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商业银行保全资产、防范贷款风险,本文从抵押资产选择、价值评估、登记和保险四个方面的问题入手,从保全角度提出如何有效管理,更好完善商业银行贷款抵押制度,提高风险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参数法的中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研究与实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依据参数法理论,在平均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基础上,应用相似非相关法(ISUR)评价了中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情况,并与随即前沿法计算的银行规模经济结果做比较,验证了使用平均成本函数评价银行规模经济优于前沿成本函数的论断,确立了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研究中的函数类型选取原则。本文融合了中介法和资产法的思想,建立了包括可贷资金、营业资本两项投入和存款、贷款、投资与证券总额三项产出的指标体系,解决了中介法难以反应银行多产出经营情况和资产法不能反应银行存款情况等两个问题。在确定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和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基础上,本文结合真实的银行财务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1998-2003年的规模经济,揭示了两类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情况和变化趋势。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样本年度间,中国商业银行改善规模经济情况的努力已见成效,各商业银行于2001年后均存在了规模经济;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平均水平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状况呈现逐渐好转趋势;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控制良好,在2002年后规模经济情况出现了轻微的起伏,但仍好于国有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3.
浅议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将内部管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作为加强自身内部控制管理的一项常规手段。该文试从实践出发,谈了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经济责任审计重点,以寻求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相似文献   

4.
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一项主要的传统资产业务,贴现业务作为银行新的贷款工具,是贷款业务的有益补充,在银行的资产营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贷款业务与贴现业务的异同点,接着分析了两者此消彼涨、优势互补的关系以及贷款和贴现两项业务反周期运作的方式和意义,最后总结分析了贴现业务在企业融资中的地位及银行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来自于房价上涨的财富效应带动;另一方面,过于膨胀的资产价格为银行体系带来了隐患。基于2008年至2018年的13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研究价格波动对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房价上涨将导致商业银行系统的风险增加;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的增加将降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使商业银行可以承受更多的风险;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有利的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水平。基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三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60年代末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市场,主要可用来解决金融机构"存短贷长"、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建行在2005年底发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揭开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序幕。但是,由于金融体制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资产负债结构、盈利模式等原因导致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上陷入了流动性困境和标的困境,进而缺乏动力。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推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  相似文献   

7.
<正> 一、商业银行建立企业资信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风险。对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据以确定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损失的不确定程度,是商业银行建立资产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商业银行合理运用自身资产提供了技术性依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要求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获利能力、经营  相似文献   

8.
我国商业银行贷审委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业银行建立贷款审查委员会 ,信贷决策实行“审贷分离”是国际上商业银行控制资产风险的最基本的信贷管理制度。我国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审贷分离” ,同年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试行 )要求各商业银行建立审贷委 ,建设银行最早实行了这一制度安排 ,其后各商业银行也相继建立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和贷审委制度 ,实行贷审分离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 ,提升借款人谋取贷款的寻租成本 ,防止内部操作及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 ,防止信贷人员个人素质缺陷 ,造成贷款决策失误 ,增加贷款审查的独立性 ,制约 (衡 )高级管理层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面临严峻挑战,越来越多的农村商业银行逐步认识到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对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的重要性。本文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建立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相关制度、依法合规办理业务、加强信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综合性策略,力求全面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水平,保障银行业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描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入手,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在目前的监管条件下,除了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外的另一业务领域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并提出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以及金融监管创新五个方面积极拓展中间业务。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了深刻而巨大的变革,初步完成了资产规模的扩张和制度体系的改革。但是商业银行在质量、效益、规模、速度上没有实现协调健康的发展,存在着不良资产占比高、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作为银行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资本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格局,逐渐成为现代金融运行的新平台,迅速发展的资本市场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与传统商业银行形成竞争态势.而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又是相互补充的,商业银行通过将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在资本市场的平台上,进而实现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型.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是未来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资本市场深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3.
王聪 《管理科学文摘》2012,(33):136-136
在内部风险控制领域,商业银行一直处于领先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在迅猛发展,但是在经历过改制上市后,却面临着两种不同的监管标准。本文重点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两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的发展给出合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操作风险给银行带来越来越大的损失,银行资产面对操作风险的严重威胁。在我国逐渐推进金融开放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驻我国市场展开各项业务,它们拥有相对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思考。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还停留在较低层面上,信贷风险的识别、分析、预测、防范和化解缺乏规范有效的制度指引。因此,我们应反思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强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16.
韩潇 《管理与财富》2009,(9):11-11,10
美国“次债危机”引致的金融危机同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品等金融创新的滥用有莫大关系,但也应看到,资产证券化有效地将商业银行的风险转移到其他金融机构,使得美国的商业银行大多幸存下来。本文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对我国的积极意义,研究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由来已久的腐败问题一直受到各国人民深恶痛绝,为了更好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反腐败国际司法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资产分享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反腐败合作制度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有效实现,这对我国完善相关境外追赃规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美国的资产分享制度出发,探讨其制度内容,以为分析我国资产分享的构建问题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8.
信贷资产证券化具有盘活非流动资产、分散本性风险等优势,是公司从资本市场获得低成本融资的主要工具之一。本文假设资产池由多个相关、且均服从算术布朗运动的资产现金流组成,运用公司证券定价理论,得到了基于资产池总现金流的证券化产品价值的解析解。以商业银行为例,研究了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和最佳发行方式。数值分析表明: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盘活资本,而且可以提高资产的价值;资产池的总价值与进入资产池的各个部分现金流之间的相关系数存在单调递减的关系。最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会计结算是一项最为基础的工作,任何一项业务经营都与会计结算息息相关。自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银行的业务不断拓展,所面临的会计风险趋于扩大化、多样化,这些年在银行体系内发生的要案、大案与会计结算审查不力、制度不严存在紧密的联系。在这样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准确防范和识别商业银行在会计结算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高银行的会计结算风险的管理水准,增强商业银行抗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避免和降低贷款风险,确保贷款安全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的永恒主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商业银行货款风险的特征、种类和贷款风险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