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三江源经济、文化、交通的相对滞后性,使三江源地区的文化保护事业与文化产业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对文化产业的法律规范和行政管理都较落后。如何合理、有序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立法的措施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前三江源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尤其是玉树地区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修复、整理和保护工作正在进行,如何有效的通过相关的立法和行政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调查三江源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现状,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方法,以期提高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的价值认识,从而提高三江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水平,发扬非物质文化在社会发展及经济中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11):154-157
探讨川西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和国际化战略建设,着力推进川西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川西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升级,实现文化经济大跨越大发展。该研究以"走出去"战略为基础,促进建立健全民族文化体系及国际化推广,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强化民族民间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和影响力,民族文化推广还能提升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两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两者融合发展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区域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充分挖掘市场价值潜力,并且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发展的路径主要有文化品牌培育、文化产业资源开发、集聚发展和国际化发展。融合发展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强政策引导,深化体制改革。融资需要广辟融资渠道,确保资金投入。在产业发展上要打造优质品牌,扩大产业规模。在文化保护上要加强保护工作,丰富保护形式,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推动区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促进民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北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文化生产力。东乡族具有深厚的羊文化传统积淀,传承创新羊文化,发展羊文化产业,是东乡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建设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机遇。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文化传播进行了更多的支持,政策法规的合理性、科学性促进了产业的创新发展。从"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区块链技术的进步发展,在法律与技术手段两方面为文化产业提供助力。区块链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相关权利保护、规范管理、消费模式及区块链与文化产业相关物联网技术结合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区块链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以法治保障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一带一路"文化包容、民心相同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黄成华 《创新》2016,(6):91-98
在"时空压缩"的全球化时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商业化开发得到迅速推进,然而民族文化商业化开发未能在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间取得平衡,引发了民族文化的失真,破坏了民族文化的保护机制。要实现既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收入,又保持民族文化的"本真性",亟须抑制民族文化商业化开发的过度膨胀,探讨民族文化保护的策略,对民族文化开发中的政府功能进行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世界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时代,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基本构成已经成为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意义。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该地区的民族文化,不断探索和创新和该地区民族特点的多元文化民族教育模式,使民族教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推动西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民族教育之"根"须植于民族文化之"土壤"中,要充分包容各民族文化优秀部分和文化特性,塑造具有多元品格和充分包容品格的文化精神。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课程构建中秉承多元文化、本土化等多重理念,多元文化课程应具有多源于整合互补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兰鲜凤 《创新》2010,4(3):127-128,F0003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集聚区,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是广西各级政府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政府要与企业共同研究民族文化消费趋向,明确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定位,把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营销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县域经济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共赢。  相似文献   

9.
《学术交流》2013,(2):1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发挥学术报刊理论探索和舆论导向功能,促进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科学有序、繁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学版)、学术交流杂志社研究决定,联合开展"旅游文化产业研究"征文活动。一、选题范围1.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2.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与历史遗存保护;3.旅游文化产品品牌打造与历史遗产的挖掘和整理;4.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5.旅游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6.政府管理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7.发达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借鉴;8.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9.旅游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阎雨 《创新》2013,7(1):46-48,77,127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民族文化通过产业化也将得到迅速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及民族文化的价值经济化,发展文化产业是最优路径。通过分析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形态与模式,并以广西马山为例提出民族文化产业思路与资源对接方式,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周青  王俊 《创新》2010,4(3):98-102
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作为少数民族人们适应其依存环境的生产、生活的结晶,具有较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中蕴藏着明晰的生态保护意识,其价值与环境伦理观契合,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具有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认为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在参与维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生态秩序同时,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陈其斌  周鸿锵 《社科纵横》2007,22(6):123-124
少数民族发展应以文化发展为基础。东乡族是甘肃特有民族,东乡族生活的地区自然条件极为艰苦,农民生活较为困难。东乡族羊文化传统深厚,经济发展和民族发展应立基于传统羊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颉  丁智才 《创新》2012,6(2):102-105
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通过民族博物馆这个载体,既有利于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又可使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延续和传承。从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再到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博物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博物馆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展品和产品为载体的民族文化传播意识;挖掘整合资源,丰富展品和产品数量和层次;深化品牌意识,打造"民博"文化品牌;树立营销意识,扩大民族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从工业化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文化消费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因而在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现代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以及城乡文化的差异,挖掘不同区域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区域性传统民族民间工艺、民族演艺、民俗文化、文化旅游产业,这应是未来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该成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满足不同区域、城乡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国家工程。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11):132-135
经过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的进步,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正在全面缓解,民族出版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着眼市场,创新经营理念,调整出版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重视民族出版人才的培养,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传承与创新,进一步繁荣中国民族出版事业,是目前民族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李欣 《社科纵横》2008,23(9):97-99
区域传播中是促进河西走廊少数民族地区安定团结、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具有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双重意义.文章以中国加快西北少数民族农村广播电视建设为宏观社会背景,从微观层面剖析制约河西走廊地区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发展的因素,在区域传播的视阈下,提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增长极"、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利用新媒体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习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创造并沿袭的以风俗习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习俗文化是民族伦理文化的集中体现,我国少数民族的习俗文化与汉民族的习俗文化相比,有其自身的特色,少数民族的礼仪、信仰、饮食、服饰、居住等习俗文化,蕴含着重要的道德功能。面对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必须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文化建设战略高度来思考,通过综合创新,以寻找有利于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随着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我国已将其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次要地位开始提升到"软实力"的根本上来,各地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文化产业开始兴起,文化建设轰轰烈烈,但值得警惕和反思的是,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反文化性"也越来越明显,文化的被物化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19.
以党的二十大确立的“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打造“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目标为指引,深入探析国家公园建设及其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问题,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首个试点、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不仅承担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而且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原始性和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方面肩负重大使命。对此,本文在分析国家公园建设中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基础上,试从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三个维度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从大力支持挖掘、传承、发扬本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完善国家公园全民共享机制,推动构建人地和谐的生态产业模式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对策,以期为推进全国国家公园建设及其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有益建言。  相似文献   

20.
《探求》2016,(3)
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在全国处于靠前位置,但在市场主体、产业结构、区域发展、产业融合与文化贸易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制约着广东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广东要充分利用文化创意的核心驱动作用,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推动文化产业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经济和创意社会的整体转型和发展,要立足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加大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广度、完善跨界融合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三个层次,形成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市场体系、业态创新、企业生态、文化贸易、制度环境等方面,推动广东文化产业从追求"高增长"向"做实总量、做优结构、做好要素、做高效率"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