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旭 《老年世界》2014,(22):40-40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老出生于1911年,2009年因心脏病去世,享年98岁。他独创的“三不主义”养生经、“养生无术是有术”的观念以及宽广坦然的生活态度都是他的养生智慧的浓缩。  相似文献   

2.
1995年6月9日,北京大学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在可容纳数百人的电教报告厅隆重召开了“中国杰出的伊斯兰学者马坚教授90诞辰纪念会”。出席会议的有北京大学的校领导、东方学系的师生代表、中央和北京市的有关部门负责人、阿拉伯各国驻华使节、北京有关传媒的新闻记者、马坚教授的夫人马存真女士及其子女、马先生的学生和生前友好,共约400人。 会上,宣读了北大校长吴树青教授致大会的信,北大郝斌副校长、中国伊协安士伟会长、北大东方学系的创始人、前系主任季羡林教授、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市统战部沈仁道部长、中联部李成仁副部长、北大东方学系罗国章教授、马坚先生的老同学、北外纳忠教授、马坚先生的老同学、老同事、北大刘麟瑞教授(书面)、马坚先生的学生、上外朱威烈教授和马坚先生之子、北大亚非所教师马志学先生,相继发言。他们对马坚先生将毕生精力贡献给阿拉伯语教学和伊斯兰研究事业的精神,对马坚先生作出的非凡成就,都给予高度的肯定和热情的赞扬。我国东方学的奠基人、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着重讲述了当前纪念马坚先生学术成就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华文化是我国各个民族创造的文化,而不仅仅是汉民族的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应该包括我国回族同胞对文化的贡献和建树在内。据悉,  相似文献   

3.
比较文学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已初露曙光.曙光之一是新东方学的发展,其观点之一是世界的大文化圈不是四个,而是五个,即中国文化圈、印度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欧洲文化圈和南北美洲文化圈.新东方学是我个人的陋见,谈出来与大家探讨.而阿拉伯比较文学的发展,其教材与教学也属新东方学范畴.  相似文献   

4.
《中外书摘》2006,(9):F0004-F0004
《季羡林学术精粹》(四卷)由山东友谊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季老首次在家乡出版社出版自己的文集,也是目前国内唯一授权的版本(书中附有授权书),先生委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岳川选编。王岳川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在美学、书法、音乐等领域都有不凡的造诣。  相似文献   

5.
<正>1935年,季羡林先生赴德国留学,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学问人生》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自传,本书选取先生多部自传精华。季先生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在德国留学期间,他的老师们的举手投足让他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6.
戴海 《老年人》2008,(6):28-28
“我有一个优(缺)点,就是永远不让脑海停止活动。”这是大师季羡林先生的自白。北京大学的老先生们公认,季老是“最善于利用时间的人”。他自进入晚年,又进入学术的“第二青春期”:八十多岁时完成八十万字的《糖史》,继而攻克吐火罗文,并连续出版多部有关人生话题的散文。  相似文献   

7.
刘麟瑞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阿拉伯语言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东方学系阿拉伯语言文学教授,生前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约且阿拉伯语言学会会员、约旦皇家伊斯兰文化研究院通讯院士,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刘麟瑞教授因病于1995年8月21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78岁。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季羡林先生的著作已达1000万字。等身的著作甚或成了普通读者接近季羡林的“障碍”,很多人只是把他当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标杆。通过蔡德贵的演讲,我们看到:其实,大师也是平常人。不说别的,在小学和初中时季羡林就非常顽劣,不仅打架斗殴,还曾几次策划把老师轰下讲台。 据了解,季羡林先生近来还是笔耕不辍。今年9月,他还为自己的新书《季羡林说和谐人生》写了将近万言的前言。跟随多年的学生讲述真实的季羡林——  相似文献   

9.
2008年2月17日,一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一生中的许多故事都感人至深,尤其令人扼腕的是他和一位德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虽然他一直深埋心底,却给他带来绵延一生的怀想与快乐。  相似文献   

