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3 毫秒
1.
在小说《牛虻》中,牛虻在少年时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流亡中又经历了如地狱般的磨难,这些都使得最后成为革命者的他具有了小丑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说牛虻是"小丑式的牛虻",牛虻身上的小丑是"牛虻式的小丑"。小丑形象丰富了牛虻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在牛虻身上得到了崇高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件瑰丽的艺术珍品,《牛虻》是无愧置身于琳琅满目的世界名著之列的。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成功地塑造了牛虻这样一位可敬、可亲、可信的革命家的艺术形象。伏尼契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手段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形象的呢?  相似文献   

3.
牛虻虫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中药材。由于捕捉野生牛虻难以满足医药急剧增加的需要,导致其价格连年猛涨。据《中国医药报》的统计资料,到1996年第三季度末,在国内各大药材市场上,每公斤牛虻虫的价格已由三年前的8—12元升至580—640元,涨了50名倍。为满足市场的需求,人工养殖牛虻正在悄然兴起。  相似文献   

4.
牛虻与父亲、爱人、情人之间近乎谜一般的情感纠葛长期以来一直令人感到费解,一旦我们将其诉诸精神分析,就会发现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实际来是牛虻自恋的病态心理。牛虻的自恋起源于对密友的依恋以及对密友的背叛。其症候的表现主要可概括为:向外界输出力比多极为困难,执迷追寻或重构完美的自我幻象和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艾.丽.伏尼契以其巧妙的构思,优美细腻的笔调,深入地刻画了牛虻这一传奇式的英雄。《牛虻》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较好的一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人物对话富有个性特点,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小说前有伏笔铺垫,中有顿挫跌宕,后有逆挽照应,一气呵成,错落有致,有许多地方值得探微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蒙太尼里:一个灵魂终生不得安宁的人祝远德蒙太尼里是小说《牛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作者在他身上所花的笔墨仅次于主人公牛虻而与女主人公琼玛平分秋色。我国评论界对这一人物的研究往往只浮于表面,结论常使人觉得缺乏说服力,因为他的某些行为很难用“虚伪”、“腐朽...  相似文献   

7.
暑假,我看了一本非常精彩的书,这本书叫做《巨虫公园》。《巨虫公园》讲述了爷爷、忠诚的巴鲁和小孙女一同来到了巨虫公园碰到的奇遇,中间碰到了杀手牛虻,绿色巨牛等一系列神奇的冒险,最后,成功的出来。  相似文献   

8.
完"壁"归赵     
从前,有一财主在外经商,他给夫人去了一封信。夫人不识字,请邻居赵秀才读给她听。赵秀才读着读着,突然停止了,夫人催促:"快往下读呀。" 赵秀才吞吞吐吐:"这--这--" 夫人着急了:"我的先生出了什么事?" "他财运亨通,身体健康。" "那你为什么不往下读?" "我怕你舍不得。"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快告诉我!"  相似文献   

9.
刘建华  函璞 《新少年》2021,(1):94-95
甲你对"一"字有研究吗?乙这么简单的字,有什么好研究的!甲你可别这么说,这里面学问大了!乙我不信,这有什么学问哪!甲我问你,你知道带"一"字的成语有哪些吗?乙这还不简单,一帆风顺、一手遮天、一目了然……甲那你知道带"一"字的成语中,有哪些固定的模式吗?  相似文献   

10.
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非语言行为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领会别人的意图.其交际形式多样,功能意义重要.在小说<牛虻>中,作者应用多种形式的非语言交际来刻画主人公牛虻等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暗示人物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这些形式有:声音、眼神、面部表情、人的动作等,特别是手的动作以及人的衣着,随身用品和环境描写.  相似文献   

11.
开心屋     
《山西老年》2010,(5):31-31
口香糖飞机起飞后,一位空中小姐给旅客发口香糖。"你太客气了,这口香糖干什么用?"一位第一次乘飞机的旅客问。"为了使你的耳朵不嗡嗡作响,先生。"飞机着陆后,这位先生对空中小姐说:"这口香糖真管事!现在你能帮我把它从耳朵里取出来吗?"  相似文献   

12.
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The Gadfly)[1]和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2]中的两位教士蒙太尼里和丁梅斯代尔都是悲剧式人物。本文从几个方面对这两个教士形象进行比较,并通过比较来探讨两个时期宗教和人性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13.
小幽默     
《可乐》2009,(7)
暗号母亲:"你是不是又换男朋友了?"女儿:"啊!你怎么知道的?"母亲:"上周咱家窗户下常传来布谷鸟的叫声,这几天突然变成青蛙叫了。"  相似文献   

14.
开心一笑     
《华人时刊》2012,(2):81
四大皆空中国佛教史考试,一同学交了白卷,结果满分。老师答虫:"四大皆空。"第二年,这同学的室友选了这课,也交了白卷。但交完卷心里非常忐忑,怕出什么岔子。于是他特地打电话给老师解释:"老师,我这是四大皆空啊。"然后听到电话那头,老师长叹了一口气说:"哎,本来都给了你满分了。现在看来,你还是没看透啊……"  相似文献   

15.
百岁感言     
<正>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牛虻》中蒙太尼里与《荆棘鸟》中拉尔夫的人生 ,探讨宗教对人性的压抑以及人性的最终复苏。认为宗教反动的共性通过人物形象悲剧的个性充分展示出来 ,使得这类人物获得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英子的房子正在装修,过一阵子就要完工了,她邀请我们几个好友先去参观一下。刚推开门,小颜就惊呼起来:"英子,你这地板砖也太过时了,这是十多年前流行的颜色和款式,今年流行高级灰,你不知道吗?""灰色系多好看,高端大气上档次,你这种的都被淘汰了!"看到英子安装的房间门,小颜又开始发表高见:"这门的颜色太深了,跟你装修的整体风格不搭。还有壁橱,款式太古板了,显得房间都没了灵气……"  相似文献   

18.
句子表层结构的线性顺序不一定正确反映了语法成分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同时对成分之间深层语义关系的认识也需要结合着句法结构的历时演变来分析.通过对一个特殊句式"我 把 你 这 NP"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分析进一步印证这一分析方法.从把字句的语义特征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共时平面上这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句子结构,没有交际层面的省略;从历时角度看,这个句式中的"你"与"NP"之间的谓词隐去了,从而否定了"我 把 你 这 NP"句式后面省略动词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新少年》2013,(Z1):6-8
一看到这些图片,你就会大声喊出:"泰迪熊!"是的,多可爱的毛绒熊,这是小朋友们的最爱。你或许还要告诉我,你的家里也有好几只泰迪熊呢!你的毛绒熊叫"泰迪熊"吗?这可要从"泰迪熊"名字的由来说起了。1902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参加了一次狩猎活动。由于一路下来一无所获,同行的人为了讨好总统,就把事先捕获的一只黑熊绑在树上,让总统射杀。罗斯福看到受伤的熊无辜的样子,不忍下手。他放下枪  相似文献   

20.
被迫当国王     
某天,我对小女开玩笑:"公主殿下,该上幼儿园了。微臣已经备好鞍马,请。"小女呵斥:"不准这样说话,像我手下似的。你都不做国王,那我还做什么公主嘛。"我只得诉苦:"国王又不是想当就当得上的,你这不是为难你爹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