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余杰 《求是学刊》2012,(1):110-114
叙述的开端和结尾都是叙事理论研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很有趣的话题.毕竟任何叙述文本都需要一个开端和结尾,文学文本中尤为重视.人类需要故事,而绝大多数叙事作品也十分重视故事的讲述,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相对的开端和结尾,叙述也总在开端或结尾处开始.  相似文献   

2.
一切进入文化的事物都被赋予意义。然而,小说的意义制造却并非易事,由于小说的虚构性、语言性的本质以及艺术化的规则和风格,它的意义制造成为一种无比复杂的意义悬置活动。被悬置的意义不但是未确定的,而且是未完全生成的,这样的意义由于其悬置的极限状态,很可能被认为是无法获得的而放弃承认它。 从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的比较看,一部小说的意义并不在于它表达了什么,而在于艺术家打算用它表示什么或做什么,以及由此得到的它与现实的关系。判定一部小说的意义不必具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也不在于小说所具备的现实性质,一种现实被纳入或放入一种虚构的环境里,便具有一种虚构性质的意义,因而失去了现实性意义的指导。我们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环绕我们的各个事物都有自己确定的意义,小说所做的,是把这样一些现实性事物转变为虚构性事物,把确定的、现实性意义转变为非确定的、虚构性意义。由于人类自我利益  相似文献   

3.
王向远 《南亚研究》2009,(1):149-156
中国作家与印度文化的因缘关系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立场上的跨文化研究。从这一角度对上千年来中国涉及印度的有关作家作品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述,可以打通文史界限,打破虚构性作品与非虚构性作品的界限,揭示中国作家对印度的客观的研究记述与主观的情感想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呈现中国文学中的印度形象,进一步确认印度文化对中国作家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唯物辩证法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体系都是根据一定原则和方法建立起来的逻辑范畴的有机整体。因此,研究任何体系都必然要涉及到三个问题:一是建立体系的原则和方法;二是体系的起点;三是各范畴原理之间的逻辑结构或逻辑顺序问题。本文主要是研究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开端问题。关于体系的开端问题应该怎样确定,作为体系起点的最初规定应该具备什么条件,一般地说没有更大的分歧或者说比较一致,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三条:一是作为逻辑开端的东西必须是整个体系赖以建立起来的根据和基础;二是逻辑开端中最初出现的规定是一个最直接最简单的抽象;三是作为逻辑开端的东西必须是在历…  相似文献   

5.
<黑王子>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最好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作品.在这部小说里,默多克运用了双重的框架结构、影射和戏拟等元小说的创作模式,将真实与虚构、意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构筑了亦真亦幻的文本世界.作品中多处表现了默多克作为作家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艺术虚构性与现实性关系的思索,这就使得小说在具有深刻含义的同时,也得到了普通读者的欣赏和喜爱.  相似文献   

6.
“二人称”叙述及其审美效果麻晓燕以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们”出现的叙述,到底应该做为一种独立的叙述人称,即第二人称叙述而存在,还是应该称为其他人称叙述的一种变异现象,而具体归结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这是写作理论研究方面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  相似文献   

7.
虚构与纪实,是人类叙述活动乃至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的两个范畴。演示类叙述作为与人性最相契合的叙述方式,其现在在场性、受述者参与等特点容易致使人们搁置或漠视叙述框架,甚至将一切还原成经验事实。通过考察演示类叙述的展示、即兴与不可预测、受述者参与、非特有媒介等体裁特征,可以将虚构变为"真实"的种种可能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8.
张文涛 《求是学刊》2008,35(3):26-29
在尼采的所有著作中,<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下简称<扎>)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扎>是尼采晚期或最成熟时期著作群的开端①,用尼采自己的话说,通过<扎>他已经建成了自己的"哲学前厅",由此可以修建哲学"主楼"了[1](P223).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的学科话语,"潜在写作"、"民间"等观念的提出,与世纪之交知识分子话语立场的转移或转型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它是文学史学界对此前关于"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的批判与否定意识的一种反拨,表现出鲜明的人文立场。但是,对"潜在写作"和"民间文本"的过度阐释,会造成文学史写作视阈中整体的失衡,出现由过度阐释所导致的虚构性、为文化研究策略所掩饰的对抗性话语特质及由高昂的主体精神与理论热情所带来的话语的空蹈姿态。  相似文献   

