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微生物技术与电池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微生物整体为催化剂催化燃料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近年来,相继有多种微生物菌株被发现有电化学活性,大大拓展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领域,如直接制造生物传感器、处理废水产电等。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应用,对缓解当前的能源危机有重大意义,其发展潜力很大。文章简述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影响电池性能的各参数的关系,期望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开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环烷酸腐蚀一直是炼油工业多年来亟待解决的问题,认识高酸原油中环烷酸的结构、类型及腐蚀机理,对炼油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环烷酸的分离、表征及腐蚀研究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报道了国内外环烷酸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以期为深入开展环烷酸腐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油田污水中由硫酸盐还原菌(SRB)引起的微生物腐蚀(M IC)的机理及影响SRB生长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有关防治方法。按照SRB腐蚀的机理,分析本系统油田污水可能的微生物腐蚀形式,并合理采用相对应的防治措施,效果是较好的。对于油田污水系统中的SRB腐蚀机理,目前基本引用纯化的SRB腐蚀理论,针对性较差。微生物腐蚀是各类菌群和外界条件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更好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法,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加热原油管道停输过程中,油品温度下降,粘度上升,有时甚至出现冻管事故,常常给再启动带来困难。合理地进行热油管道停输后的温度计算,模拟原油的凝固过程,有利于确定安全停输时间,制订再启动方案。针对加热原油管道停输后油品、管道及周围介质的相互关系和它们的不稳定传热,提出了热力计算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有关物性参数随温度的变化以及在冷却过程中油品的凝固问题。采用保角变换和盒式积分法对数学模型进行了处理,并构造出问题的差分方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管道停输后油品冷却和冷凝规律,运用文中所提出的方法,对加热原油管道停输温度变化和冷凝过程进行了计算,与实测数据和文献中计算方法相比,该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生物燃料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球的能源危机问题,并由此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但是由于生物燃料的原材料主要是玉米、甘蔗等粮食作物,因此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粮食安全问题造成一定的影响。文章从生物燃料发展对农产品市场、农业投入、农业发展以及家庭福利状况影响等四个方面,对目前的研究进行了述评,以期为我国的相关研究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并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牡丹是名贵的观赏及药用植物,但随着牡丹的连年种植及种植面积与品种的增多,牡丹土传病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牡丹的正常生长发育、种苗质量和开花质量,降低了牡丹的观赏效果和药用价值,影响了牡丹产业化的发展.因此,笔者对牡丹主要土传病害的病害类型、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艺措施调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并对牡丹土传病害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如下建议:加强牡丹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深入研究牡丹土传病害生理;开展牡丹园土壤微生物与牡丹土传病害关系研究,以期为牡丹土传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从而推进牡丹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茶叶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加工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原因,微生物污染很难控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茶叶的品质.近年来随着茶叶出口数量的增多,如何有效地减少茶叶中的微生物含量,成为提高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采用^60Coγ射线辐照杀菌,能有效地提高茶叶的卫生质量,保证产品的卫生安全性.本文就辐照剂量对茶多酚、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含量及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作文》2007,(2):49-49
在英国布里斯托尔机器人试验室里,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设计一种“肉食”机器人——Ecobot。据了解,这种智能型机器人体内装有一组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通过吃昆虫和其他生物来补充能量。  相似文献   

9.
生物安全是指防止由生物技术及微生物危险物质引起的生物危害,或者说是指防治生物技术及微生物生物污染。虽然biosafety与biosecurity都被称作生物安全,但biosafety强调的是防止非故意引起的生物技术及微生物生物危害,biosecurity则是指主动地采取措施防止故意的,如窃取及滥用生物技术及微生物危险物质引起的生物危害。一个将biosafety和biosecurity中割裂的各个部分以专题(生物技术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农林畜业及食品安全、危险病原体及生化毒素的管理、流行病及公共健康管理、生物武器管制与生物战的预防)的形式综合起来,使它们更有效率更有成效的、广泛的、可全球共享的生物安全理论框架已成为必需。  相似文献   

