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社会学     
道德社会学是一种专业社会学理论,它研究道德发挥功能的规律和不同社会层次上的道德实践.它的研究客体是个人、集体和其他社会同一性.道德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是认识道德过程的和道德现象的辩证唯物论原则、对待道德生活现象的具体历史方法、阶级方法、系统方法和综合方法.道德社会学研究道德系统的形成及其功能的发挥,道德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进行管理的条件的形成、建立和发展;它详细分析集体和其他社会集团的道德状况的最佳模式,揭示个人、集体和其他社会同一性的道德文化的状况及其完善途径.道德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理论界,历来存在着社会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是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果,而社会唯实论者则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历史深远的自己的内在规律。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的社会观则是一种社会唯实论。正因为确认社会具有这种整体性,反映在他的社会学观上,则认为社会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加以研究。孔德的社会观是保守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先于个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并且认为没有宗教社会就不能存在。这  相似文献   

3.
鲁品越 《创新》2016,(1):16-22
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甚至将其当作后者的一个别支,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各种曲解的产生原因之一。实际上,二者是具有本质区别的完全不同的理论。旧劳动价值论仅仅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劳动是交换价值的来源,其中有的从生产成本角度,认为一切成本归根到底是劳动成本;有的从先天的道义角度,认为劳动理所当然地必须得到交换价值的回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则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它不再把劳动仅仅看成个人的活动,而是看成创造历史的作为总体的"社会劳动",个人劳动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着人与人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作为社会集体生命的结晶的价值实体,通过使用价值载体而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活生生的物质化的社会关系。于是通过社会总劳动所生产的全社会的产品体系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物化的社会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从来就是一门保守的和改良的学科,它的宗旨就是为既定的社会结构的稳定和优化而不断地努力,尽管这一点时常受到人们的批评,但这个宗旨却从来未曾被放弃过。即使社会学有时不断地抨击时政,不断地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但这是属于“良药苦口利于病”的性质。尽管有些社会学家是偏激的,但这仅仅是社会学家的个人行_为,而不是社会学的本质特征的表现。社会学无非是一门关于“人——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而对于这一关系的研究,其目的就在于把握  相似文献   

5.
一种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玄学的名教自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每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人际等关系之中的,要受到社会职业、地位、法律、道德等等的制约。因此,人都是社会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又都是有其各自的性格、独立的精神世界和意志追求的,从这方面讲,人又都是个体的人。人的这种两重性,构成了现实生活中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矛盾关系。社会要求个人服从其整体关系的制约,而个人则要求实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意志。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和个人情况,这种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矛盾,有时是统一时,有时是对立的。探讨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关系,是中外古今思想家、哲学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诚如人们常说的,中国哲学的特点是注重于社会人生和伦理,因此,中国哲学在探讨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关系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通信(二) 亲爱的读者: 上一封信,我们简单地谈了一下社会学的对象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我们就沿着社会关系这条线,继续讨论。为了便于讨论,在这封信里我想把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作一区分。我们假定社会关系是一个总的概念,它包括社会生活领域里所可能发生的一切关系;人际关系则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指人与人之间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关系。当然,事实上任何社会关系最终都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所以这种划分是相对的。现代行为科学是以人际关系为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的是一个单位或一个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这与我们这里所讲的又不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7.
杨惠 《唐都学刊》2007,23(5):27-29
制度作为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是人类在共同体生活中博弈的内在规则。制度伦理从根本上说是为人的道德性存在立法。传统社会封建皇权制度下道德强调的是个人的依附性,个人权利缺位,是外在强加的形式化的道德;近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制度伦理中个人主体性加强,但市场经济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彰显的是"工具理性"和"个人理性",必然带来"价值理性"的退隐,引起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代社会公共领域扩大,在"政治国家"、"公民社会组织"、"市场"、"公民个人"四种力量博弈均衡之下的制度伦理,是个人发挥道德权利参与建构生成的,这种制度伦理作为新的道德规制范型,才是真实合理的实质化的道德。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亦即我们称之为社会学理论的思想方式与人类集体及整个社会所固有的各种实践活动和干预形式之间的关系.各个社会集团虽然都在进行活动,但并非始终能从科学、价值和意识形态的高度自觉地意识到行动的动机(深刻的利害关系).社会学理论对于理解各种形式的集体实践并使之合理化(即变潜在的东西为外露的东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也是认识社会,认识社会-人的世界(就科学分析领域而言,则是社会信息世界)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哲学的理论视野中,马克思的社会学说不仅在经济学的意义上本质地要求积极扬弃私有财产,而且在哲学的意义上决定性地诉诸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其间的内在关联发生于对私有财产之本质的追问.当马克思把私有财产的本质界定为"劳动"("异化劳动")时,作为马克思之"社会"主张的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必然进而表达为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即表达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异化关系的扬弃,表达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自然主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人道主义")的呈现与重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的社会学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政治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更主要地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本质内涵乃是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关系的哲学视角的和谐状态的诉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即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乃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的当代性表达.  相似文献   