10.
周志高 《社科纵横》2014,(5):138-142
"不可靠叙述"和"不可叙述"都是叙事学的重要概念。两个术语在中文表述上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概念内涵的指涉却完全不同。通过对这两个叙事概念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可靠叙述"主要研究如何辨别叙述者在文本中的不可靠的叙述内容,以达到对文本更好的审美与阐释。当前学界对不可靠叙述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修辞方法、认知方法和试图综合两者的方法。笔者认为,只有综合考虑作者动因、文本信息和读者反应三者的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可靠叙述的问题。"不可叙述"是根据某一特定叙事不能叙述或不值得叙述的事情,它能拓展叙事边界,甚至导致叙事文类的改变。对于"不可叙述"的把握,可以了解叙述性的限度受民族、文化、历史时期、受众及文类的影响,从而更加客观地理解、阐释文本中没有叙述出来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荆晶  王佳佳 《浙江学刊》2022,(5):129-138
从古至今,怀疑主义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纠缠着哲学家,并被视为哲学的一个可怕对手,而黑格尔基于思辨思维——怀疑主义的一种自我扬弃——的思辨哲学之所以能够抵御怀疑主义,即阿格里巴的“五式”的挑战,原因在于:首先,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开端是作为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有限与无限之统一的绝对,它既是开端也是终点,由此构成一个圆圈,而思辨哲学就是绝对或事情本身自身生命的展开过程或完成过程,即真理自身的运动(回应“无穷倒退”、“假设”和“循环论证”);其次,思辨哲学在一个科学体系中对绝对加以描述,即诸哲学主张或诸意识形态或诸概念本身的自我发展或自我扬弃所构成的序列,并把这个体系理解为思维本身的一种发展,即绝对思维作为体系,是对绝对思维本身作为起点、展开进程和终点的整体把握,而思辨哲学的展开方式则是辩证法,即事情本身的过程(回应“意见分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9,(6):86-89
王朝/民族国家运用典范历史叙述建立认同的过程中,典范历史书写影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在心理边界,使得包括德昂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王朝国家的典范历史叙述做出回应.德昂族通过在神话/传说确立德昂族先民与汉族的血缘关系,自下而上地构建德昂族与中国主体民族的汉族"天赋的联结",从而实现华夏化的整体认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并分析了黄巢起义以后唐末藩镇的情况和特点,认为唐末藩镇有四大特点:1.藩镇首领跋扈多,忠顺少;2.藩镇拥兵自立或依强藩所命为使者多;3.藩镇皆“惟力是赖”;4.诸藩镇皆想争夺天下或争夺一区。这些特点是唐末动荡时代的反映,也是藩镇争霸野心的暴露。  相似文献   

14.
小说作者的全部努力都为着一件事:感动读者.小说读者的孜孜不倦也只为着一件事:被小说里的人物感动.读者在被小说人物感动的过程中,是受到小说作者的个人意图、叙述技巧和叙述者身份与地位的引导和制约的.英国现代小说<印度之行>的作者通过叙述视角来达到控制读者情感意向,从而激发了读者的同情心.这说明距离和主体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经典叙述学向后经典叙述学过渡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5.
1960年以来苏俄所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原本是部分文学艺术家在强大的意识形态和苏俄帝国意识压力下,无可奈何地选择消解苏俄主流话语的一种方式--借用既有的概念和措辞,游戏性地叙述官方意识形态及其所建构的各种神话.而这些人不同于那种赞成或反对苏俄帝国的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苏俄帝国问题乃现代性苏俄变体形式的产物.这就使得苏俄后现代主义意外地和欧美消解西方现代性的叙述相呼应,成就其国际后现代主义的俄罗斯版本,也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普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许文茹 《社科纵横》2007,22(5):162-163
在传统的小说中,作者通常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但是在后现代主义小说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中,故事常常由第三人称来叙述,其中插入第一人称的侵入式叙述。冯内古特在他的两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五号屠场》和《冠军早餐》中大量使用了侵入式叙述,这一写作技巧的运用充分展现了冯内古特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写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乡土小说的二重叙述困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贺仲明 《浙江学刊》2005,6(4):115-122
中国乡土小说的叙述存在着二重困境:一是叙述姿态上,作家们常陷入城与乡、外与内的深层困惑中;二是在叙述特征的追求上,作家们对地域性的理解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这二重困境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乡土小说的成就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学研究的开端自1966年底至1967年初在里沃夫市举行第一次科学学座谈会以来,苏联从事科学学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加.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新西伯利亚、明斯克、顿河罗斯托夫等三十几个城市都增  相似文献   

19.
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是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哲学史上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对它的考察应是我们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印度哲学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较完整的叙述自然需要较大的篇幅。本文只能简要地叙述和分析古代印度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念。这里所谓“基本观念”指该国哲学在这方面的主要或影响较大的理论。一、早期宗教哲学文献中的基本观念现存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是吠陀 (Veda) ,而较早大量叙述印度哲学思想的典籍是奥义书 1。在吠陀和奥义书中 ,都记述了古代印度哲人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在吠陀中 ,叙述这方面内容较典型的赞歌是…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将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到执政党首要任务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文化在强国进程中的重要性.文学在文化的框架下,通过公共空间形成了意识形态功能并在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作用.不同于以国家机器为代表的硬权力,文学在文化中的软权力是通过文学虚构性与象征性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人写进虚拟的文学世界里,再通过文学作品来反观人类历史和展望未来,进而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形成一种巨大的推动作用的.相对于国家机器的硬实力,以文学为代表的软实力因其文艺美学的特征而乐于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因而这种实力又被称之为“社会的大气层”或“社会的黏合剂”.文学的政治功能通过学科跨界阐释得以增强,这是因为文学除了文艺美学的价值以外,还具有其必然的政治性功能,因而在文学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强国就不仅要接受外域的先进思想,而且也要使中国的文学事业走出国门,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