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探讨《论语》中"仁"与"礼"的相互关系时,学术界多认为"仁"是个体内在的道德观念,而"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从而将"仁"、"礼"简单化为相互对立的关系。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援仁入礼"的丰富内涵,"礼"作为心灵的符号,是规范公认的途径;而"仁"作为自我的道德境界,是秩序情结的深度表达;在动荡的春秋时代,"援仁入礼"则寄托着孔子重建新社会秩序、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中重建生活世界的理论追求,寄托着孔子所追求的社会和谐与人际和善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
考察《左传》,韩宣子说"周礼尽在鲁矣",是在"观书于太史氏"之后,有感于鲁国较好地保存了记载周礼的前朝典籍,而并非看到了鲁国守礼的事实。事实上,春秋时期鲁国周礼的崩坏情况比大多数国家都严重,周礼亦不在鲁。是以,"周礼在鲁"之论成立的条件应予以二元界定:一指春秋之时鲁国对记载周礼的前朝典籍的妥善保存情况,其实质是"礼书在鲁;"或指春秋之后礼学在鲁国的兴起情况,其实质是"礼学在鲁"。  相似文献   

3.
在荀子思想体系中,"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和中心建构。荀子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分"的概念,并在大量的篇章中对"分"进行阐发,明确指出"分"的组织者、实现者是"人君"、"圣人"和"治国者"、"分"的过程中遵守的原则是"礼",深刻揭示了"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谐关系达成的功能:实现群体的高度团结与全面和谐;完成统治者对国家政治的管理;促进社会分工的多样性,行业内部资源优化,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宁。  相似文献   

4.
释“文”     
由于中国古人对"文"的备极顶礼,坚持道是"文以载道"之道,人是"人文主义"之人,这使"文"的概念几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集中指称。而一种深入到词源学的考查揭示了,中国古人所谓的"文"有相互关联的三重含义,其一,"象形"为文:文作为审美形式;其二,"交错"为文:文作为"互文";其三,"依类"为文:文作为族类生命的象征。这三重含义不仅发端于中国古代的文字形式这一文的"原型"里,也进而体现在包括文学艺术、社会礼仪以及人的思维方式在内的一切中国古代文化形式之中。故这种揭示既是对"文"的概念本身的澄清,同时又为我们真正破译中国文化之谜提供了一条根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海燕 《江淮论坛》2013,(2):158-164
阿城无可选择地站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带上,他参与"关于中国文化再辨析工程",以其小说,留下与传统文化筋骨相连的深深足印。边缘化的启蒙教育,边缘化的人生经历,成就了阿城小说的一副"边缘之相"。他的小说文本,多是由私密性、无发表目的的"手抄"转化为"铅印"。他不入新时期文坛主流,独具与众不同的"风度":"不焦虑"的风度,"人性之真"的风度,"笔记体"的风度。阿城小说是中国抒情传统古老的"根"绽出的新鲜的"绿"。  相似文献   

6.
刘同般 《兰州学刊》2011,(12):181-183
刘震云在新世纪以前的小说创作,主要对"左"倾政治挟持下的"英雄情结"进行消解,但是又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种"英雄情结"。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柔"性挣扎,"韧"性突围。对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意识进行历史与现实交融性描写。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写出了人性中的劣根和劣根中的善良,但表现历史主义、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互相融会贯通,还有一段距离,也是他在新世纪需要完成的终极性目标。  相似文献   

7.
管志道为晚明阳明后学中著名学者。他倡导"无善无恶"说,并与东林学派学者顾宪成就此做过争论。管志道认为,"无善无恶"是指性之原。而性之原是"人生而静以上",这正是不可说的。他指出无善无恶即是至善,本体的至善与境界上超越善恶对待互相结合。他认为,"无善无恶"论只是一种"取法乎上"的理论,而不是实践原则。"无善无恶"说沿袭儒家性善论,有此一说才将性说清楚。管志道对"无善无恶"说作了全面论述,是对这一学说的总结。至此"无善无恶"之争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西方哲学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总体趋势下,巴赫金的"对话"哲学代表了其中极具个性和生命力的一个探索方向。"对话"是巴赫金思想体系的精髓和灵魂,贯穿于他的学术研究各个领域和方面。在哲学领域,"对话"精神表现为"自我"与"他人"的亦此亦彼、共存共生的关系,以主体间性取代了纯粹的主体性;在其他领域里,"对话"精神以不同范畴和术语表现出来,尤其在小说领域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中得到了最形象、最充分的表达和阐发。  相似文献   

9.
阿多诺认为,"文化产业"实际上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取代性术语。他所针对的"大众文化"是指依托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技术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供大众进行消费的商业型文化或商品性文化,是由统治阶级主动开发和制造并施与普通大众的,具有功利主义价值和意识形态功能的消费型文化,所以他一直对文化产业表现出莫大的敌视与忧虑。在他看来,大众...  相似文献   

10.
张禹青 《理论界》2013,(2):77-80
族群符号边界的建构将不同的少数民族区分为"我族"和"他族",这种类别的划分无形中在不同的民族之间树立一个屏障。族群社会分类的过程,也就是"我族"之间的相似不断得到强化,"我族"与"他族"之间差异性得到强化的过程,这种强化的结果是"我族"与"他族"发生严重异化,从而阻碍"我族"与"他族"之间的人际互动、族际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族际通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