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主持人语: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的最新美学思潮,国际美学界在拓展美学疆域的基本路数上是一致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做的工作是呼吁美学回到日常生活,并将这种美学称之为“超越美学的美学”,也就是超逾“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在波兰举办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上,当韦尔施重提“超越美学的美学”话题之时,却得到了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反驳,但伯林特要求美学走向环境与韦尔施主张美学回到生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然而,生活美学并不像艺术哲学和环境美学那样是由西方美学家提出并占据了主导的美学思潮。东西方美学家几乎共时性地提出了“生活美学”的理念,而且,中国美学传统自本生根地就是“生活美学”传统。刘悦笛邀请国际美学协会前任主席柯提斯·卡特主编的《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英文文集,就致力于在全球范围之内、在东西互动之间来共同推动生活美学的进展。刘悦笛指出生活美学是东西方异曲同工创造出来的,它有着东西方两种哲思资源,但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加以积极应对。赵强进而指出,晚明时期生活美学的要义就在于以“受用清福”为旨归的生活观念的生成,以营构艺术化、优雅化的日常生活情境、增进世俗日常生活的快乐为旨趣。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由于道德脱离了"人类幸福和好生活"的根基,伦理生活世界行动与行动者的分离,使得现代人由于动机和理由的分离而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论语》之"学"作为一种可能的道德生活,为人的"精神分裂"提供了更为积极的疗法;同时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重新认识和审视现代伦理生活方式的新道路。《论语》之"学"的核心意义是"觉",正是"学"的"觉"和"效"等含义使得日常生活变成了一种"意义"的生活,一种伦理生活。在诸种日常生活方式中,基本的根基是"孝",这也是为学的根本。在伦常日用的人生实践中明人伦、明孝悌,觉悟和领会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之为人的总体"好生活"得到具象化。而通过"下学而上达","形下"的践履可以提升到与"形上"之天合德,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开启自身德化的生命。"学"对人的生命发展而言,呈现给我们一种可能的道德生活。在这种生活中,身心和谐,生命不断摆脱虚无,获得丰富和充实。  相似文献   

3.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根本意思是主张不知美之为美,防止由价值歧视导致价值反转。为此,老子重点指出了“美”之恶,庄子又在其基础上大谈“恶”之美,这类思想可称为“非美倾向”。老庄不预设美丑观念来判分万物,不以世人所美为美,反对把单一形态的美立为鹄的来加以追求或齐同天下。由此,他们否定哗嚣之美和齐一的美,肯定异量之美和本色之美,突出内在精神之崇高和人格性情之美。可见,老庄非“美”,是要成就大美之天下。这种思想体现出他们对宇宙全体生命的关怀和独特的审美情调,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心胸,并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领域全方位地奠定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的根本面目。  相似文献   

4.
大学新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大学新生日常生活的世界,并由此发现和构建对大学生活的完整意义、功能和价值。“生活由紧变松,目标无所依靠;内在调控失衡,心理焦虑呈现;自我角色迷惑,价值取向多元”是大学新生“生活世界”的真实写照。发现大学新生的“生活世界”对加强新生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美是生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的理论.他把美与生活连接起来,认为美是感性的、现实的生活.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也作为一种美学的现实,突出地表现在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视觉性表达和享乐满足上.二者虽有不同,但都把美与生活联系起来,美是向生活领域的扩展、渗透.  相似文献   

6.
在美学史上,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过“美是生活”的著名命题,向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态度偏重于把它引向纯粹物质生活领域来理解。本文认为:“美是生活”中的“美”,应该指“美”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殊属性,这个特殊属性是审美主体——人赋于的,但它的存在本身又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7.
宋磊 《新天地》2011,(12):177-17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所以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让生活与数学“亲密接触”呢,结合实际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尚奇”审美趣味在晚明文人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其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合力的美学显现,更从晚明的一种生活样态升华为时代美学精神。具体表现为“厌常喜怪,喜新尚异”的时尚追求,“新之有方,异之有道,不失情理之正”的品位推崇,以及“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的审美个性。晚明的“尚奇”美学精神突破了儒家的“温柔敦厚”之美,而立足于个体感性生命与日常生活,是对自身力量的全面开发,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体现了审美的进步。然而,这种趣味还未得到充分发扬和开拓,就被随着改朝换代而来的假古典主义所湮没和扼制。  相似文献   

