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义词一直处于词汇语义研究的中心地位。原则性多义分析法是目前认知语言学最具解释力的多义研究模式。形状名词cone的词典释义相对简单,但实际使用中,语义层出不穷。我们以cone的语义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则性多义分析法,建构其语义网络,通过分析义项的语义距离、语义关系、语义延伸,探讨了原则性多义分析法的利弊。语义网络分析法产生的是一维语义原型图,没能采用多变量统计模式来捕捉语义关系的复杂性,没有建构基于使用频率的复杂的语义关系多维度网络。语义网络对语义理论和语义应用意义重大,诸如词典编纂和翻译。  相似文献   

2.
英语情态助动词大多一词多义,在意义和用法上既有不少交叉的地方,又有不尽相同之处。其否定式的意义和用法更是纷繁复杂:有些情态助动词的某些否定意义,要用别的情态助动词的否定式来表达;有些情态助动词否定式的否定范围可能包  相似文献   

3.
早期儿童汉语多义情态动词"能、会、要"的习得,存在着内部情态意义越复杂的词出现意义不确定的比例越高的现象,同时,还存在着不同情态意义共存类型不均衡的现象,表现为"动力与认识"意义共存类型产出比最高,"道义与认识"意义共存类型产出比最低。上述儿童习得规则产生的原因是:多义情态词内部语义的复杂性和语义演变是情态意义不确定产出的内在原因;与情态成分共属同一子系统的其他锁定成分(如时体成分和语气成分)和动词情状属性的习得是情态意义共存类型产出的不均衡性的外部原因。早期儿童语言中的情态意义不确定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语义习得与句法、认知的发展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的习得具有协同性。  相似文献   

4.
剖析了认为情态助动词没有时态形式的流派的基本观点及论据,从形式、语义和综合分析三个方面,否定了“无派”的观点,论证了情态助动词有一个包括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的时态语法范畴。认为只有深刻领悟时态的语义实质,才能正确阐述情态助动词的各种用法,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5.
情态助动词是表达情态的重要手段,英语和汉语情态助动词有不同的语法和语义表达形式。根据Huddleston和Palmer关于情态助动词的理论框架,英语和汉语情态助动词被同时纳入否定、倒装、替代和强调四个语法特征进行对比,发现汉语在倒装方面与英语有很大差异,但是在其他三个特点上,均与英语具有共性。然后又将它们纳入意愿、可能和必须三个语义范畴,结合相应的语料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意义表达形式在三个语义范畴中表现有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6.
论英语情态助动词使用中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态助动词“时”的形式常常并不是区别的主要标记 ,时态上的不一致性才真正体现其实际的语言功能。情态助动词的语义复杂 ,具有相当明显的不确定性 ,但可概括为推测性语义和非推测性语义两个语义系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英汉表量语进行了较多的语义分类和静态描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表量语的语义特征及功能。通过从情感认知的角度对比英汉表量语的形象色彩和情态色彩,探讨英汉表量语的情感色彩语义,在心理感知和思维构建的层面认知体味英汉语言的对应性和非对应性,使两种语言的沟通更加有效深入。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COCA语料库的例句,对英语情态范畴的从属语法化变化过程进行阐释和总结,探究英语情态动词的实际使用情况。研究发现,英语情态范畴的从属语法化路径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共有五条语法化路径,分别为:责任型情态范畴-动态型情态范畴-认知型情态范畴;责任型情态范畴-认知型情态范畴;动态型情态范畴-责任型情态范畴-认知型情态范畴;动态情态范畴-认知情态范畴;情态助动词-曲折时态标记。五条路径都以事件型情态范畴为起点向认知型情态范畴发展,其特征有主观化、语义抽象化、隐喻化等。英语情态语法化的认知机制是由表达言者个人能力或意愿的动态型情态和表达客观世界的责任型情态间双向隐喻映射,最终向认知情态单向隐喻映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英汉双语或双解型商务英语学习词典中的词目释义离不开翻译(即译义),其翻译的侧重点是尽量使汉语译义与英语词目的意义等值。语言符号间的等值性严重影响到译者对原语语用意义的正确读取。本文从商务英语词典词目出发,结合《牛津英汉双解商务英语词典》(新版)中词目翻译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一、商务英语词典词目的翻译理应遵循多元化标准;二、其翻译的原则应特别突出其自有的"准确性"及"专业性";三、针对商务词目有一词多用、一词多义等特性,可以使用整合、对等和深入的方法进行翻译,使词目翻译更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词目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英语学习词典释义的语义特征与词典用户的认知效率有着密切关系.在义项排列上,相对于历史发展原则,使用频率原则和逻辑联系原则更符合词典用户的认知模式;在释义用词上,学习词典首选基本等级范畴词,而非上位范畴词或下位范畴词,以降低词且检索的认知难度;以转喻、隐喻为基础的语义网络是义项排列中逻辑联系原则的认知基础,强调同一词目义项问的内在联系,避免了传统词典语义学仅仅关注义项间的区别性特征而导致的语义割裂倾向,更有利于词典用户的词汇习得.  相似文献   

