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项飞 《阴山学刊》2006,19(2):80-83
射柳习俗是满族流传久远的风俗之一,契丹人的射柳习俗是一种制敌祭祖的萨满黑巫术,以柳为图腾的女真人接受了这种习俗并传而广之。从功能主义的立场上看,射柳习俗适应不同的需要,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并相应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看似相悖而不可能流传于其中的文化环境中存在。由此证明,功能在民俗产生和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土族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着自己浓厚的民俗特色,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土族人民历史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和习俗,土族民间音乐以其重要地位存在于民俗的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从物质、社会、精神方面窥探土族的民俗活动及民俗音乐。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传播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环境被互联网影响和重塑。互联网中勃勃新生的大量新型民俗事象,反映出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生活语境中发生了深刻衍变。这类在网上生产、传播的新民俗,虽保留了传统民俗的“种”的基因,但也反映出因社会生活内容更新、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诸多衍变,且已蜕变为栖居网络空间的“新民俗”。基于数字化时代“民俗”出现的变化,民俗学研究既要关注数字化时代社会正经历的“再习俗化”过程,聚焦网络民俗的“元问题”并作出整体性观照,展开网络民俗的多学科、系统性研究;同时也要积极跟进互联网时代生活数字化带来的民俗学概念性框架的新议题,拓展原有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推动民俗研究理论范式创新和现代民俗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 民俗是一种人类群体(民族、氏族、部落等)的文化现象。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该民族的群体文化具有整体统一性,同时又有其有别于该民族其它文化形态的独特性;它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因为它是在千百年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又有其时代断面的标志性;它既是民族群体风俗、习尚的共性稳定体,又是容易受地域、环境、气候、交通乃至周边其它民族习俗影响的个性杂合体。本文试图根据这一认识,以青海汉族习俗为例,就其建构的特点及其哲理意蕴作一点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的文化传承。任何民俗事象之所以能成“俗”、能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中为群体接受并传承下来,是因为它具有对该文化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罗斯·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所指出的“在文化生活中和在语言中一样,选择都是首要的必然现象。”在各式各样可能的文化旨趣构成的巨大弧形上,“一种文化,它的同一性有赖于对这一弧上的某些片断的选择。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类社  相似文献   

5.
金成淑 《人文杂志》2005,(3):126-132
慕容鲜卑的随葬习俗,是慕容鲜卑在汉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同时也受到匈奴、高句丽等周边民族的不同程度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民俗现象,主要体现为烧器习俗、毁器习俗、殉葬习俗,设置头龛、祭龛、祭台,放置石灰枕、石子,并经历了由薄葬到厚葬的变迁,反映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对民俗学、历史人类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史料和历史故事的梳理分析,对"夜哭贴"的由来做了初步探讨,并对其实践操作进行了简单描述,认为:"夜哭贴"作为文本来看是一种诀术歌;而作为一种行为叙事,张贴"夜哭贴"实是一种模仿巫术。作为一种民间俗信,研究者应对其予以历史认知和深层挖掘。  相似文献   

7.
王清建、王玉金在《南都学坛》2 0 0 1年第 1期撰文指出 ,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地区之一。南阳汉代画像石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其中有很多反映汉代民俗的画像 ,为研究汉代民俗提供了形象而直观的实物资料。但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民俗 ,至今尚无人专题论及。为此 ,作者对南阳汉画像石所反映的民俗进行了分析归纳 ,指出汉代画像反映了以下民俗 :第一 ,汉代礼俗 ,包括拥慧和拜谒。第二 ,汉代节俗 ,汉代有门户画神荼、郁垒的节俗。第三 ,汉代宴饮习俗 ,汉代人在宴请宾客时有以舞乐杂技款待风俗。第四 ,汉代的葬俗 ,画像石反映了汉代…  相似文献   

