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涉医诗曲是医学著作诗化的产物,凭借其凝练的语言、较高的修辞艺术手段及幽默诙谐的阅读体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颗不容忽视的明珠。而它的翻译也需要译者不但熟谙英汉语言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医药常识,以译语读者为中心,灵活变通采取"等化"及"浅化"的翻译方法。文章将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中心论"作为涉医诗曲翻译指导原则,恰当运用翻译策略,传达原诗韵味,给"现实的读者"和"观念的读者"带来别致的艺术召唤。  相似文献   

2.
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充分度"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引导批评者在评价译作时应以翻译目的为中心,重点分析制约翻译目的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继而历史地、客观地、系统地去评价翻译结果。运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充分度"标准对学衡派的译诗进行分析,可判定学衡派译诗实践了学衡派的翻译目的:不仅通过句式齐整、韵调皆全的文言文形式美去再现原诗(abab cdcd)的音韵美,还通过译诗让读者亲近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使译诗成为符合特定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的有价值的译作。  相似文献   

3.
接受理论关注读者和文本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强调读者是文本接受的能动主体。根据接受理论的观点,以许渊冲"三美"的标准,透过"三化"的翻译策略来剖析译诗中成功运用的补偿方法,旨在探讨如何处理唐诗词英译中的文化差异,尽可能减少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亏损"。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从文艺复兴时代起就流传一句格言:“Traduttore——traditore”(翻译者即叛逆者)。马克思1875年曾经告诫人们。“删节给翻译者(traduttore)变为叛逆者(traditore)提供特别方便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1972年,第34卷,第139页).翻译是困难的,文学翻译更难,诗歌翻译尤其难。在诗歌领域中,最难翻译的要算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了。1927年,在译成波兰语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集的序言《致波兰读者》中,马雅可夫斯基曾经写道:“译诗是件难事,翻译我的诗尤其难.  相似文献   

5.
日常话语中的模糊语翻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词义模糊、语义模糊两方面以多例证突显构成模糊语的原因和特征,并将模糊语的翻译和"翻译适应选择论"相结合,以"翻译适应选择论"的部分概观为理论框架,探索模糊语的翻译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补偿手段填补流失的意蕴,使目的语读者与原语读者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诠释学视角中翻译标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诠释学主要围绕解释过程中涉及到的"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各个流派强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而使翻译研究也经历着一次次视角的转变。从对作者原意的不懈追求到考虑读者的感受,对译者主体性的张扬,之后又落实到文本分析,最为明显的转变体现在对翻译标准的影响上。以作者原意为圭臬的传统"忠实"、"等值"的翻译标准,到崇尚个性差异的多元化标准,翻译标准在一步步走向宽容、多元。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是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如何将思想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完美、艺术风格独具特色的中国古诗精品传递到国外,使得读诗的外国读者能够从译诗中获得与中国读者尽可能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成为国内外翻译工作者长期关注的焦点。为此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以Halliday的元功能思想为指导,对《宿建德江》原文及许渊冲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视角审视汉诗英译问题将有助于更好地分析译文,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和读者对它的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艺术语言,其情感通过对客观事物具体情态的描摹和场景的刻画自然地流露出来。作者恰当地处理好诗的两个基本要素“情”与“景”的关系,使它们形成统一体融进诗中,是一首诗作成功的关键。诗词翻译难,古诗词尤甚,古诗词翻译中涉及文化意象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文化意象是中国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文化意象处理是否得当...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及丰富的文化意象著称。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之难众所周知,令人望而却步。美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相对比较成熟完善,和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完美的翻译"是不切实际的,也就是说在翻译实践中,"绝对的对等"是无法实现的。将美学观点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通过借鉴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从翻译美学角度,提出"美学对等"命题,指出其实质是一种动态对等,即译诗和原诗之间美学效果的对等;通过对宋词《声声慢》叠词翻译的对比分析,集中探讨了中英诗歌翻译中语音层的审美再现,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美学对等"的本质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译诗的原则     
我因为喜欢读诗,所以喜欢写诗,也喜欢译诗。读了不少译界前辈的译诗理论,确实受益匪浅。然也终有疑惑。因翻译界前辈各自成一家之说,诗当如何如何译,诗当又如何如何译,众说纷纭。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我想,诗歌翻译有一条大家都可遵循的原则吗?本来,作诗者情之所至,信手写来,如行云流水,无迹可寻。因此,作诗法之类的东西想来是不应有的。但作为诗歌翻译,却是一门科学,应是有迹可寻的。于是我想,译诗原则之类的东西应该是有的。  相似文献   

