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妙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妙悟”是严羽诗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的提出 ,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及美学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从“妙悟”的渊源、含义 ,获得的途径和对后世的影响四方面加以论述 ,从而获得对“妙悟”最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妙悟的美学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妙悟”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极富价值和生命力的美学命题。从历时性的角度来说,“妙悟”一说,以南宋的严羽为界,可分为三个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代可称为“妙悟”说的发展期;严羽的理论可称为“妙悟”说的成熟期;严羽以后的元明清可称为“妙悟”说的深化期。而且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妙悟这个美学范畴,已经跟现代哲学、心理学中的直觉、体验、想象,灵感、敏感、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等有关,包孕了相当丰富的内涵。因此,它是东方思维中开出的一朵奇特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智慧之花。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还是钟嵘的《诗品》,都是在与时尚风行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为了回答理论和创作提出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理论与批评的紧密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一个突出特点和战斗传统。严羽“妙悟”说的提出也是如此。后人可以指责严羽的“妙悟”如何玄虚、多余而没有必要,但却不能否认严羽的“妙悟”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强烈的批判精神,而不是回避现实的玄言禅语。  相似文献   

4.
钟嵘《诗品》中提出“直寻”说,影响深远;严羽的《沧浪诗话》则以“妙悟”说为后人关注。本文着重分析了从“直寻”到“妙悟”诗学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5.
在后期中国美学史上,禅宗临济派大力提倡的“妙悟”,成了备受世人瞩目并广为流行的术语。诗家谈,书画家也谈。 “妙悟”的一个重要特征历来被看作“静默的观照”。能否准确把握它的内涵,自然就是深入认识和阐发“妙悟”美学意义的关键所在。 何谓“静默的观照”?问题的要害在于恰当理解“静”。禅宗把佛性、自性、心、真如视为本体与现象的合一。所谓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也就是静与动的关系;本体不生不灭,无增无减,处于永恒不变的绝对清净状态,所以是静;现象即万物,有生有灭,流动不居,变化无常,所以是动。对于“悟”来说,其目标即在超越万物之动,达到本  相似文献   

6.
严羽提出的系列诗学观念影响深远,但这并非全是他的独创。文章以“妙悟”作为个案,管中窥豹,透视他如何以通达的眼光对历代理论资源兼容并蓄,为我所用地“拿来”,在广泛吸收和精心改造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巧妙地创造,纳入其独特的诗学体系中,使之具有深刻的辩证性和独立的美学品格。从“妙悟”可见,《沧浪诗话》中的许多诗学思想是严羽继承前人与推进更新的统一,显示出文化积淀和理论家敏锐眼光及创造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妙悟,是由道家的“妙”与佛教禅宗中的“悟”,经过长期的文学艺术实践与理论积淀,由严羽推向成熟,再经后世深化而最终形成的核心古典美学范畴。它要求在审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凭借直觉的穿透力达到悟“妙”的境界,从而在创造中展现“道”;同时,妙悟具有可勘验性、可深造提升等特征,消解了自身的神秘性。直觉,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只有零散表述,直至“非理性转向”潮流出现才发展成为美学范畴。克罗齐、柏格森、马利坦与苏珊·朗格等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点提出了各有侧重的直觉说,但并未综合形成系统的直觉范畴。妙悟与直觉之间有差异,亦有契合,诉诸直觉的穿透力、追求审美创造、否定语言文字等共性特征为二者的互释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在以“物”向“心”倾斜、“天”向“人”倾斜的中国“心学”文化哲学影响下 ,中国传统美学所崇尚的“内重外轻”、“贵神贱形”、“心融万有”、“无我之境”等思维取向模式 ,带有浓重的“向心”文化色彩。中国翻译理论受传统美学影响 ,并从传统审美文化精神中汲取养分 ,吸收了其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思想 ,强调审美主体的自我人格欣赏 ,提出了相应的“三似”论、“神似”论、“离形得似”、“心神交融”、“感应”、“意境”、“妙悟”、“化境”说等翻译观 ,不可避免地具有传统美学的“重心”特色和“向心”文化痕迹  相似文献   

