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马斯·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一文中塑造了极富悲剧性的人物——裘德,通过其艰难的生活历程,无情地揭示了普通人在反抗旧有制度和社会环境影响方面,显得多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本文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进化理论分层论述悲剧对人物性格塑造、故事情节发展、社会思潮触动的影响,深入探讨裘德痛苦一生所展示出的人性悲剧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2.
“绝望的抗战”与悲剧创造──《呐喊》《彷徨》创作的心理动因探微吴延德两本薄薄的《呐喊》、《彷徨》,几乎是鲁迅一生所创作的全部小说史,然而这却是一部令人颤栗的悲剧史。这不仅仅是“须听将令”的悲怆的“呐喊”,更是情感积贮的奔涌;也不只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3.
托玛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无名的裘德》是其最优秀的也是最后一部小说,自裘德这个文学人物诞生以来,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评论和探讨。文章将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角度解读裘德的学业、爱情和婚姻以及性格的悲剧,提出其悲剧在当时社会的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极具空间叙事特点。小说呈现出三大空间:亦真亦幻的"威塞克斯"空间,哈代在小说中沿用"威塞克斯"这一真实历史名称,设置了小说的悲剧空间;人物挪移的地理空间,小说以六个主要地点为空间肌理,勾画出裘德无法逃逸的人生悲剧;自然与城市的对立空间,裘德试图离开农村的自然空间进入城市空间,却成为两个空间都抛弃的边缘人,没有自己的空间归属。这些空间叙事都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5.
从人物性格,社会因素,写作技巧各个方面来评析哈代的作品<无名的裘德>的悲剧艺术.裘德的悲剧是由他本身的性格和社会环境所注定的,同时它也是作者哈代悲剧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悲剧创作中最深沉、最阴郁的一部,主人公裘德在欲望的驱使下挣扎于理性与情感之间,灵魂与肉体始终进行着殊死的搏斗,但最终理想破碎,爱情幻灭、孤独凄惨地死去,他的悲剧是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性格发展前后矛盾,这是因为性格受制于情节的安排,而情节服从于哈代的悲剧创作理念——人与社会环境的对立。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小说的主线,这条主线牵出的表面上是裘德与淑的爱情悲剧,实质是整个英国社会制度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为了丰富对哈代笔下人物悲剧的多元解读,采用了达尔文主义视角,分析了《裘德》中作家宗教情感变化与人物悲剧的联系,揭示了裘德在残酷的社会演化中物竞天择的悲情,反衬出作家对工业化所带来的毁灭性巨变的无奈,希望该研究能加深对哈代作品思想和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一部力作。作品中主人公裘德和淑的爱情悲剧和心路历程,反映了他们人格的弱点,资本主义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婚姻制度,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罪恶注定的他们不能逃脱的悲剧宿命。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期,英国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名著《论自由》在英国思想界、知识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受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很深。对自由的追寻是《无名的裘德》中人物命运悲剧的根源所在。这一曲自由的悲歌揭示了哈代思想的矛盾性,蕴含着时代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无名的裘德》中女主人公淑的悲剧性毁灭的根本原因,前人研究中较少提及。本文就淑这一叛逆者形象作详细分析,以挖掘其毁灭的根源。本文探究了淑个性解放形成的时代背景;追求个性自由,爱情婚姻幸福的果敢行为和它积极的社会意义;分析了淑最终自我毁灭的客观原因和主观根源。对于淑这位为个性解放拼命奋斗过的女性悲剧一生,哈代给予深深的同情,同时又批判了不公正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宗教  相似文献   

12.
《无名的裘德》主人公的悲观宿命论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的著名作家托马斯&#183;哈代的代表作《无名的裘德》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淑的悲剧震撼人心,她的人生是充满矛盾而又挣扎的,淑的一生都受到悲观宿命的影响。她在生活中爱情中的每次选择都受到宿命的影响,似乎总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入生活中的绝境,她的悲观宿命论爱情观的形成不仅是出于家族中婚姻之不幸,同时也是作者本人爱情生活痛苦经历的投影。  相似文献   

13.
用存在主义探讨人存在的困境、生活的无意义、无目的,人在荒谬的世界中的异化和焦虑,同时也强调在荒谬的世界中追求真我。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他的最后一部悲剧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展现了生活在荒谬的教育体制和婚姻制度下的主人公裘德的异化和焦虑,以及他在异己的环境中对自我价值、真我的追求。裘德的这种生活状态与存在主义所讨论的人的生存状态极为相似,表现出存在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刻探讨哈代创作的悲剧意识,采用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分析了《裘德》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情节安排上体现的唯意志论以及悲观的自然意象的悲剧内涵,揭示了作家对残酷社会制度的无奈,希望该研究能够加深对哈代作品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男主人公裘德的成长为线索,以他与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为题材,描述了极端的"本我"和"超我"的两种人格特征。裘德的"自我"便在这两个极端中滑行,从艾拉白拉"本我"的肉欲冲动到淑的"超我"的理性情感,最后无法平衡这两个极端而导致悲剧的发生,进而说明人的社会性、人的行为都需要"超我"的社会道德来约束。  相似文献   

16.
《无名的裘德》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可以从多角度探讨作品中人物的悲剧成因。文章认为,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宿命的操控与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主人公在自由意志的指引下与宿命抗衡的努力,彰显了人性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17.
《河边云雀叫得欢》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女权主义作家杰西卡.安德森的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作品,曾经获得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迈尔斯·弗兰克林奖。这部小说以倒叙的手法描述了一位辗转回国的七旬老妇人劳拉一生的悲剧命运,劳拉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压抑与等待中虚度。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重人格说和焦虑说来分析主人公劳拉悲剧的一生,并得出了劳拉的悲剧是社会文化的悲剧、也是女性自身的悲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呐喊》的悲剧特色卢今一在《呐喊》中,具有悲剧性内涵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对此,作者为这本集子所作的“自序”中就已有所提示。“自序”中说,由于“未能忘却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不免呐喊几声”,又说“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从审美形态的角度研究鲁迅的《吶喊》、《彷徨》,我们还缺乏较一致的认识。大致上有两类看法,一类意见认为鲁迅的小说可以分别划分成悲剧、喜剧和正剧,而悲剧占大部分;另一类意见认为,“单独地作为悲剧或单独地作为喜剧,都不是《呐喊》、《彷徨》的最鲜明的特征,它们最突出的特征是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的完美融合”(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或者说是“以喜剧的方式处  相似文献   

20.
《无名的裘德》作为哈代的封山之作,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毁灭文学。小说的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虚无主义,不管是裘德、艾拉白拉、淑,还是费劳孙和小时光老人,都没能拥有实实在在的幸福,事业不得志,爱情不幸福,生命终究灰飞烟灭,一切都如雾一般飘渺。小说在事业、感情、生命方面体现出来的梦幻意识、孤独意识和死亡意识,以及虚无意象“雾”的描写,都与虚无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悲剧和虚无中,对基督教信仰的回归并不是救赎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