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刘智(1660—1730)是清初中国伊斯兰学者,其著作《天方性理》卷首附有"采辑经书目",该书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文献目录。本文根据中国回族经堂教育现存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文献,并参考国外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文献资料对之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证,是迄今为止对《天方性理》参考文献的全面考释,对研究古代伊斯兰世界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的文化交流有重要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云南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纳忠教授在1957年3月14日《云南日报》发表的《清代云南回族人与伊斯兰教文化》一文中说:"云南回族对伊斯兰学术的教学与研究,大约开始于元代……可以考得出的,大概开始于明末、清初。"清代中叶以后,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云南回族人马德新和马联元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马德新一生用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写成的著述多达三十余种,内容极为广泛,举凡教义、教典、教律、宗教哲学、阿拉伯文法、天文、历史、地理无不见于其著作中。  相似文献   

3.
马德新(1794-1874),清朝后期享誉云南的回族大阿洪,完成朝觐功课的哈吉,同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学者。他开创了经堂教育云南一派;在咸同年间领导云南东南回民起义;后与政府议和,投身学术,著有数十部阿拉伯文、波斯文及汉文伊斯兰教著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的文化、教育亨业作出很大贡献。本篇论文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以流播于口头、记录于文字中的多种评析为参照,以人物历史活动为引线,以人物著作为基础,全面阐述马德新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4.
我国第一部用经堂语汉文、小儿锦、阿拉伯文3种文字对照、采用经堂造句法翻译的《古兰经》,前不久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部经典是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政协委员、县伊协副主任马振武(回族)阿訇用15年时间翻译而成的。这是我国伊斯兰教译经史上的一件大事。 经堂语,是中国伊斯兰教育的专门用语。最初为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汉语译音,后为适应经堂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德新(1794—1874年),字复初,清朝后期享誉云南的伊斯兰学者。他在清朝后期云南回汉民族矛盾严重激化、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受挫的困境中,曾经领导云南东南部回民举行武装起义,后与政府议和,投身学术活动,留给后人大量的阿拉伯文、波斯文以及汉文伊斯兰教著作。马德新的幽明与会归思想,重点阐述伊斯兰教的后世与复生信条。作者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阐述伊斯兰教生死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宗教文化意义。马德新的幽明说和会归说有其思想根源和现实意义,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超越死亡、追求永恒。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穆斯林知识分子的哲学观马复初(1794—1874年)又名马德新,是中国穆斯林哲学史上无可争议的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是伊斯兰经堂教育云南学派的一名复兴者。他至少为我们留下了37部著作,其中有用汉文著述的,也有用阿拉伯文著述的,其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伊斯兰领域,包括伊  相似文献   

7.
知识荟萃     
回族的经堂教育经堂教育,是我国回族人士在公元16世纪后期,逐渐兴办起来的一种民间教育形式。初期的经堂教育,是以宣讲伊斯兰教的教旨、教仪和培养宗教接班人为目的的,由私塾办学。陕西咸阳渭城人胡登洲,就是回族中开办经堂教育的创始人。他把教学分为:讲授伊斯兰教的教旨、教仪;讲授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介绍他本人出国游学的观感及西亚北非阿拉伯的文教概况与风俗习惯等内容。以后,在当地回族群众的资助下,清真寺内正式办起了讲经堂,有  相似文献   

8.
正1938年,在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较为发达的宁夏,诞生了一所伊斯兰师范学校,该校以"中阿并通、才德兼优,沟通汉回文化,开发西北,阐扬教义,复兴中国"[1]为办学宗旨,高举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旗,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丰厚知识学养和鲜明时代精神的新型阿洪。这一类型的阿洪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精研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典、对汉文和儒家文化隔膜较深的阿洪;也不同于热衷神秘主义、注重内部道统联系的念经人。他们显著的特征,是能够直面社会现实,强调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并重,兴办学校,创办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遵守圣制牌记》的名称、尺寸、文字及作者等,首次披露了碑文内容,并对其中阿文波斯文汉译词语作了简注,探讨了该碑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仪征《遵守圣制牌记》系宣传伊斯兰教古行礼仪的中文阿拉伯文波斯文碑刻,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新古二行及其演变的珍贵资料。文末对与该碑石内容相关的开封《计开十三件碑记》、《朱仙镇清真寺遵行旧规》和《清真古行碑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真境昭微》是刘智对贾米的波斯文伊斯兰苏非主义著作《拉瓦一哈》的汉文译作。本文对照《真境昭微》与波斯文《拉瓦一哈》,分析刘智在保持伊斯兰思想特色如强调本体论、宇宙论与人的主体状态的密切关联、重视宗教与哲学、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互补关系的同时,如何吸收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并使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回族研究》2015,(1):53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丁士仁教授主编《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上)》一书,于2013年12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的经堂教育,是以传承和发扬伊斯兰文化为目的的具有浓重宗教色彩的专业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它以清真寺为依托,以学习伊斯兰教经典为宗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传承伊斯兰文化和信仰的宗教专业人才,为伊斯兰文化的延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书收集了先贤和老中青学者论述经堂教育的30多篇文  相似文献   