9.
“透彻”一词具备丰富的诗学意义,在严羽《沧浪诗话》中,它具有诗歌表意之明晰深刻、妙悟后之境界,以及盛唐诗境之特点三层含义。严羽在“妙悟”“兴趣”等概念之外,更借助“透彻”,将形而下的诗歌修习与形而上的诗歌悟解绾合起来,使其诗学更牢固地立足于“吟咏情性”与盛唐气象之上。通过对“透彻”这一语词的内涵及演变进行考察,能对严羽的相关诗学概念和诗论体系有更新的审视,同时也可以看出“透彻”同中国古典诗歌本质与诗人学诗工夫论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严羽认为宋诗笔力之劲健不减唐人,而气象之浑厚却差之甚远.他的复古诗学正在于提倡浑然之美,试图全面恢复汉魏盛唐诗以浑为美的诗学传统.在《沧浪诗话》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诗美主张,即上乘诗作应具有古朴浑厚、整一无间的气象,妙悟浑成、兴发无痕的诗法和物我浑融、超形入神的意境.“妙悟”“兴趣”与“入神”等诗学理论正是围绕他以浑为美的复古旨趣提出的.自严羽后,以浑论诗逐渐成为潮流,谢榛和王夫之等全面承袭并发展了严羽的浑然美学,并将其推向了巅峰.  相似文献   

11.
对艺术直觉和灵感的“禅悟”——论严羽的“妙悟”说张玉霞张祖利谈论中国的诗歌,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漠视的。他提出的“妙悟”说对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理论也有相当的价值。我们知道,一种理论...  相似文献   

12.
靳义增 《南都学坛》2007,27(2):64-66
“妙悟”是在中外文化因子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富有世界意义的民族诗学话语。妙悟思维是不凭借理性思考而对表现对象的直觉把握和瞬间顿悟;妙悟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妙悟实现了由“观物”到“照物”的转变,是天人合一、物我冥合的整体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3.
“虚实”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核心的元范畴,历经千年发展和演变,含义极其丰富,艺术价值深远。近30年来古代文论界主要是从虚实的哲学渊源、发展演变、美学特质、形成原因、表现层面、中西对比等方面进行的,在虚实发展与比兴、妙悟、意境等范畴的关系,虚实范畴的文学转向及研究方法上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相似文献   

14.
王士祯在继承前人美学观点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神韵说"这一理论主张。其理论的基本美学焦点包括:1."诗以达性,清远为尚";2."余味论";3."天然入妙,不可凑泊";4."妙悟论"。王士祯的"神韵说"迎合了清初文坛要求改变诗风的潮流,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无论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还是钟嵘的《诗品》,都是在与时尚风行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为了回答理论和创作提出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严羽“妙悟”说的提出也是如此。两宋诗坛诚如严羽所批评:“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看到何处”(《沦浪诗话:诗辩》,以下凡引此书不再作注)。正是在这“诗道之重不幸”的  相似文献   

16.
《沧浪诗话》的“兴趣”说,是严羽诗论的核心。它的内容包括互相联系的两方面:一方面,对诗人来说,必须通过“妙悟”,具备“别才”;另一方面,对诗歌来说,必须以“盛唐为法”,达到“盛唐气象”的境界。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创造出来的诗歌才会是有“兴趣”的诗歌。  相似文献   

17.
<正>国内近几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之类的书籍,几乎都将“崇高”这一美学范畴与“壮美”这一美学范畴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在现象上有些相似而实质却根本不同的美学范畴.“崇高”这一美学范畴来自西方美学史,我们当然可以把它接受过来,甚至可以给予新的解释,但它毕竞凝注着西方的文化传统、美学传统,作为特定的美学体  相似文献   

18.
道家哲学“体道”的思想方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审美鉴赏“妙悟”说的哲学基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我国古典艺术贵“虚”重“无”,因而在鉴赏中重视直觉领悟。这种倾向发端于晋宋之际,而严羽为其集大成者。严羽对“妙悟”鉴赏说的贡献,是他首次系统地从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特点角度阐明了“妙悟”鉴赏的合理性,并揭示了“妙悟”鉴赏的前提与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宋代诗学专著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以“兴趣”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以“入神”为极致的审美标准和“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共存论,构建了严羽《沧浪诗话》的美学思想体系。《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代米芾父子不仅有独特高标的绘画作品,更有精深超绝的绘画美学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深蕴着浓浓的禅意。怪诞与癫狂透发着其清雄绝俗、超迈凌云的精神气质;创变与墨戏彰显着其自心自性的禅心与狂禅气象;平淡与天真是其纯然生命的写照;空无与幻化是其对宇宙人生的参透妙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