10.
原油中残存的油田化学剂及其与原油储层之间的作用产物,会对原油的后续加工带来不良的影响。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加工的克拉玛依、塔里木、吐哈、长庆、青海西部五大油田生产的原油为例,研究油田化学剂对石油加工过程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表明,油田化学剂及其与原油储层之间的作用产物以油溶性、水溶性和不溶性三类物质残存于原油和常减压渣油中,主要对原油电脱盐脱水、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和延迟焦化等单元操作造成不良影响。进一步就这些残余物对主要单元操作的生产装置、生产操作、产品质量以及FCC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采取的技术、标准、信息与管理及基础研究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油田化学剂的使用是实现油田储层改造、原油增产、残余油开采以及原油输送的重要手段,在二次采油、三次采油、压裂酸化等油井增产措施与原油集输过程中均使用了大量的油田化学剂。这些油田化学剂部分直接进入原油中;部分与原油储层发生相互作用,以作用后产物的形式进入原油中,从而对原油后续加工过程产生较大影响。在调研了我国克拉玛依、塔里木、吐哈、长庆、青海等西部五大油田原油采输过程中使用的油田化学剂种类和组成后,开展了采油化学剂与原油储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给出了残余油田化学剂与采油化学剂-原油储层之间的作用产物在原油中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2.
针对胶凝含蜡原油的屈服规律问题,定量描述了应力加载速率与屈服时间之间的关系。在控制应力模式下,使用RS150流变仪对胶凝大庆原油、北疆原油和吐哈原油等3种含蜡原油进行了应力阶跃式加载和应力匀速加载两种作用方式下的屈服特性实验。发现对于胶凝含蜡原油,随应力加载速率的减小屈服时间单调增加,数据回归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很好的幂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描述胶凝含蜡原油应力加载速率与屈服时间之间的关系式,结合量纲分析对该式的物理意义进行了分析。利用国内外文献中的不同胶凝含蜡原油的实验数据对该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式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天然低渗透砂岩微观模型,通过与实际地质状况较为相似条件下的油驱水实验,模拟石油在低渗透砂岩孔隙内的渗流,分析和探讨了低渗透砂岩孔隙介质中石油的微观渗流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石油在低渗透砂岩中渗流路径曲折复杂,运移渗流模式有稳定式、指进式和优势式3种;石油在低渗透砂岩中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启动压力梯度与砂岩孔隙度关系复杂,而与砂岩渗透率有很好的相关性;石油的渗流速度与驱替压力呈很好的相关性,石油以相同速度在不同渗透率级别的砂岩内渗流时所需要的驱替压力随砂岩渗透率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冷热油交替输送工艺中加热方案的确定问题,建立了冷热油交替输送管道的热力、水力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容积法和热力特征线法对非稳态热力、水力耦合问题进行了数值求解,参考国内某原油管道现场实测数据对程序进行了检验。通过模拟不同加热方案的原油进站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加热方案的可行性;按对低凝原油加热时是全部加热还是油尾部分加热提出了2种加热控制方式,研究了采取不同加热控制方式时最低加热能耗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取得最佳加热方式时,对低凝油油尾部分加热所消耗的燃料油比对低凝油整体加热的要少。  相似文献   

15.
运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文东地区沙二和沙三段原油、油砂和泥岩进行了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认为沙二和沙三段原油来自沙三段烃源岩;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合原油构造演化资料,对沙二和沙三段油藏的成藏时期进行了分析。沙二段油气藏主要成藏期为东营中后期及抬升剥蚀期,主成藏期为30~17Ma;沙三段为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在东营初期(距今33~23Ma),为主成藏期;第二期发生在明化镇期(距今10~0Ma)之后。对文东地区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把文东地区油藏分为近洼原生型、 油源断层控制的调整型和浅层次生型3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压力差热分析实验(PDSC)和热重与差热分析实验(TG/DSC),研究了鄯善轻油油藏原油在岩石矿物组成、温度、压力等的影响下,同空气反应的活性情况,以及由于氧化反应引起的自动升温及放热情况。结果表明,对鄯善油样,在温度低于300℃时,同氧气的反应能力很强,并能产生大量的热,同时增加压力能急剧提高氧化反应速度,在低温范围内,氧化反应放热量增加,热流曲线变得陡直;当压力达到4136kPa、温度215~220℃时油样表现出剧烈放热反应,出现气相中的燃烧或爆炸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油样的氧化反应,也由于表面积的增加而加强,由于地层岩石中可能含有微量元素,起到催化作用,增进了油样氧化反应;在低温范围内鄯善油样有很强的挥发趋势,并没有反映出油样在气相中的氧化反应情况;同时油样具有较高API重度,低压条件下TG/DSC测试结果并不能全面反映氧化反应的趋势,高压条件下的TG/DSC或PDSC测试以及ARC测试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理论上描述储层孔隙介质时对流体吸附的研究很少的问题,把油相(凝析油、原油)看作为一个多组分液态烃的高分子溶液,以吸附过剩量为基础,用基团贡献法(UNIFAC法)确定溶液中各组分的活度系数,引入相平衡数据热力学一致性的检验方程(GibbsDuhem),并结合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相和体相的逸度相等、以及其他关联式得到平衡态吸附数学模型的一般表达式;同时考虑到相间存在质量传递,相平衡过程不可能在瞬间完成,从而引入与时间相关的组分模型,得到非平衡吸附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S 油藏属于复杂断块和局部异常高压油藏,在对其地质特征以及现有10 口试油测试和试采井共23 井次的测试资料系统分析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试井边界探测分析、产能评价等多种油藏工程方法对S 油藏P1、P2、P3 组等3 套含油层系的压力系统、原油性质、测试产能、米采油指数和采油强度等开发设计所需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评价,认为:P1 组为一套正常压力系统、普通黑油为主、测试折算日产油能力在20 t 左右、米采油指数较高的弹性水压驱动油藏;P2、P3 组为异常高压、轻质挥发油为主、测试折算日产油在4050 t 左右、米采油指数较高的天然能量驱动油藏。结合S 油藏地质条件,综合运用单井经济极限控制储量、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以及经济最佳井网密度等计算方法确定了S 油藏合理井网密度和井距,运用复杂断块油藏建模及数值模拟方法对注水开采S 区块P1 油藏、天然能量间歇开采P2 和P3 油藏的开发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最佳开发方案为部署直井14 口井,水平井3 口,预测15 年后方案累产油93.48104 t,采出程度分别达到22.53%、8.19% 和12.95%。  相似文献   

19.
针对SZ361稠油进行了室内空气氧化探索实验,检测和分析了氧化稠油酸值以及尾气中含氧量变化,证实了稠油注空气催化氧化机理,并从理论和技术上论述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稠油催化氧化有一定效果,氧化5d后,尾气中O2含量(体积分数)从空气中的21%消耗低至仅2.5%;在稠油50g,催化剂用量1.4%,空气压力0.7MPa,反应温度90℃,氧化48h,加水60%,300r/min搅拌的实验条件下,对海上稠油进行催化氧化降粘实验,粘度由2004mPa?s降至100mPa?s,降粘率可达9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