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塔是印度文化的一种文化观念和宗教观念在建筑形式和美学思想上的凝结,具体来讲有三套象征体系:宇宙象征、圣山象征、哲理象征。当佛塔进行跨文化的传播时,在文化互动中发生了系列变化,体现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的新变与观念内容的重构,展开为一个多样性的文化与美学景观,佛塔传向南亚,在印度文化与南亚文化的互动中,在斯里兰卡、尼泊尔,突显佛像境界,在缅甸、泰国、老挝,佛塔主体由半球型启显宇宙境界,转成瓶钟形人间关怀境界,形成缅甸圣罐、泰国圣钟、老挝圣瓶的佛塔主体;在柬埔寨和爪哇,突出了须弥圣山境界。总之,佛塔在南亚,产生了不同艺术形式新变与各有特色的观念重构,生长出以塔、寺、山三个主要方向中的变化,并形成了各自的佛塔类型。  相似文献   

2.
中印创始神话比较研究龚熙文作为人类文明重要滥觞的东方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居于人类文化史的领先地位。华县与南亚大地所孕育的中国和印度文学,双峰对峙,交相辉映于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之中.呈现出各领风骚千百年的局面,为人类精神文明宝库提供了珍贵的文化遗...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道教文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孙昌武、孙逊、王青教授的唐代道教文学研究、宗教叙事学研究、道教神话研究在方法论上自成一格,值得认真总结。王青的《汉朝的本土宗教与神话》是一部理论建构与文献阐释的神话学力作。孙昌武的《道教与唐代文学》对于唐代炼丹术、神仙术、宫观文化和三教调和思想与唐代文学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唐代道教的政治化、学理化、世俗化和美学化倾向及其对唐代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孙逊的《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一书在内容上着重探讨了古代小说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和诗学建构,在方法上既注重史料的充分占有又注重思辨的缜密细致,以专题的形式凸现了古代小说与宗教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4.
:印度三大神话体系 (吠陀神话、印度教神话和佛教神话 )对东南亚多数国家的宗教和神话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其中三教交叉并行的复杂传播现象是东南亚早期国家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其结果导致多神共存不悖和对主神信仰的相继变更 ,使东南亚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并初具对世界文化兼容并蓄的宽容精神  相似文献   

5.
印度民族是宗教思想和宗教意识极其强烈的民族,其文化心态和文学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宗教性的,印度教尊奉的《吠陀》、《奥义书》和《薄迦梵歌》、《摩奴法典》等圣典,其本身即是印度民族文学体系中的精华所在;印度教信仰的三大主神为印度文学提供了恒定的主题;印度教的“三界”观念与印度文学创作中的空间模式密契吻合,印度教作为印度文化体系的思想核心,对印度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6.
印度音乐与舞蹈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印度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印度艺术同宗教千丝万缕的联系、印度艺术与原始思维的密切联系等等特点都在音乐和舞蹈中体现出来。总体上看,印度音乐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多样化的统一、象征性、大众化与实用性、独特的调式、旋律与节奏等方面,而印度舞蹈的美学特点则体现在宗教的象征性与叙事性上。  相似文献   

7.
印度文学是印度宗教的一种诠释,其宗教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表现了印度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视精神的解脱为生命的永恒价值;其次,“万物有灵”观对印度人的审美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弥合了人与宇宙的鸿沟;第三,印度的宗教禁欲与纵欲并存,对性爱大胆和率真的表现成为印度宗教文化显著特点之一;第四,印度的非暴力精神已超越了人类社会,成为惠及整个宇宙的一种自由倾向。  相似文献   

8.
《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的创世神话史诗,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本文针对这一神话史诗,从文学和美学角度就史诗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展开一定的剖析与鉴赏,试图探究到阿昌民族神话史诗的艺术精髓和人文素养,领略这一民族奇葩的无穷魅力,进而更好地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融合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颜受中外学者的关注.2007年的中国佛教美学思想研究,在延续前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以佛教禅宗美学的理论探讨、佛教与文学的审美解读、佛教与艺术的审美观照为中心,进而探讨了不同文化和芙学思想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洗涤窠臼,不失新见.  相似文献   

10.
王立教授的《武侠文化通论续编》,对武侠文学作主题学、民俗学、亚文化伦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和美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观照。在多种文化的整合交融中,颇有新人耳目之论。资料宏富博赡,旁征博引,令人应接不暇。作者尤其熟知于宗教典籍和印度文学。书中,点、线、面三者合一的建构,即"单位观念史学"的架构好。  相似文献   