12.
刘智(约1660~1730)是清初中国伊斯兰学者,其著作主要有<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①本文根据中国经堂教育现存的文献资料,考证了阿拉伯文文献并对有关研究进行总结,对研究中阿文化交流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伊朗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两国之间就有经济文化交往。至17世纪后,随着中国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及中东一带游学人数的增多,两国穆斯林之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也有一些传教师东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苏非派学理,一大批伊朗伊斯兰教哲学家的关于认主学、伦理学、教法学、教义学的著作传入中国。中国穆斯林学者将这些经典从波斯文、阿拉伯文翻译成汉文,介绍给中国穆斯林群众,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本文将着重探讨伊朗伊斯兰哲学思想东传及其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一、伊朗伊斯兰哲学著作对中国穆斯…  相似文献   

14.
王希 《回族研究》2012,(3):44-49
马复初是清末著名的穆斯林思想家,其《本经五章译解》是对清初著名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天方性理》中《本经》的阿拉伯文翻译和注释,在中伊文化交流史上占居特殊地位。如果说刘智采用儒家术语表述了以苏非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汉语伊斯兰思想,那么马复初则是将这种汉语伊斯兰思想主动介绍给伊斯兰世界的第一位中国穆斯林学者。本文旨在简要介绍这本长期流传于经堂教育中的著作,并简单考察几个关键哲学术语的阿拉伯语和汉语相互转译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刘智主体思想的最终来源,也能让我们看到中国古典思想和伊斯兰思想在交流对话过程中能在何种程度上及何种方式上为对方所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何志明  穆萨 《回族研究》2012,(4):118-121
马联元(1841—1903),清代著名的回族伊斯兰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云南学派继马复初之后出现的一位集大成者。他一生致力于伊斯兰教育事业,首创的"中阿并授"和"穆尔林"两项经堂教育主张,开创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新局面,不仅成为云南回族穆斯林经堂教育恪守的传统,而且成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在近五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既保持了伊斯兰文化的元典性和中国气派,也显示了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课程设置、教育目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等多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印痕.这一鲜明的历史特征,进一步展现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7.
《经学系传谱》中国伊斯兰教经师传记著作,清赵灿著。它是唯一现存的记述明末清初我国回族、撒拉族中伊斯兰教经师及其传承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著作。记述的胡太师等28位经师都是当时经堂教育界公认的品学兼优、德高望重的学者。另外,还从多方面反映明末清初穆斯林社会和...  相似文献   

18.
《认一论大纲》是伊斯兰教义学古典名著,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文中涉及到伊斯兰教义学、伊斯兰哲学长期以来所探讨的诸多重大问题,对于伊斯兰哲学、教义学、凯拉姆学、苏非学即中国穆斯林哲学思想和经堂教育的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首先得承认自己在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方面是个初学者。在我的学术生涯中的前期,我花费了20年左右的时间研究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伊斯兰教文献,而对中国伊斯兰教则一无所知。我几乎完全没认识到:中国穆斯林甚至著述了有关伊斯兰教思想的重要的和原本的著作。只是在1995年我才获悉了有关“回儒”一词。“回儒”是那些在17世纪中期开始用汉文撰写有关伊斯兰教著作的中国穆斯林学者。 在我发现这些汉文著述以前,我曾经用了数年时间学习了伊斯兰教形而上学、宇宙论和心理学知识。此外,我保留了对中国古代经典特别是《易经》的强烈兴趣。10年前,我出版了《伊斯兰教之道》(The Dao ofIslam)一书。在书中我试图揭示伊斯  相似文献   

20.
清乾隆四十七年海富润携书案的相关档案资料(主要是当年五月广西巡抚朱椿的一道奏折),展现了一位回民长途跋涉、远赴异乡学经的生动画卷。朱椿奏折所附海富润携带伊斯兰教典籍的清单,则显示出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伊斯兰教界长期以来最为通行的经籍;同时也说明,虽然明末以来一直有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的著译,但阿拉伯文、波斯文经典仍然在宗教领域占居着主导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