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放宽城镇落户和促进公共服务均等的立意都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但放宽城镇入户的措施并不触动现行户籍制度的核心——户籍身份与公共福利的联系,不但农民工市民化的目标难以实现,户籍(福利)制度改革大方向也将受到干扰。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按照权利推进的市民化,从权利平等和迁移自由的意义上来实现完全的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消除城乡户籍的巨大差别,农村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会更加理性和有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需要其他改革措施密切配合,改变由于僵化的户籍制度而产生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打破人口自由流动的壁垒,实行合理的户籍制度改革至关重要,这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由户籍制度衍生的各种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质就是“国民待遇”非均等化,这使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获得平等的国民待遇,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对此,应坚持以迁徙自由化为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户籍制度的环境,使其进一步法制化,切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3.
老树 《老友》2014,(10):10-12
正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尽管经过多年的改革,但是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在改革进程上依然步履维艰甚至循环往复。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区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本次户籍制度改革,将对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产生推动力,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将对合理布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引导人口分布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镇的发展也随之加快。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民工市民化现象。现有的户籍制度严重制约农民工市民化,因此,户籍制度亟待改革。改革后的户籍制度有利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而农民工市民化又反作用于户籍制度,有利于户籍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抛开社会因素,就农民工个人而言,市民化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市民化意愿,二是市民化能力。前者是主观条件,后者是客观条件并且是最核心的条件。市民化能力是指农民工跨越市民化门槛(即市民化成本)的能力,主要反映的是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农民工收入和市民化成本是决定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两大因素,因而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必须从这两处着力:一是多渠道增加农民工收入——通过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提高农民工工资性收入;通过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以提高农民工财产性收入。二是多途径降低市民化成本——通过完善户籍、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以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入户、就业、住房、子女教育、养老等成本;通过创新维权机制,以降低农民工维权成本。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公共服务角度分析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现状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有积极与消极双重影响.积极影响表现为,城市公共服务逐渐覆盖农民工,且不断改革和完善;消极影响表现为,城市公共服务对农民工供给不足,且仍然与市民有别.该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对户籍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扫清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由中央财政对劳动力输入地城市进行适当补贴;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资源,是流动人口在城市落户的重要资本,影响着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落户意愿.利用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建立最小二乘法模型,分析医疗保险对农民工群体城市落户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新型农村基本合作医疗对农民工落户城市具有显著"推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落户具有明显"拉力".第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拉力"作用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力"作用;在考虑个人、家庭、社会特征的情况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群体落户意愿的"拉力作用"会完全替代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群体落户意愿的"推力作用",产生"替代效应".第三,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家庭月均收入、住房性质和社交活动也会影响农民工的城市落户意愿.为提高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顺利进行,需要加大制度宣传力度、降低医保制度门槛、完善医保制度异地转接工作、整合医保制度.  相似文献   

8.
白田田  梁倩 《21世纪》2013,(10):44-46
备受关注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再次成为城镇化背景下的核心议题。虽然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工进入城市,但现行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方面的制度藩篱和"隐性"门槛,使得"农民工市民化"这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难以做实。《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一些城市利用居住证制度设置学历、技能、投资等新门槛已成为普遍现象,或者存在只改变户籍、未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和福利水平的"空转"现象。而当前的土地制度使得农民难以真正"走出去"和  相似文献   

9.
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包括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客观生活质量具体表现为居住状况、工作状况和权益保护、消费状况、婚姻家庭生活、社会交往、闲暇生活、健康状况7个方面,主观生活质量用生活满意度来测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城市农民工的居住环境较差、收入偏低且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婚姻家庭生活质量不高、社会交往主要局限于初级社会关系网络、闲暇生活单调、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城市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以生活内容诸项排列,从高到底依次为:婚姻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闲暇生活满意度、就医状况满意度、居住满意度、收入满意度。尽管城市农民工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有一定差别,但总体上感到比较满意。导致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较低的原因有很多,社会排斥是其中之一。城市农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后,遭遇了城市对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方面的排斥。要提高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须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建立覆盖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用工制度;积极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城市农民工的闲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制度障碍是中国城市化的最大障碍之一 ,其作用具有明显的刚性 ;制度创新是释放城市化空间的重要路径。当前对中国城市化影响力最大、最直接的制度主要有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在于如何放开大中城市的户口管理以及改变必须购买商品房的规定 ;城镇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城镇土地的年租制 ,降低企业和个人进入城市的门槛 ;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扩大保障面 ,根据不同的保障内容实行不同的过渡性的保障办法 ,逐步将农民工人纳入社会保障系统 ,为未来 2 0~ 30年中国切实实现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换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伴随新型户籍制度改革,流动人口居住证积分制从地方政策升级为国家政策,带来新的内涵和反响。内涵变化:施行区域从局部走向全国,逐步实现低门槛、高覆盖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反响变化:地方政府的反响变化较大,因"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双挂钩机制"而提高了实施积极性;流动人口的反响相对复杂,积分入学意愿愈加强烈,而积分入户意愿始终不高,新户改前"不愿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新户改后对"现阶段不得以退出‘三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将信将疑。  相似文献   

12.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两类户籍制度,在农业转移劳动力向城镇居民转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农民工”这一身份.这一背景下,探讨如何使长期在城市居住的农村人口享受到国家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的更多福利和市民权利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当前新疆城镇农民工的市民化水平及影响因素,得出不同来源地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存在差异,要通过提高农民工个人素质和迁入地与农民工的匹配度推进市民化进程,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现代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一、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的留城之路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建国后逐渐形成的。1951年公安部颁布《城市户口管理暂时条例》,统一了全国各城市的户口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城市农民工的福利获得是其社会权利的体现。本文基于河南省农民工调查问卷,描述了城市农民工的福利获得状况,利用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福利获得对幸福感的影响。当前城市农民工的福利获得依然呈现出差异性特征,这种差异性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感。基于福利获得提升城市农民工的幸福感,就要尽快以户籍改革消除依附于户籍的社会福利分割,以整体性破解社会福利的碎片化困境,以社会认同重塑推动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首先是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广东省中山市通过积分制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长期以来把户口作为社会福利分配根据的制度安排,寻找一套新标准作为流动人口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根据.文章以广东中山市积分制实践为例,以为什么会出现指标剩余为线索,通过分析实际互动过程中,农民的成本收益,得出积分制制度的边界.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说到底是人的城镇化,即农民工的市民化。就目前国内的发展形势而言,农民工是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尤其是制度羁绊,如户籍制度的门槛、就业制度的束缚、社会保障制度缺陷等等,因此,有必要进行制度创新,加速农民工的市民化,从而实现新型城镇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现行户籍制度由于不恰当地充当了分配社会福利的工具,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改革户籍制度,应当从功能矫正和制度创新入手,通过消除户口的福利分配功能,变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来还原户籍制度的设立初衷,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8.
现行户籍制度由于不恰当地充当了分配社会福利的工具,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改革户籍制度,应当从功能矫正和制度创新入手,通过消除户口的福利分配功能,变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来还原户籍制度的设立初衷.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9.
<正>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日前表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现行户籍制度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以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代表的产业阶层主体,受制于户籍制度约束,无法完成市民化转身,由此产生了新型城乡差距。如果说以前的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财富拥有方面,那么新的城乡差异则更多体现在权利方面。这种新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仍滞后于相应的工业化水平。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探讨了城乡社会福利差距、户籍制度对于城市化的影响机制,从城市政府、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层面分析了阻碍城市化的成因,并就城乡社会福利差距导致大城市消极对待户籍制度改革,进而阻碍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等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