11.
助动词“会”产生于东汉时期,由“会合”义动词“会”在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的参与下演化发展而来。这一过程伴随着非元语用法到元语用法的转变,而从情态角度来看,助动词“会”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主观化逐渐加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比发现,《英汉大词典》、《新英汉词典》和《英华大词典》对希腊十二主神文化词的译义有待改进。本文基于框架语义学,提出新的“十二主神”的译义模式,即学科标注“希神”、音译兼义译、括注,并对括注信息作统一编排,这有助于词典使用者对“十二主神”的译义形成语义联系,满足其认知需要。“希腊十二主神”的译义研究表明,框架语义学对双语词典中文化词语的译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空间介词语义的习得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之一。在Tyler和Evans提出的原则性多义模式的理论框架下,以above和over为考察对象,揭示中国学生二语空间语义习得的认知特性,研究结果是:中国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空间性多义网络所有义项,核心义项的掌握好于其他义项;同时,来自母语空间概念的认知体系对英语空间语义的习得有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4.
英语学习词典中多义词义项的排列问题一直是词典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多义范畴属于原型范畴,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义项是原型义,其他义项则以此为中心,借助于转喻和隐喻等认知手段,以连锁和辐射的混杂方式不断向外扩展。在分析原型义确立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及义项扩展的内在机制和路径模式基础上,研究者可以通过个案研究的形式尝试构建新的"原型义项二维表征模式",以突破传统的义项"一维线性"排列方式的窠臼,真正再现语义发展的原貌。  相似文献   

15.
「宅」从最初的"住宅、房舍"义到现在常见的"宅文化"义,经历了长时间的语境变迁和社会传播。文章运用认知语义学比喻理论及籾山洋介的语义扩展模式对日语「宅」的多义扩展进行考察,分析其多个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扩展机制,构建出「宅」的意义网络。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法注重从人的认知特点来寻找语法结构形成的理据。通过描写副词句法移位的三种类型,分析移位所带来的语义改变,探讨解释副词移位的条件和动因。研究发现,语义较为具体实在的副词通常不可移动,其他副词可以在不同的句法位置发生显性或隐性移动。副词的显性移位可导致由表示动作行为的情状义变为表示评价判断的情态义,或者由句内的限制修饰语义转变为句间的关联衔接语义,副词的隐性移位则可在具体的概念潜势语义的基础上产生即时的浮现语义。不移动副词主要囿于形式或意义单一性的客观限制,而说话人识解方式的变化在主观上为副词的显性或隐性移动提供准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对“打”的多义性认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打”的用法颇多,其语义结构复杂而有章,按照Tyler和Evans的多义网络模式理论,“打”的语义结构不是一堆分散的、毫无联系的语义项的集合,而是一个极为连贯的、自然的范畴。运用Evans语义区分的五个标准对“打”进行多义分析,指出“打”的基本义是“用手或者器具撞击物体”,其他义项是该基本义下引申拓展而成,它们和基本义一同构成“打”的多义网络。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型英汉学习词典的发行数目逐年增长,但多是单一强化词典释义功能。然而,一本好的英汉学习词典应从多角度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各类语义、语法、语用内容。本文以《麦克米伦动词短语多功能字典》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对该词典多样化的释义手段、及在以词条为基础的微观结构上搭建起宏观语言结构等特点进行剖析,从而揭示中小型英汉学习词典编撰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实词指称对应事物,其多义通过中心义的语义扩展认知操作派生而得,中心义也是多义之一这一现象来说,虚词则以标示实词或语句之句法成分与其他句法成分的语法关系之语法功能标记为己任,其上位抽象的本质义即是所标记的语法关系义,多义则是指本质义在具体下属语境中对应变异在基本层级之中位的多个语法范畴。因此,虚词的本质义不是多义之一,多义之间不是派生与被派生的关系,没有中心义与边缘义之分,而是同层级的并列关系。区分清这一点具有理论意义,也是还原虚词和虚词多义的真实面貌,乃至做实虚词多义研究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0.
情态与动词或句子的情状特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不同情态类型存在匹配上的互动关系,表现为属于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表达不同类型情态的情态动词之间的共现限制.静态情状与认识情态、动态情状与根情态之间在概念结构上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为:在句法上,它们的表现形式呈自然共现关系,即典型的静态动词与表达认识情态的情态动词自然共现,而动态动词则与表达非认识情态(根情态)的动词共现.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多义情态动词共现时,情状类型对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解释会产生有效的影响,情状对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具有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