11.
北大学人     
正唐孟生1950年3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人。北京大学东语系本科毕业,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始兼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汉学中心博士生导师。2008年被巴基斯坦教育部聘为图书大使,2010年迄今任巴基斯坦KASBIT科技学院海外理事。长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攻南亚历史、南亚伊斯兰文化和文学研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等课题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印度中世纪宗教文学》(上下册,本人为第二作者,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巴基斯坦社会与文化》、《印度近现代文学》(上下册,本人为第二作者)。参与主编和撰写的著作有《东方风俗文化辞典》(合著)、《东方趣事佳话集》(合著)、《东方神话传说》(合作)。译著有《印度河畔的阿凡提》《巴基斯坦民间故事》等。发表论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学与宗教神话原型崔建军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与加拿大文艺批评家弗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西方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在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与宗教神话原型存在着某种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神话在一...  相似文献   

13.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东方一些国家的人民笃信宗教,具有浓厚的宗教感情,因而这些国家的文学受宗教文化影响较深,主要表现为原始宗教、印度宗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对文学的影响,这是古代东方文学的一大特点。这种影响有一个演化过程,我们应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种宗教文化对东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美学思想内部同时凝结着认知理性和宗教感性两种因素.其理性部分开辟了西方理论美学的思辨之路,后入所说的审美活动,在他那里就被归结为一种对美的理式展开的理性认知的活动;而其感性部分又对现有的新旧宗教,尤其是荷马史诗所代表的古老的神话文明有一种朴素而又深刻的情感依恋,代表了西方美学、艺术浓厚的宗教情调.柏拉图美学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原型,其内部情、理二元的相互交织和矛盾,体现出西方文化内部理性与感性动态平衡的结构,这也正是其美学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5篇文章,分别从女神文明的历史延异、宗教经典的思维与书写、人类学家的思想革新以及当代文学艺术对神话的表述与建构等多向维度来探讨神话的文化内涵与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西神话与中西文化传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西神话与中西文化传统何文祯神话本是原始社会初民的口头文学,是原始文化的结晶。它荒诞辉煌、古朴奥妙、内容丰富、浩如烟海,是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的源头。它向后人展现了史前人类的真实面貌,成为人类童年的留影。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  相似文献   

17.
那伽是印度神话中人首蛇躯的半神灵体,居住在位于海底的沃焦石山,知晓许多神奇的法术。后来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一,护持佛法。从图像上来看,龙神以"龙蛇"形象最早出现在犍陀罗地区。随着佛教东渐,龙神神话的叙事与图像藉着宗教的中介,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而呈现不同的风貌。龟兹地区"灌浴太子"的龙神或为二龙或为数龙;敦煌地区"灌浴太子"突出九龙形象;青藏地区以"龙舞"的方式祭祀和崇拜龙神。因此,龙神神话的流变不仅表明中国和南亚山水相连,其直接交流的历史异常悠久,内容丰富,而且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至深且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形象的诗性书写是新世纪文学一种新的表意动向。这种书写实际上是一种重述中国的文学行动,它重构了中国经验与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这种诗性书写是通过回归与激活传统美学而实现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美学风格是它的基本资源依凭。美好人性人情、具审美现代性质素的文化乡愁与故乡记忆、具形而上性质的精神境界与意义世界、神秘地域文化与民族神话叙事等形构了中国形象诗性书写的审美意涵;在艺术形式与话语风格方面,这种书写氤氲着一种古典美学趣味,表现出鲜明独特的 “中华审美风范”。从深层文化意味来看,这种书写是新世纪文学关于中国形象的灵魂书写与精神烛照。  相似文献   

19.
《左传》中的大量神话,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本文从古代宗教祭祀与活形态神话、古史典籍与文献神话、造型艺术与具像神话、民间传承与口传文学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左传》神话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20.
变形,是中西古代神话共有的一个重要主题。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对嫦娥奔月神话与提托诺斯(Tithonus)神话作一比较,认为中国文学从最初起,便体现了某种外向的、社会的和社会的特点,而西方文学则是内向的,宗教的和个人的。而“个体性”与“世俗性”恰是推动文学创作与流变的动力;它们的异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西文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