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以后出版的影响較大的汉語語法著作,在实詞詞类之下都設立了“附类”,少则一个,多則六个。张志公的《汉語語法常識》(初版)一个:动詞的附类——助动词,丁声树等的《現代汉语語法讲話》两个:动詞的附类——助动詞、次动詞;呂叔湘、朱德熙的《語法修辞讲話》三个:名詞的附类——副名詞,动詞的附类——副动词,形容詞的附类——数詞;张志公主編的初中《汉語》四个:名詞的附类——方位詞,动  相似文献   

2.
畧論汉語动詞的重迭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汉語的实詞,除代詞外,每一类都有一部分可以重迭使用,經常重迭使用实詞,可說是汉語的特点之一。汉語各类实詞中,最常重迭使用的是形容詞,其次要算动詞。汉語动詞的重迭方法和作用也甚繁多,有必要来探索一下。在談到汉語动詞的重迭方法和作用之前,得先把动詞重迭的范围划清一下。汉語里,表示动作数量的方式有一种是即用表示动作的动詞來表示动量的,例如“笑了一笑”“想一想”。由于这种語言格式里重复使用了同一的动詞,因此有些人认为这也是  相似文献   

3.
最近,关于究竟甚麽是文学語言,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說:“文学語言就是書面語”。也有人說:“文学語言就是民族語言”。还有人認为:文学語言这一名詞是由其他民族語言翻譯过來的,譯的“不大妥当”,应当改譯为“标准語”。但,最流行的却是用“文藝語言”代替了文学語言。这种主張的最大錯誤是:一方面不適当的誇大了文学作品中的語言(文藝語言)的社会作用(实际上,有这种主張的人并沒有真正知道“文藝語言”倒底是甚麽);另一方面,又把語言和文学的关系神  相似文献   

4.
近年來西方對標點符號研究揭示了標點符號與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翻譯是語言之間的翻譯,所以翻譯也與標點符號有著密切的聯繫,標點符號在翻譯中也會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圖系統地探討翻譯單位與標點符號關係,這就要涉及到翻譯過程、翻譯環境和翻譯品質這三個方面。英漢語翻譯中的翻譯單位問題,化了較大的篇幅進行討論,在不受西方語言學干擾的情況下,我們提出了以標點符號切分單位為英漢語翻譯单位的新觀點。英漢語間標點符號的翻譯受翻譯環境的影響,如何處理也會影響到翻譯品質。無論是從語言學還是從翻譯角度,這樣的研究視野都是全新的。  相似文献   

5.
介词有人称之为副动詞,如吳文士同志的《語法讲义(初稿)》(1953年9月上海东方书店第一版)、郎峻章同志的《汉語語法》(《东北师范大学函授讲义》,1955年4月辽宁人民出版社第一版)、孺牛同志的《大众語文学习手冊》(1957年6月广东人民出版社第一版)。为什么把已經习用的“介詞”改称为“副动詞”呢?陈书农同志說:“介詞是从动詞中衍化出来的一系列的詞。”(陈著《现代汉语语法》63頁)因此他虽然沒有把介詞称为副动詞,但仍把介詞当作动詞中的一类。这些看法和做法大概是受了王力先生和呂叔湘先生影响的結果。王力先生在1952年4  相似文献   

6.
漢語的詞类划分問題是我們这几年來在語法教学上所遇到的困难問題之一。对这个問題,我們的認識一直不很明确。就所讀过的語法著作來看,語法学家們的意見有同有異,其差異表現在分类数目不同,所用的朮語及其內容不同币脖憩F在对具体的詞的归类不同。例如,“能、会、該、須、敢”之类,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張志公《漢語語法常識》和中國科学院語言研究所語法小組《語法講話》定为“助动詞”,包含在“动詞”类中;王力《中國語法理論》,划入“副詞”;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也划入“副詞”,叫作“限制詞”。“來、去、上、下、進、出”之类,黎錦熙、刘世儒《中國語法教材》定为“助动詞”,包含在“动詞”类中,但和“方所詞”結合时  相似文献   