10.
读了《社会》1985年第1期发表的《美国人开始需要集体了》一文,对作者关于美国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解释提出一点不同看法。文章中讲到,美国人过去“缺少集体主义”,现在,他们开始相信“集体对社会是重要的。”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美国人的“集体主义”是什么概念;二是美国人过去是否缺少集体主义。首先,美国人的集体主义同我们对它的理解不同,美国人的集体主义是以个人主义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人们通过集体合作的形式和力量,去实现单靠个人力量所无法实现的个人目标。它不要求在这个集体里的人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也不强调“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如果这个集体的目标同个人的意愿相违背,那么个人主义会同样驱使人们离开这个集体,另寻志同道合的伙伴。美国历史学家坎曼在分析美国人的性格时,把这种“集体主义”称为“集体个人主义”。这才是美国集体主义的核心。那么,美国人过去是否不讲集体主义呢?其实不然。上面提到的集体主义在美国早已存在。就是基督教中所提倡的“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美国人乐于为  相似文献   

11.
李兴  牛义臣 《创新》2016,(1):71-85
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要区域,该地区的安全形势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着重要影响。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中亚地区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因素。经过20年的发展,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自身建设日趋丰富和完善,行动能力、维护成员国安全的能力和作用也得到加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虽不能独立完成维护中亚地区安全的任务,但目前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中亚地区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暂时没有其他力量可以替代。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中亚地区安全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客观上符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安全需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将有利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未来发展,两者可以相互借助。但是,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能力和前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需要并不完全匹配。所以,集安组织可以利用,也可以合作,但不能完全指望。如何利用好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中亚安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就成为需要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劳动社会学成为一门科学是社会学分化的结果。劳动社会学的内容就是确定劳动作为社会的和人的生活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各种规律和范畴,指出研究的方法和提出实际的建议。劳动社会学是马列主义社会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劳动社会学、工业社会学、农业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家庭社会学、青年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和医学社会学等作为社会学的部门学科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些学科的建立是因为它们既有科学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既有可供探讨的科学原理体系,这一体系又可有机地成为专  相似文献   

13.
近来,在社会学领域中盛行这样一种论点,我们可以把它简单概括如下:社会学之所以遇到一些困难,难道不是因为相对来说它比别的学科年轻?更明确些说,这些年来,社会学之所以好象四分五裂,而且有时甚至愿意被各种意识形态的争论所分裂,难道不是因为它已经渡过了青少年时期?如果说,现在具有某些认识论性质的看法认为,各种专业社会学有可能渡过危机,或者解决质与量之间的矛盾,或者分析“社会的多型性”,难道不是因为社会学由于进入了宽宏大量的中年期而有能力“消除自身的矛盾”,有能力放弃要想解释社会真实现象的这种几乎是妄想狂的雄心吗?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和上层建筑的现象,道德是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行为规则、规范的总和,或者说,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一般说来,对人的行动、行为起规定、制约作用的不只是道德,法律(以及其它意识形态在不同程度上)对人的行动、行为也发生很大作用。但道德有自己的特殊性。道德作用的方式不同于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地规定,并且依据这种规定,由专门机构强制地执行。道德则是通过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传统、习惯、信念和社会舆论的力量约束、影响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道德的范围是宽泛的。凡是存在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地方,无例外地都有道德的作用。道德反映社  相似文献   

