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张运红 《城市观察》2015,(2):167-177
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因此研究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要把握中国的实情.中国已经具备社会融合的条件,社会融合也已成为广泛共识.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遭遇到二元社会的整体性排斥,自下而上的社会融合之路不通,社会融合必然要求自上而下地推动.这要求政府首先解决“公平悖论”,从体制上为社会融合疏通障碍.此外,社会融合受制于诸多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基础,政治因素是保障,社会因素反映融合广度,心理(文化)因素反映融合深度.只有全方位推进社会融合,和谐社会才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两亿多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务工,其中大部分为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为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城市经济和社会非常需要他们的劳动力,但在最初,城市并不情愿全方位地接纳他们,不情愿向他们全面提供城市人所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待遇,导致他们在城市里的就业、生活和其他各个方面遭遇很多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村现代化的方向就是城市化的方向。农村改革以来,传统的单一农业经营方式正在被现代化的农工商综合经营方式所代替,经济效益和农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部分农村生活面貌率先发生了变化与飞跃,生活方式越来越带有城市的特征,正不断向城市化方向接近。“现代社会的历史是城市化的历史”(马克思语),“城乡融合”预示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能源发展现状与结构优化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仲敏 《城市》2008,(11):59-65
城市作为社会生产力高度集聚的一种空间组合形态.是能源消费的集中地区.城市经济社会运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城市能源系统内部的相互替代和转换提出了一系列特殊要求。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其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据预测.2005年~2020年是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2020年~2030年是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才能处于“稳定发展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北三省和广东省比全国早10~20年进入城市型社会。本文利用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东北地区和广东省进入城市社会以后城市化的动力问题。研究发现,在城市社会的初级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人均收入、流动人口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对城市化仍发挥重要作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对城市化的作用不显著;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动力作用已经释放完毕,甚至显示出负向变动关系;国有投资比重整体上未通过模型检验,但尚不能断言国有经济拖累城市化进程;对外贸易对城市化的影响不显著,而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化有挤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干预对城市化速度的推动作用不显著甚至为负。与进入城市社会之前相比,城市化的传统动能仍然较强,新型城镇化动能不足。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半城市化”是所有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我国的二元城乡结构长期没有改变,这一过程有长期延续甚至固化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群体的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一群体内部对于自己半城市化状态的认知度、容忍度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差别。相比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已经与农村社会和乡土文化疏离,他们更缺乏社会归属感,而对目前的“半城市化”状态也就更不能容忍。如何更好、更快地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是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城市化进程正广泛地影响到人们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城市社会工作者一方面是城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社会管理.社会行为、社会问题、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关系的观察者.另一方面是城市各种社会问题的积极介入者,社工用行动的力量、专业的方法.缓解“城市病”.改变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建设出更加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城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社会学者孙立平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引起学界内外的关注。“断裂社会”、“权利失衡”、“利益博弈”、“结构先于制度定型”、“底线失守”、“上层寡头化,下层民粹化”等等概念与观点不仅为相关研究频频引用,也时常出现在传媒报道和各种类型的公共话语空间中。这些关涉到经济增长、城市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房地产、贫困与不平等、信任危机与道德等等问题的诸多社会层面的文章收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2003年)、《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9.