7.
上古汉語里的系詞問題,是汉語語法史上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之一。呂叔湘先生曾經說过:“語法史上有些問題曾經开展过討論,象‘是’的系詞用法出現的时代,或者擴大一点說是上古汉語里的系詞問題,象上古汉語否定句里的宾語位置問題,都还沒有确定的結論,有待于繼續探討”(見《汉語研究工作者的当前任务》一文,載《中國語文》1961年4月号)。这的确是“有待于繼續探討”的問題之一;因为目前的流行說法,依我們看來,并不符合于語言实际。目前的流行說法,可以拿王力先生和洪誠先生的說法作代表。王力先生在《中國文法中的系詞》文中認为“表明  相似文献   

8.
一、应該重視漢語方言詞汇的研究汉語各个方言都有成千上万的語詞,这些語詞或多或少总不免跟别的方言有所不同,显示出本方言的詞汇特色。大多数汉語方言在詞汇上表現出来的特色不及在語音上表现出来的特色那各突出(例如广大地区的“北方方言”,在詞汇上一致性是很强的);但也有一些方  相似文献   

9.
一、基本詞汇的特征及汉語基本词汇的远古来源 詞汇之区分为基本詞汇和非基本的一般詞汇,是和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在初民时代,可以說一切的詞都属于交际所必需的,基本詞汇与非基本詞汇的界綫是不明显的。其后,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出現了分工的行业,人們的生活面广濶了,交际頻繁了,語言的詞汇也复杂了,这才有基本詞汇与一般詞汇的区分。这种区分的产生,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另方面也体现了語言詞汇本身的系統的发展。但这种区分不是絕对的,两者有互相轉化的可能性。例如汉語的“官”,古代是基本詞,現在是一般詞;“党”,古代是一般詞,現在是基本詞。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語补足語里的輕音現象可以根据补足語的性質分成以下四类: 一、趋向补足語走·来走·过·来走·起·来趋向补足語紧接在动詞或形容詞之后,經常只是一个單詞。所有的趋向补足語都要輕讀,沒有例外。二、可能补足語跑·得快跑·不快  相似文献   

11.
就現在通行的汉語修辞学的書籍的編制来看,对于汉語修辞学的內容的划分,大体有两个不同的体系。第一个,主要是用語言的修辞作用作标准来划分的,可以拿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作代表。第二个,主要是用語言的結构单位作标准来划分的,可以拿张瓌一先生的“修辞概要”作代表。陈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根据語言的修辞作用把汉語修辞学的內容划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部分f:“我們从修辞的观点上观察使用語辞的实际情形,觉得无論  相似文献   

12.
在古漠語中,有两大类型句子里的「为」字自清朝以来被許多学者誤認为是語气词:一种是「何以……为」类型句子里的,另一种是「无以……为」类型句子里的。其实这些「为」字都是动詞。为了說明「为」是动詞,我們先列出这两大类型的例句,然后再加以分析、論證。  相似文献   

13.
1957年,我写了“秦汉間的系詞‘是’”一文(見“中国語文”57年2月号),論定先秦时代已經有了系詞的“是”。“中国語文”編輯部轉来王力先生对于这篇文章的意見:“說先秦时代有系詞‘是’,我总是不相信……伹赵君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他的意見应該得到尊重”。王先生这种堅持已見而又尊重別人看法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同时,  相似文献   

14.
二关于系动性复式动詞的意义、用法、类別和范围等,上面已就现代汉語作了一个概括的叙述,现在再进一步来探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历史发展观点看来,无疑是先有系动詞,然后才有系动性复式动詞。因此,这里也分两步来说,先说系动詞的历史发展,然后再说系动性复式动詞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尔雅》释詞撮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尔雅》一书,收罗了比較丰富的古代汉語詞汇,特別是先秦經籍中的詞語,經过系毓的处理,予以簡要的訓释,从而成为我国最早的詞典和訓詁专著,为后来經学家、小学家所重视。直到現在,它在語言学者对于古汉語或汉語史的研究上,在解决一般人閱讀古书中所遇到的一些詞义問題上,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尔雅》,作为古代詞典或訓詁专著,对于詞义的訓释,是相当完整地继承了在它  相似文献   