8.
方言俚语既是民俗文化的栽体,也是一种民俗事象.在河北地区传统的婚姻习俗、丧葬习俗和生育习俗中存在着丰富的方言俚语词,这些方言词与当地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事象.在河北地区还有一些民俗是因语言崇拜、禁忌等约定俗成而来的,最为典型、生动的是习俗中禁忌语与吉祥话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刘岚 《学术探索》2006,(4):118-121
鞭炮作为春节的文化符号已经延续了过千年,承担起了不可替代的民俗使命,承载着人们的寄托和感情,是一项百姓非常喜爱的年节习俗。鞭炮年俗共经历了三次沉浮起落,第一次是民国初年,由于国家政权变化交替,社会秩序的嘈杂无序;第二次是“九?一八”之后,国家面临厄运之际;第三次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由于环境的改变,燃放鞭炮造成了火灾、环境污染、人员伤亡等现实社会问题。通过梳理,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民俗活动的变化,也可以看到民俗本身所具有的强大惯性。对于民俗活动,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干预,必须尊重民俗应有的规律,适当调控,顺应民俗发展的历史,实现民俗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傩俗初论     
傩事活动之肇始就具有了信仰民俗的性格。民俗即是民风、习俗和风俗的意思。“民风”一词,始见于《礼记·王制》:“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即古代王者巡狩之礼,以诗观民风而知得失。至汉代,“风俗”已普遍通用。《白虎通义》引《尚书大传》云:“见诸侯,问百年,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汉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与俗,对讲互文。在民间的习惯、风气、土俗的意义上,用“民风”、“风俗”来概括,屡见于古代典籍。但将民间的风俗作为一门独立人文学科——民俗学,进行有关的理论研究,则很晚近。1846年英国学者W·J·汤姆斯提出了Folklore这一学术专用名词,原含有“民众的知识”及“民众知识学”的双重含义;他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如“古时候的举止(manners),风俗,仪式(observances),迷信,民曲(ballade),谚语等等”。这门学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Folklore的理解也不尽一致。我国学术界是在五四运动以后至20年代初,始将“民俗”作为学术专名用语。从民俗学角度来考察傩事活动的整个发展过程,无疑是傩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 青海角仓地区藏族《婚礼歌》是流传在当地的民间习俗歌,它是由许多短歌连缀而成的,一首短歌往往又是一道礼节仪式。它是角仓藏族人民的口头创作,也是当地传统婚礼习俗的忠实记录,不但具有民俗价值,而且具有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葬俗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葬礼仪和埋葬习俗是重要的民俗之一,在同时代的不同区域或不同时代的同一区域人们对死者的丧葬礼仪、埋葬习俗都是不相同的。在我国,对于死者的埋葬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考古发掘和民族学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大体上有土坑葬、土洞葬、木棺葬、石棺葬,  相似文献   

13.
风土民俗用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钟敬文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就为风土民俗做了界说。那么这种生活文化的范围都包括什么呢?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中作过规定:“风土民俗包括消费生活习俗(服饰、饮食、居住)、社会民俗(亲族、婚姻、都市生活习俗以及由此产生的“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  相似文献   

14.
一、《文物》1976年5期,载吴大焱、罗英杰二同志《陕西武功县出土驹父盨盖》一文。盨盖铭释文中有:“堇夷,俗不敢不敬畏王命”语,断句似不确。 我认为此句当读为:“堇(谨)夷俗,不敢不敬畏王命”。《礼记·曲礼》说:“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使从俗”者,谓臣为君出使他国,须尊从他国之习俗。盨盖铭“谨夷俗”,言驹父谦从南淮夷之风俗,其义与  相似文献   

15.
中州大地流传着许许多多民歌。这些民歌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婚姻习俗的。它象历史的见证人,也象一面镜子,让人们从它身上看到了中州婚姻习俗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一、规范道德风尚要辨风正俗公元初,东汉应助从当时的时政出发,在他撰写的《风俗通义》自序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姑且不论其讲这话的历史背景和主旨如何,单就其强调把辨析时俗风尚是非优劣以端正导向作为为政之首要这一思想而言,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值得称道和重视。民俗的社会规范、教化和调控功能,决定了辨风正俗对于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在成文法产生之前,民俗是唯一的社会行为规范,即习惯法。金文的“法”字,便是古代一种判案民俗的会意形象。即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这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中国饮食礼俗和习俗已成为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探讨中国古代饮食活动中的礼俗和习俗,对于深刻认识中国饮食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循礼蹈矩的古代饮食礼俗礼是我国数千年历史的核心,具有我国一切文化现象的特征。礼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有关国家的典章制度、社会的生活习惯、个人的行为规范等,都包含在内。 1、礼俗产生于饮食礼是以俗为基础的,俗既有礼的成分,则俗就形成的礼俗。最早的礼俗,是从人们的饮食生活中产生的,《礼记·礼运篇》  相似文献   

18.
郑芳 《东南学术》2012,(5):164-178
民俗曾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功能,在民众社会化过程中更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民俗学与教育学在我国长期以来是两个泾渭分明的学科。本文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理论,从教育人类学及社会学的视角,对闽台民俗进行整理,着重分析民谚俗语、民间信仰、民间习俗在民众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知识传授、道德教化和行为示范的作用。力图沟通民俗传统教化功能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联系,丰富民俗研究及现代教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北方生态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生态是影响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部条件。生态对人类社会的诸多事象具有一定的影响。生态对秦汉时期的北方民俗的形成与存在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乃至决定作用,不同的生态条件是长城以北、关中、关东等地不同风俗形成和流行的基础之一;另一方面,透过秦汉时期北方各地千差万别的习俗,我们又可洞窥生态的差异。从生态的视野透视某一时期或地区的民俗是我们研究社会历史之客体时应予以引入的新的质素。  相似文献   

20.
竹枝词源出巴渝大地,被文人改造成一种吟咏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的诗体.乌江流域历代文人创作的竹枝词,具有深厚的民俗内涵,主要表现为丰富的饮食居住习俗、完整的人生礼仪习俗、不同的岁时节令习俗、复杂的信仰禁忌习俗和繁多的头饰服饰习俗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