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会主义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最深层次的概念,它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但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过论述。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并做出界定,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以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讨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本质可以做如下概括: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其本质特征是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以人民为主体,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不断实现社会公正,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历史性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只有把握住社会主义本质,才能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贯彻好党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继承发展的关于群众问题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的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列宁的群众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各部分紧密相连,具有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坚决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的重大举措,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坚定保障。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求实精神、丰富经验和远见卓识,创造性地提出和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光彩。在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发展生产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党的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群众观的基本内容是: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创造了党做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毛泽东的群众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论证方式和思想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主题,是我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枢纽和准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判断、理论判断的重要尺度,也是我们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误解、曲解的重要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着力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列宁则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思想重心从理论论证转向经验探讨、从论述“革命的经验”转向做出“革命的经验”、从世界革命转向一国革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支柱,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历史过程,就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导引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检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8.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谈到未来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时曾作出过大致的设想和初步的探索.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苏联和东欧以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较长时期内普遍发生了重大失误.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坚持生产力标准,确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中心任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支点,已经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不属于所谓"民主社会主义",而只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范畴。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直接的理论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发展和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新形态,它同科学社会主义既具有一脉相承的本质上的根本一致性,又具有相对的差异性,即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特殊性和创新性。这种新形态就"新"在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是有利于中国发展进步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中必须要遵循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论、矛盾学说和群众观点等科学理论运用到党的群众路线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坚持走群众路线,搞群众运动,使群众路线理论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负面影响,但这并不影响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精髓,对于全党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基于对致贫根源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上层建筑性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贫困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建党百年来党的反贫困思想形成、演进与走向完善的理论源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减贫思想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制度反贫思想,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治贫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反贫困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这一核心命题,在科学把握减贫规律的基础上施策着力,开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反贫困道路与反贫困理论体系,最终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回顾探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与演进逻辑,既是实现党的反贫困思想系统化与学理化的理论需要,也是指导实现乡村振兴时代新目标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3.
历史观问题是影响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与借鉴历史经验的重要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认识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它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当前,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企图动摇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颠覆、改写人民创造历史的企图必须予以彻底揭露,而只有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批判,才能在理论上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及其虚伪性、误导性和强烈的政治诉求,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健康而正常地发展服务。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重新解读历史”为名否定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中国近代以来一切革命尤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它宣扬资本主宰决定一切——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逻辑”,否定革命,推崇改良,宣扬抽象人性论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地道的唯心史观,归根到底它是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致力于研究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把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统一性。杜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创造条件。促进社会个体之人与社会群体之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中的理论创造。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党的建设理论,其主旨是解决党的性质、宗旨及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为历史观、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群众路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被赋予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新的实践特征和政治内涵。贯彻群众路线,必须体现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方向、坚持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坚持正确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正确把握和对待群众的意见、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歪风邪气等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先富与共富"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首先,邓小平"先富与共富"思想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找到了突破口,并成为新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解放的先导。其次,它帮助人们摆脱了平均主义的思想束缚,加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再次,它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再探索,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帮助中国人民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之一,也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理论 贡献。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又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实践创新, 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所倡 导的唯物史观最基本原理和辩证法基础,而且探讨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问 题,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一步发展,它对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有重大的理论 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宪政社会主义学派是近几年在中国兴起的一个新政治法学学派,其核心理念是立足中国现实,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坚持以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内涵宪法至上、公民为本、财富共有、改革开放四大原则,创造中国特色宪政社会主义学。宪政社会主义学派坚持走中国人自己的政治体制改革道路,建设中国特色宪政社会主义的民主宪政和宪政民主制度,限制执政者的权力,维护公民人权和公民权利,以宪治政,以宪治国。我们坚信中国特色宪政社会主义学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有现实价值意义的正确价值路径选择,我们决心为创造中国特色宪政社会主义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它内在地蕴含着民族化和世界化的双重维度。一方面,原生态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欧洲,但它作为把握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南,本身就蕴含着世界化的诉求;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固然是基于解决中华民族存亡问题和发展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必须走民族化的道路,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中国的本土文化,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活样式,但它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也担负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历史使命,必须为发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及其世界化做出自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