16.
漢語簡說     
序目 1951年担任「中国語文概論」課时,写出了一篇「汉語的声音」;1952年写出了一篇「汉語的語法」。1954年任「中国語言学」課时,又写出了一篇「汉語的詞汇」。1955后任「古代汉語」課时,写出了一篇「汉語的比較」。1956年任「現代汉語」課时,写出了一篇「汉語的涵义」。就这样,逐年增加篇章,随时加以修訂,经过了五六个年头才写成了目前的「汉语简说」。「汉語简說」共分五篇:第一篇是「汉语的涵义」,第二篇是「汉語的詞汇」,第三篇是「汉語的語法」,第四篇是「汉語的声音」,第五篇是「汉語的此較」。全稿从普通語言学的观点,簡要地介绍汉話的一般性質,自己虽然也有些不同的說法,但这些說法也只是融会于全稿之中。譬如解放前一般語法学者把汉語的语词分作八九类,我当时从千百例句中把它归納为十三类;解放后又重新釐訂为十二类,目前已有些学者体会出来十二詞类的說法,有的連十二詞类的类别也都是跟我的說法不謀而合的。又如国际音标簡表是根据我十几年教學和研究的实践制定的,这对作方言調查,学习普通话、学习语音知識都会有些帮助的。其中有些汉語的内部規律是从研究中归納而出的;有些例証也是从教学的过程中积累的。虽然如此,但它仍不失为論述汉語一般性質的概說。  相似文献   

17.
一 關於連詞“和”的用法,許多語法學家認為“一般只連接名詞、代詞或者以名詞為中心的詞組。”(初級中學《漢語》課本。這種看法有相當的代表性。)至於連接動詞、形容詞和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片語呢?那看法就很不一致。有的專家的語法書根本沒提到,如王力的《漢語語法綱要》。多數語法書提到了,但同時提出了許多限制條件。而這些條件,各家的說法是不同的。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加以探討。  相似文献   

18.
一、上古漢語沒有句尾疑問助詞,春秋以後始有“乎”“歟”“哉”等句尾疑問助詞。竊疑上古汉語本無句尾疑問助詞,全賴提高句末字音以見問意。(如俄語然)現代汉語口語中猶有可資證驗者。例如:“我說的湖南話,你聽得懂?”句尾疑問助詞“嗎”字,即不必說出。但“懂”字必重讀。句尾疑問助詞“乎”“哉”“耶”“歟”等字,蓋起於春秋之世。嘗考殷契甲骨文字,其疑問句,往往在动詞前,有“其”“隹”等字,或在句尾奠以“不”字,沒有用“乎”“哉”“耶”“歟”等字的。兩周金文亦然。(石鼓文為秦先世遺物,亦無句尾疑問助詞。)  相似文献   

19.
由于汉語語言結構的特点,汉語的借詞不但是汉語历史詞彙学的一个問題,而且是有关汉語結構理論的一个極其重要的问題(虽然是消極方面的)。大多数研究汉語的学者認为,在某种意义上說,汉語总是单音节的語言,虽然他們在这个問題上的意見有許多細微的区別。这里我沒有必要鑽进这些細节,因为我已經有个机会更詳細地对中国的語言学家们說过我在这一方面的看法。为着目前的目的,讓我重复指出,在汉語里,音节單位不但在音位学上,而且在句法学和形态学上,都經常地起着特殊的結構作用(我对这事实并沒有什么怀疑),也就够了:一般的情形,在汉語里,某一語言結合物之分  相似文献   

20.
據由助詞標示訊息之來源,從而表達說話者對陳述內容真實性的相信程度。作為一個語法類別,許多語言衰的據由用法已受到廣泛研究,但至今尚未引起華人語言學家的注意。通過觀察生活中使用的粤語,筆者發現粤語至少有兩個據由助詞,即"(?)"和"嚟"。"(?)"是"引述據由"助詞,表示提供的訊息屬於轉述,說話者不保證它的真實、準確性。"嚟"是"推理據由"助詞,表示所述事情是憑據跡象推理出來的。本文除了分析這兩個據由助詞的語法特點,還綜合比較了兩者的用途和句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