10.
老人如海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 ,在新出的一本书里提到采访季羡林先生 ,听说了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 ,北京大学新学期开学 ,外地来的一位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进了校园 ,实在太累了 ,就在路边歇气。这时正好有一位老人迎面走来 ,年轻学生走上去说 :“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学生就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后回来 ,老人还站在那里为他守着包。几日后 ,在开学典礼上 ,这位学生惊讶地发现 ,主席台上坐着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天替他看包的老人。我不知道 ,那一瞬间 ,那位年轻学子的心里是一…  相似文献   

11.
季承 《中外书摘》2010,(7):7-10
“季羡林把家接来了!”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北京大学东语系,甚至整个北大。1962年中国的政治气候非常适合父亲安家。北大领导对父亲安家非常关心,立刻在朗润园分给他一套四居室的公寓。东语系的工作人员,特别是李铮、徐淑燕夫妇,忙着买家具、布置屋子。买书柜是最重要的事,除此之外,他们还特地为父亲和母亲买了一张大双人弹簧床,在当时说来是很奢侈的。可是把大床布置好以后,父亲却很不高兴。  相似文献   

12.
中国《阿拉伯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实施、《高年级教学大纲》研订会议于1993年9月8日至12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召开.国家教委高教司外语处张序义处长到会讲话,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阿拉伯语组组长、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余章荣教授、上海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朱威烈教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阿拉伯语言文化教研室主任孙承熙副教授到会指导.会议根据指导小组的意见,决定成立《高年级教学大纲》研订组,和《基础阶段教学大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一直是东方学最为关注的研究对象,但东方学家多站在西方基督教的立场上,以难以被穆斯林接受的观点和方法解读伊斯兰,从而导致伊斯兰在西方被误读和曲解。因此,对"东方学研究"的研究极为重要,有助于对东方学正负两方面影响进行梳理,也有助于在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批判性地借鉴东方学的学术成果,并通过强化文本阅读和自主研究,达到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来而不往     
正季羡林和胡乔木是老同学,胡乔木对季羡林的友情,始终有增无减。胡乔木多次探访季羡林,奇怪的是,季羡林却一次也没有回访过。即便如此,胡乔木有了新鲜的吃食,也不忘给季羡林捎一点,和他分享。平素最讲礼仪的季羡林,却"来而不往","什么吃的东西也没有给胡乔木送过"。有一年,胡乔木约季羡林到敦煌去参观,他也婉言谢绝了。据说,  相似文献   

15.
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一直是东方学最为关注的研究对象,但东方学家多站在西方基督教的立场上,以难以被穆斯林接受的观点和方法解读伊斯兰,从而导致伊斯兰在西方被误读和曲解。因此,对"东方学研究"的研究极为重要,有助于对东方学正负两方面影响进行梳理,也有助于在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批判性地借鉴东方学的学术成果,并通过强化文本阅读和自主研究,达到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季羡林先生逝世后,有关大师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其实,在“大师”的封号像廉价便帽到处兜售的今天,它早已褪去了荣耀的光辉,变成了某种调侃与揶揄。这兴许是季羡林生前即郑重其事撰文请辞“大师”之称的缘由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50年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大教授语言学。一天,有个叫陶汉清的学生来办公室找他,想借一本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季羡林看到陶汉清恳切的目光,犹豫了一下说:“这本书我在看,下周借给你行吗?”陶汉清高兴地离开了。  相似文献   

18.
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季羡林的哲学养生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红 《老年人》2004,(5):56-56
季羡林老先生的寓所在“北大”未名湖畔朗涧园13号。他家里除了书,便没有更多的空间了,他是为书而生、为知识而活的人。用季老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求知”。季老是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国际知名的印度学专家,东亚最杰出的梵文学者。如今,他92岁高龄依然思维  相似文献   

19.
<正>季羡林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从1935年到1945年,他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羡林饱受轰炸、饥饿、乡愁的煎熬,但在此期间他与一位德国姑娘的爱情经历,却带给他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快乐。季羡林在他的著作《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中,披露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异国恋情。  相似文献   

20.
【新闻背景】:2009年7月11日,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季羡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被称为"国宝"。鲜为人知的是,生前因为一些误解和积怨,季羡林和儿子曾经有13年不相往来。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先生是中科院的一名退休干部。父亲去世后,他含泪回忆那充满遗憾和真情的父子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