9.
《社区》2012,(9):1-1
本人是企业退休职工,两年前参加社区“关心下一代”活动,结识了贵刊。翻看以后,觉得里面的文章写得很有“味”,于是就借来一读,从此与贵刊结缘,特别对“生活”刊更为喜欢。《社区》“生活”刊自2011年9月改版“服务”刊,虽只有两字之别,但充分反映了贵刊为社区广大群众“服务”的一种理念。改版后的“服务”刊,更让人爱读。这几期的“时评”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在良好的母语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很多学生的作文却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和程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生活的贫乏是作文教学收效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认为,应把学生的生活与作文紧紧连缀在一起,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写作,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体验与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做人与作文的同步发展。而“生活作文”的策略即在于它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就周作人的道德理论核心——性道德而言,“生活的艺术”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性欲而进行的种种节制形式。与张竞生一样,周作人也主张“性的解放”,但与张竞生不同的是,他既要求实证的“科学的冷淡”,又要避免“无谓的牺牲和斗争”。“伦理之自然化”是人类在不牺牲自己的动物性的情况下寻求彻底的文明化的运动,“生活的艺术”是“凡人”跟各种领域的最前沿保持实证的关系的同时,以超动物的方式创造“自然”的社会文化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无印良品是一个无品牌有品质的"品牌",崇尚简朴的禅学空灵之美,注重把日常生活作为设计之源和价值追求。禅学审美形式和生活意识构成无印良品设计逻辑的双重结构,并揭示了设计的本质,即以美的方式解决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引导人们形成新的生活意识,追求更完美的生活样式。  相似文献   

13.
现代对于朱学与陆王学的研究,大都以“性即理”与“心即理”区分朱学与陆王学,并将二者对立起来,把朱学界定为“理学”,把陆王学界定为“心学”.与此不同,一些学者反对把“性即理”与“心即理”对立起来,甚至通过强调二者的相互联系,把朱学与陆王学调和起来.马一浮虽强调“性即理”与“心即理”的不同,但是以朱熹“性即理”涵摄“心即理”.牟宗三则通过分析朱熹“性即理”与陆王“心即理”的截然不同,并以为“朱子实非孟子学”.这些莫衷一是的学术观点是进一步研究朱熹“性即理”及其与陆王“心即理”之关系的学术基础和可供参考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通人之学”“专人之学”等学术思想是中国学术研究转型的重大创新,通过对王国维学术成长的梳理、学术成果的分析、学术思想的论证,对“静安之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王国维凭借厚实的知识贮备,批判地继承西方哲学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构建中国大文科的学科体系、研究文史哲的学术体系和中国学者的学术话语体系方面做出了全面系统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和开创性成果,堪称开一代风气的大学者;王国维以创辟胜解、通方知类的学术思辨,创立二重证据方法,探索出一条由“通人之学”到“专人之学”学问研究蹊径。系统审读、反思静安之学,对我们严肃读书风气、匡正学问研究态度、提倡学术争鸣、甄别解决知识产权争端、清除学术造假现象、规范学术研究流程,能够起到见贤思齐、弃旧图新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美学以否定西方经典美学思想为开端,致使美学学科失去自身的知识依据,完全受制于哲学的主客观问题而不能就美本身的问题展开,因而出现“非美化”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新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在试图消除“实践论美学”偏颇时,又以存在、生命、自由为本体,把美放大成生命的全部,呈现出“泛美化”倾向。当代中国美学只有回到美自身的领域,科学地传承美学固有的经典思想,尊重美的边界及审美事实,才能真正建构起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经济生活中的“度”是关系到四化事业成败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作为事物质和量的统一的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与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旧貌换新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但是回顾几十年的经济生活,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曾几次出现过经济过热“超度”现象,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对此找们应该吸取深刻的经验教训,努力克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超度现象,抓住机遇,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们的职业生活状况和职业教育质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一方面我们赞扬和呼唤伟大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现实职业生活中的精神缺失.职业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的重复与异化召唤审美的回归与救赎,职业生活更需要审美的愉悦与超拔.对职业审美何以可能的追问,要在职业规律与底线维度的职业之真、操守与规范维度的职业之善,以及价值与超越维度的职业之美三个方面展开,对新时代"美好"职业生活的达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世界是无需理论界说而普通民众可直接顿悟和经验的世界,是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的世界整体。就目前“生活世界”的理论研究来看,学界已显露出“研究之困境”,即对生活世界理论的研究已陷入类似经院哲学研究方式的怪圈。“生活世界”之哲学研究要真正做到“回归生活世界”,当务之急就是要走出生活世界“研究之困境”,走实践性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生活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笔者选择2000-2015年有关幼儿生活活动的文献,从研究走势、主题、局限、展望四方面对其进行阐述。研究主题从生活活动的意义、策略、实践反思、教学活动设计、培养方法五方面展开,得出生活活动研究的四方面局限:研究主体过于单一、研究方向缺乏纵横拓展、研究方法不够严谨,研究质量普遍不高。  相似文献   

20.
由胡塞尔现象学提出的“生活世界”意在把哲学从思辨引向人们生活现实的境遇。海德格尔视“生活世界”为人自身“在”的确证 ,它对人而言是已然的、既成的 ,日常生活承传着历史文化 ,其日用而不知的特点带给人们以惰性和保守。“生活世界”的核心问题乃是交往行动。哈贝马斯实现了“生活世界”学说由先验现象学向交往行动理论的意义转换。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把“生活世界”理解为以实践为纽带 ,是“知性”与“意义”相统一的属人的生活世界 ,并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交往行动的普遍化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