11.
"同构"在翻译实践中比比皆是,可视为一种归化翻译。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看来,它属于功能对等的范畴。鉴于翻译在本质上是无法实现绝对或完全对等这一事实,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尊重目的语读者的前提下"同构"在翻译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文章同时指出,"同构"翻译策略很好地体现了"翻译即交际"这一原则,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该翻译策略是实现本族语文化与源语文化对话的有效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跨文化交际活动。文章还指出,运用"同构"策略翻译时所损失的信息可以通过使用各种补偿手段来进行弥补,从而尽可能多地传达出源语所包含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看鲁迅文学翻译之“硬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人们认识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过程牵涉到译者、文本和读者,本质上就是一个多重的对话体。本文试从作者与读者、读者与文本主人公、文本主人公意识与社会意识以及译本与读者的对话角度来审视鲁迅文学翻译之"硬译"现象。  相似文献   

13.
抒情:主观与客观千华谈到抒情的文学作品,我们指的主要是诗。而诗人的形象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中远比小说家或戏剧家鲜明。因此,读诗就是读者的主观与诗人的主观的相遇。这种对诗的主观性的看法是一种历史地形成的阅读习惯,是浪漫主义传统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4.
读诗晬语     
余幼时即喜读诗 ,几十年来 ,兴致未衰 ,至今尤甚。其间不无零星感受 ,盘集零 ,以示同好。1.读诗要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 ,读出诗人个性 :只有尚友诗人 ,才能与诗人感情交流。 2 .读诗贵有真切的感受。与其抓主题 ,抓形象 ,抓意境 ,毋宁抓读诗的直接感受。直感本身 ,就有诸多共鸣的因素。 3.一首好诗 ,每读一遍 ,都有一次新的感受。读一百遍 ,便有一百种程度不同的理解 ,有一百次新鲜的感受。 4 .读一首诗 ,如果读一遍便全懂了 ,决非一首好诗 ,至少不是一首值得仔细咀嚼的诗。 5 .诗的魅力 ,不是能说出来的 ,而是伴随你的深入阅读 ,自然而然…  相似文献   

15.
冰心不仅从事文学创作,也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优秀作品。纵观她的翻译作品,冰心翻译的"读者意识"始终贯穿于她的整个翻译过程,而且具体落实于指导其翻译的"信、顺、美"三原则之上。文章简要概述了冰心先生的"读者意识"翻译思想,并结合其翻译实例分析了她在翻译实践中所奉行的具体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6.
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著者、译者和读者之间呈不平等关系,译者处于"一仆事二主"的尴尬地位。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翻译应该是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因而译者与著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翻译中应尊重译者的主体性和不同的译本,从而促进交往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往往由于诗歌语言的特点和各民族语言文化间的差异而陷入翻译的困境。异化策略保持原文特色,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归化策略以读者为中心,利于创造出贴切自然的译文。在开放的文化体系中,异化与归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二者相互结合是克服译诗之难,促进文化交流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8.
谈译诗     
文学翻译难 ,译诗是难中之难 ,因为诗歌翻译除了要再现原诗的思想内容 ,还应该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诗同样精练的语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来驾驭原诗的形式。本文初步探讨了译诗中应该把握的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译文读者接受之维。从接受美学来看,林译小说在晚清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林纾古雅的文笔、合宜的翻译选材及其中国语境化的翻译方法,这使得译文不仅迎合了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且提升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林纾翻译的成功也给当代翻译实践提供了借鉴:译者在翻译时,要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来考虑译文的"可接受性"和译文的"异质性",要根据读者期待视野与原文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来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接受美学理论的简要阐述,发掘这一理论又一现实价值,即用以解析好莱坞电影预告片宣传语翻译研究。此类翻译目的性极为明确,其目的实现主要在于目的语观众对译文的反应。接受美学视角下好莱坞电影预告片宣传语翻译研究通过对翻译过程和翻译中接受美学行为的分析证明:译者只有在准确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完成翻译过程中两次"视野融合",才能达到译文读者"期待视野"与译作的"最佳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