制治理两个方面对案例反映出的问题展开分析与思考,并发现在社会道德约束方面,存在着行业公约的缺失、道德底线受到利益关系冲击、"双重标准"导致道德失衡等问题;在法制治理方面,存在着社会成员法律维权意识薄弱、多数行业的法律规范不完善、有关身体健康等重要领域的法律惩罚较轻等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本文提出了建立行业公约、提高法律维权意识、完善行业相关法律规范等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道德能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离不开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人自身道德能力的呼唤和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民道德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应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会功 《职业时空》2008,4(10):129-129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失范”就是“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了”,这就是失范现象。网络道德失范,是指网络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相互;中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现象。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停泊爱心的港湾,培育人才的摇篮,是劳动者休养生息的乐园。要使美好的愿望成为一个家庭的现实,就要用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去教育每一个家庭成员,用真善美去战胜种种道德失范现象,始终不渝地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在当前的家庭美德方面,哪些方面好些?哪些方面差些?我认为家庭的进步与负面影响同在。好的方面表现主要是:  相似文献   

12.
所谓"法律",是指由享有立法权的政府部门,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称。简单来说,就是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相比于道德规范,法律更多的是强制性,引导性,来保障每个人生存的安全和公正。它的存在,极大地强化了社会的秩序性,人类的自由性和个人自由的保障性,扩大"正义"这一概念,极大地保障了效率的实现,平息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而从古代的"道德大于法律"到今天的"法不容情",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许在个别案件上"正义"与"法律"产生了矛盾,但这仅仅是方法论层面的问题,绝不是认识论层面的问题,更不可能成为否定法律存在的依据,否则就会构成司法的困难和社会的动荡。  相似文献   

13.
洪峰 《现代交际》2012,(7):38-40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对不在遵守着这种规范,不论是明显的道德规范条例,还是内蕴的潜在道德律令.我们面对的问题总是在一个两难的“困境”下做决定,可是往往循着道德的规范性指导,我们有时必须舍弃掉自己的利益去满足他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我们虽然行动上也确实按照道德规范去做了,但是心中不免会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道德要求是从哪儿来的?我是不是必须得这样做?这就是关于道德规范性的来源问题,也即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伦理学史中现存几种关于规范性问题的回答,考察他们的思路及其缺陷,笔者结合当代伦理学的发展动态,认为应该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出发,关注伦理学与人性的研究和其他学科的综合考察,提出从演化的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新《婚姻法》,新婚姻法将1980年的婚姻法从5章37条,增加到6章51条,针对当前婚姻关系中亟需规范和调整的问题,作出了“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等补充规定。新婚姻法在原婚姻法基础上进行的补充和完善,将原来由道德规范所调整的内容上升为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5.
《婚姻家庭研究》2000,(4):29-29
探视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一方享有定期探望子女的权力。我国现行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是,随着中国离异家庭的增多,探视权的问题被提上了《婚姻法》的修改日程。  相似文献   

16.
《朱子家训》是朱熹撰写的关于修身、齐家、处世的文章,在我国古代的传统家训中影响广泛。其文将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发扬光大,规范了五伦秩序为"君臣和睦、父慈子爱、兄友弟恭、夫和妇柔、朋友诚信"。《朱子家训》中关于五伦关系、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三个层面的的道德准则,对促进家庭和睦和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涉外婚姻家庭关系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由此产生的法律冲突不可避免,并且较之物权、债权等的法律冲突更加复杂。《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专设一章对于涉外婚姻家庭制度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采用了以经常居所地为主要联结点的属人法,并将意思自治原则引入了夫妻财产关系及离婚的法律适用中,对于父母子女关系、扶养及监护的法律适用充分体现出了保护弱方当事人利益的原则。《适用法》彰显的上述特色,弥补了原来立法的不足,彰显其突出特色,符合当今时代发展潮流与涉外婚姻制度的完善,同时也为人事跨国流动提供了方便与更好的国际沟通。  相似文献   

18.
据《华商报》报道:对于地处关中腹地的陕西礼泉县来说,夫妻"换偶"这个挑战中国人传统理念的名词非常生僻。但几乎一夜之间,它成为这里最热门的谈资,而引爆这个道德"炸弹"的,竟是礼泉县公安局刑警大队一位姓苏的女民警。  相似文献   

19.
吴琪 《职业》2012,(33):70-71
在微博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优秀的编辑,传播我们想要传播的信息,扮演一个正义的使者,把一切的不公平和所有的悲伤难过记录下来,去帮助,去号召,甚至去讨伐。微博很好地促进了社会民主的进程,提高了社会监督的效率。但是微博的强大影响力,也直接导致了微博暴力,欺诈和社会的不安定。面对现状,如何进行有效的微博管理,在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之间,如何选择,如何面对,是我们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应该说,这部法律的出台,对于规范用工环境、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意味着企业必须同过去各种不规范的用工行为彻底告别,否则将受到制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