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社会工作》2010,(15):F0004-F0004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从这里出发的;赣州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当年赣州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8万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5%,江西的43.4%;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9):126-128
从鄂豫皖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在川陕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这其中先于陕南建立了一块陕南苏区,陕南苏区一方面使红四方面军有了稳定的落脚地,一方面支撑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尽管陕南苏区存在时间不长,却在这中间起着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央政治局俄界会议定位与长征阶段划分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生 《社科纵横》2006,21(7):30-32
俄界会议是“与红四方面军分手后,中央红军在单独进军陕北过程中召开的系列会议”中的第一次会议。是完成“长征的落脚点”新战略方针制定阶段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6):151-156
长征途中,党中央针对红军战略转移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及时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树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战略思想,纠正了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克服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图谋,作出了把红军落脚点放在陕北、并把陕北作为革命大本营的战略抉择,奠定了中国革命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农田水利事业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关系重大。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的辛勤努力,清代陕西在农田水利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从大到灌田万亩以上,小到灌田数亩的各种水利渠堰都有较大发展,其中灌田数百亩以下的小型灌溉堰的发展最为突出;此外,由于陕西省各地水资源分布的差异,清代陕西兴修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关中和陕南,而陕北的水利事业比之以往也有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万生更 《社科纵横》2012,(5):97-100
陕西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主的陕西共产党人和广大军民在陕西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优秀品质、思想作风和精神风貌。陕西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特殊的地域性,是重要的陕西地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李兆虹 《唐都学刊》2003,19(3):36-38
陕西有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三大地理板块,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形成三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关中文学有鲜明的儒家文化色彩,陕南文学富有南国情韵,陕北文学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地域性是陕西作家的特色所在,同时也存在缺陷,他们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农村,对代表着先进文明的城市几乎没有涉及,城市文学的缺憾使陕西文学几近半肢瘫痪。  相似文献   

8.
李静 《唐都学刊》2024,(1):60-63
在新中国电影的革命历史叙述话语中,延安和“陕北根据地”不仅仅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更是一个超越了地理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文化符号。其符号化内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即反抗苦难的革命叙事、情感归处的精神家园,以及战争场域下的信仰圣地。深入探讨“陕北根据地”文化符号的生成机制及其内涵变化,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电影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载体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为当下中国电影如何建构和表达新时代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运动。陕西是全国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之一。本文考察了西安爆发的由同盟会革命党人和哥老会领导的起义的全部过程,并对其在辛亥革命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评价。由于西安在西北所处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特殊地位,西安起义的成功对陕西乃至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7,(2):58-60
20世纪30年代,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本色,在极其艰苦曲折的斗争中创建了南梁革命根据地,后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研究南梁革命根据地主要创立者在革命实践中展现的思想品格,对于加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赵瑛 《唐都学刊》2000,16(2):67-70
文章对清末陕西的中体西用思潮传播及其特点作了初步探讨 ,并对思潮的影响及局限性进行分析 ,提出了陕西中体西用思潮与其他地区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独特之处 ,且与后来的陕西辛亥革命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日知会与武昌革命○黄卫国李广慧吴玉章同志在分析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的原因时指出:“辛亥革命的爆发,不在别的地方而在武汉,并不是偶然的,在1904年以后,这里已经建立了革命团体,并有人坚持在士兵中进行鼓动和组织工作。在辛亥革命以前,这里有两个革命团体,一...  相似文献   

13.
张萍  杨方方 《唐都学刊》2009,25(3):63-70
商路是联系市场的纽带与桥梁,商路走向改易会直接影响商业市场兴衰。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商路有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近代西安交通道路格局形成的基础。明代陕西商路主要借助驿路交通,商业市场以此为依托,形成沿驿路走向分布的地域格局。人清以后,随着边事平静,军队撤走,经济发展受外在因素的干扰越来越少,商路与驿路逐渐分离。关中商路出现多元发展趋势;陕北商路则向北与向东发展;这一时期,陕西商业市场分布格局也出现明显改易,陕北表现得尤其明显,充分表现出商路与市场分布格局在空间上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1911年我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至今已七十周年了。这次革命虽然最终遭到失败,但它对近代中国社会却有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黑龙江是祖国东北边陲的一个省分,发端于中原地区的这次革命在这里也同样有强烈的反响。考察 “辛亥革命”时期黑龙江的历史,不论对我们了解这一阶段黑龙江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还是对研究我国整个“辛亥革命”的历史,都是很有意义的。一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世界列强,对我国加紧了侵略。由于腐朽的清政府实行对外国帝国主义屈膝投降和对国内人民…  相似文献   

15.
冯玉祥在陕西的活动,是其一生政治生活的缩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述评了冯玉祥1914年至1930年间在陕西几次活动的情况,及其对陕西各方面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九年七月,黑龙江省汤原县亮子河林场职工,在原始密林深处发现一座抗联密营的遗址。这座密营位于汤原县城西北约一百二十余华里。遗址有残垣断壁的旧房场址和人们活动的遗迹,从现场还找到当年抗联战士使用的武器和部分生活用具等十余件革命文物。 汤原县是我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较早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是著名的汤原游击队于一九三二年冬创建的。以后,由夏云阶、戴洪滨、张寿(李兆麟)领导的抗联第六军和赵尚志、许亨植领导的第三军等也在这一带活动过。这里的人民群众有不少人曾亲自参加过抗日斗争,觉悟很高,同抗日联军有着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7.
正西安古称长安,地处关中平原、渭水之滨,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悠久,古迹繁多,但历史上这里还没有形成过一个有影响的画派。到了20世纪60年代,一个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团体,在北京等地组织了一次巡回展。他们以表现黄土高原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勤劳淳朴的陕北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地处祖国东北边陲,早在俄国十月革命前,中东铁路沿线就有大批俄国工人及布尔什维克在活动,因此,这里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较早的地区。黑龙江人民的觉醒,首先是较早地受到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在黑龙江活动的影响。当时的《滨江日报》记载:“莫斯科共产党宣传学校女子部毕业生22人经赤塔来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工作。又如1905年12月8日,中东铁路工人在哈埠俄国布尔什维克秘密组织领导下,实行了全线大罢工,从而激发了中国工人的革命热情,提高了阶级觉悟。从《远东报》记载中也反映出俄国布尔什维克(被称为多数党)在黑龙江的活动是很频繁的。该报说:“拉哈苏消息:自8月1日起多数党在黑龙江异常活动,3号由布埠派往什洛嘎轮船3只,满载红旗队防守拉哈苏与阿穆尔防军对峙”。中东  相似文献   

19.
<正>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滋养丰盈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从地理位置来看,陕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部,这里文化资源数量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在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鉴于此,文章探讨陕西黄河文化的优势、现状与路径,深挖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陕西“黄河故事”,更好延续黄河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20.
孙鸿亮 《唐都学刊》2008,24(6):112-116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政府文化部门和研究者虽然对陕北说书书目已做了初步整理,但由于陕北说书长期依靠艺人师徒间口耳相授,底本不存,现行书目,尤其是传统书目讹误、重出现象十分普遍.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考察和研究.在走访民间艺人和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陕北说书传统书目进行初步整理,希望有助于陕北说书的保护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