张运红 《城市观察》2014,(5):125-133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合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因此研究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合要把握中国的实情。中国已经具备社会融合的条件,社会融合也已成为广泛共识。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遭遇到二元社会的整体性排斥,自下而上的社会融合之路不通,社会融合必然要求自上而下地推动。这要求政府首先解决"公平悖论",从体制上为社会融合疏通障碍。此外,社会融合受制于诸多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基础,政治因素是保障,社会因素反映融合广度,心理(文化)因素反映融合深度。只有全方位推进社会融合,和谐社会才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和人群流动性的加剧,农民群体这一本应与土地密切相连的群体正面临其自身最具时代性的阶层变迁和角色转换。随之而生的是一系列的以农民群体作为核心而辐射开来的群体社会行动的变革乃至更大层面上社会结构的变迁。这一现状引起了国内各学界的重视并展开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其中,针对农民群体角色转化这个中心问题,不同学界的众多学者选择了"认同"这个较具社会心理学意涵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基于此,将近年来各界学者针对农民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角色转换期所展开的认同研究进行一个对比分类的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作为二三产业发展在城市空间的动态物化载体,必然反映出区域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联性,这种内在联系颇值得探讨。本文通过系统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偏离度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剖析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对城市化的弹性影响,最后从优化产业结构的维度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制度变迁与工人社会身份的重塑(一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改革开放至今已有 2 0多年了。对中国工人来说 ,改革开放的头 10年 ,主要是观念变革的10年 ;而改革开放的后 10年则是直接触动其利益的 10年 ,特别是 1995年以来的国有企业制度变革更是把每个工人深深地卷入到变化之中 ,并从经济层面深入到文化和政治层面。本文以A企业工人在企业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上岗”和“待岗”的实际经验 ,分析制度变迁与工人身份的互动关系。社会身份 (socialidentifications)的概念关注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与个人身份不同的是 ,人…  相似文献   

13.
引入家庭社会学视角,有利于分析家庭结构变迁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影响及其机制。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普遍形成以家庭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新生代农民工是其有机构成部分。代际分工结构具有社会性的资源配置能力,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市民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代际支持功能,表现在进城购房、隔代抚养和自主养老三个层面。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农民家庭的代际分工塑造了"接力式进城"城镇化模式,扭转了长期失衡的城乡关系,为"人的城镇化"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革以来中国流动人口管理理念变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有关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文本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理念从拒绝管理,经有限管理和管理服务,已经发展到服务管理阶段。由于目前在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流动人口浅层城市化的问题和城市对流动人口逆向淘汰的问题,因此未来中国的流动人口管理应当树立“实有人口”理念,不断完善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各项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出现的流动人口大潮,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流动。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大变迁的集中反映。本文不但探讨了流动人口的数量、类型和构成,还分析了流动人口的特点和成因,对于正确认识和控制当代中国流动人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期间影响上海社会稳定的若干重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社会生活出现大量新矛盾、新问题,上海在如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维稳任务更为复杂和艰巨。当前影响上海社会稳定的因素突出表现在社会利益结构失衡、社会维稳环境变迁、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缺陷和社会治理模式落后等几个方面。为此,对“十二五”期间上海的社会稳定提出如下宏观预警:高度重视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特别要关注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的就业问题;高度重视日益紧张的劳资关系,特别要注意利润侵蚀工资、机器排挤劳动、企业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新动向,特别要注意新生代农民工所带来的挑战;高度重视“中产阶级”的社会稳定,把解决“白领民生”纳入政府议程;高度重视失意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据此,提出上海“十二五”期间维稳工作的若干建议:进一步平衡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结构和谐;进一步优化社会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利益表达机制,规范利益诉求行为;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维稳工作的根本转型。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结构的实质是一种资源性的结构,这决定了个体社会发展必将形成对资源的追求,并以此作为参与社会的物质基础。在决定个体获取相应发展资源的因素中,教育作为后致性因素的作用日益突出。广州市萝岗区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实践中,积极发挥教育的促进作用,找到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崔岩 《社会学研究》2012,(5):141-160,244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发达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外来人口通过与本地居民互动,形成对自己社会身份的认同,而这一认同又会对外来人口的社会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外来人口是否认同其属于本地居民身份,藉以研究外来人口在居住地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问题。在建立多层次广义线性模型(GHLM)基础上,本文对制度排斥、社会歧视、相对剥夺感和社区融合等因素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寇寇 《公关世界》2010,(8):18-21
由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联合发起的“捐赠承诺”行动8月4日宣布,已有40位亿万富翁或家庭承诺,将把自己的过半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两位打算与中国的富人见面谈慈善,希望在更广范围推动慈善……此举无疑给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财富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及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社会等的社会责任的担当。  相似文献   

20.
张晓欢  沈体雁  劳昕 《城市》2012,(5):46-51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中国城市社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不仅表现在自然生态、道路交通和建筑景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人文生态、关系网络和文化融合等社会生态方面.这些变化为提升社区变迁生活层次、文化品味等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给和谐城市社区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谐城市社区的发展路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