15.
苏联哲学著作中存在两种主要的文化观点。第一种观点把文化看成是人的存在的个人方面,是社会的东西和个人的东西相符合而和谐化的过程,是人的能力的发挥。这种观念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创造”、“精神财富”这些概念而具体化的。这些概念提出价值的标尺,可以使我们“衡量”具体历史的人接近文化理想的程度。这就叫做文化的  相似文献   

16.
回到“社会的”社会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肖瑛 《社会》2006,26(5):1-56
社会学是一门没有确定的对象边界、而是根据独特的方法论体系进行自我界定的学科。社会学的方法论根源蕴涵在“社会的”和“社会性”中。在社会学思想史中,“社会的”和“社会性”有四种表征:与“异化”和“失范”对立,彰显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与原子论的个人主义对立,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与抽象性对立,彰显具体性和相对性;与神秘性和神圣性对立,彰显世俗性和日常生活性。据此,社会学的方法论可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来概括,在这种想象力中,社会是一个高度相对性和具体性的存在,个体和社会处在相互建构的“结构二重性”关系之中,个体的、日常的和世俗化的行动是社会实现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家庭功能、集体功能、社会功能是维系农业管理体制的三大功能支柱。研究农业管理体制,实质上是研究这三大功能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合理的农业管理体制,应当使这三者之间具有最佳组合,并相互补充,相互关联,但不相互替代,处于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且是富有活力的细胞。它具备如下基本功能特征:在一定限度内,借助自身的内力,能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自我修补。这种功能特征,是历史地形成的,是本能的。由于农业自身的特点,家庭功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作用于社会,制约着社会。所以,我们在确定农业管理体制时,必须从考察分析家庭功能入手。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规律的特点社会学规律是社会体系、社会子体系、社会同一性、社会过程、社会制度和社会其他组成部分的实质性的、必需的、重复出现的联系。社会学规律由社会产生并在社会中发挥作用。正是社会使它们具有与其他科学规律不同的特点。社会学规律有以下几个最实质性的特征 :1 社会学规律反映社会体系、社会子体系、社会同一性、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的创造力量。任何社会客体正是通过社会学规律的作用 ,克服矛盾 ,消灭旧事物 ,确立新事物 ,开辟通向未来的道路。社会学规律是社会生活及其组成部分更新的内在力量。2 社会学规律彼此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9.
1979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学步履艰难地在向前走着。现在,现实生活和理论的内在发展逻辑向人们预示着,社会学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凡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第一线的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了经济生活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的存在和作用,并迫切地希望找到将这些人文因素实证化的途径。因为许多事实证明,对人文因素的忽视和实证化、操作化手段的缺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生活的顺利进行和发展。这时,人们就想到了社会学这门实证研究社会生活中人文因素的学科。这就是社会学即将大发展的社会现实背景之一。一门学科的发展总是决定于社会对它的需要。在现实生活呼唤着社会学的同时,社会学家们也认识到了社会学的内在逻辑力量和它的现实力量。社会学终于冲破了风风雨雨的磨难,站到了时代和现实的面前。这不是空话,请看最近浙江人民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以深邃的学术眼光和对时代的充分的理解力,编辑出版了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与社会组织》、克莱德·克鲁克洪的《文化与个人》、  相似文献   

20.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则之一。本文不想全面论述这一原则,而是要讨论“各尽所能”的含义及其内容。理论界对“各尽所能”争论多年,分歧至今仍然存在。如:有的认为,“各尽所能”的翻译本身就不正确,是“误译”。有的认为,“‘各尽所能’的含义是:劳动者应该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同时,社会主义的国家和集体应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并尽可能使劳动者能充分发挥和发展自己的才能。”所以这种观点认为“各尽所能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在为谁劳动的问题上,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劳动者尽其所能地劳动只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