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一) 《红楼梦》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是个见仁见智、颇费“红学家”们评章的问题。不过,归根结蒂,《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的价值首先应该用文学的标准衡量。那些从中看到“淫”、看到  相似文献   

2.
姚圣良 《中州学刊》2023,(4):125-130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中的黄帝形象,一是以道为本,又兼具法家色彩,从老庄的“虚无”转向了黄老的“务实”;二是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表现出一统天下的封建君主化特征;三是神性彻底消失,由此前的人神合一变成了纯粹的世俗之人。该书中的黄帝形象,是战国秦汉间“百家言黄帝”这一特殊背景下的产物。在黄帝人文初祖形象发生发展的链条上,该书的贡献虽不及《史记》,但也构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李钧 《齐鲁学刊》2001,1(2):97-100
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围绕着“破”与“立”做了许多重要改革。这主要表现在:破“文学即人学”的文学观,立“两结合”创作方法;破个体创作主体论,立集体创作主体论;破“批判现实主义”,立“革命的浪漫主义”。以《人民文学》叙事策略的这种转向为标志,50年代末文学创作在总体上开始向“工具论”和“武器论”转型。  相似文献   

4.
白奚 《船山学刊》2022,(5):15-27
《恒先》宇宙生成论的核心概念“恒”与“或”实为二位一体的关系,类似于《老子》的“道”与“一”,“恒”为本体论概念,“或”为生成论概念。“或”是最高本体“恒”在生成论论域中的代名词,以“或”为起点的生成论本质上是古代哲学中常见的“气生论”。从“或”开始的宇宙演化,经形上之“气”的过渡阶段,最终落实为形下之“有”,展现了一个关于宇宙万物生成的更为哲学化的解释系统。对照传世典籍中的相关思想,可以展现这个久佚的解释系统中的独特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5.
江教授,找到您我不由自主地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三境界"所引用辛弃疾的一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访谈了不少中青年专家,他们有治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或思想史、军事史,乃至宗教史等,就是缺少科学史。对我来说,您就是那个"灯火阑珊处"找寻已久的"他",承蒙支持配合,使访谈顺利进行。按照我刊惯例,还是从您的学术起步谈起吧。  相似文献   

6.
余三定的《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以下简称《回瞻》)已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无疑对新时期学术史研究起了一个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文革”结束到现在,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为我们这个学术时代的基本语境不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习以为常”以  相似文献   

7.
袁红涛 《学术探索》2011,(1):127-131
在现当代文学叙事发展进程中考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两部小说所呈现的乡村社会图景的差异并不仅仅是“真实”程度的问题,实则内含着在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型时刻,从叙事方式的选择、叙事结构的设计、作家叙事意识的自觉等方面递嬗演进的生动信息,体现了这一时期关于“新中国”想象的急剧进展。  相似文献   

8.
曾令霞 《天府新论》2011,(6):147-15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文人面向工农兵作最民间的写作,要让不识字的战士、工人、农民也能通过看戏、看画、唱歌、听音乐等方式成为意识形态宣传的接受者。主流文艺政策对"戏子"的改造与形象的重塑影响深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纲领性的文艺政策统帅了解放区乃至当代文学,也渗透到表现"戏子"生存状态的作品中。新与旧的二元对立为作家们开拓出另一种表现空间,文学作品中的"戏子"形象被不同的作家以不同方式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9.
黄安年 《学术界》2002,(5):105-114
四川大学罗志田教授的大作《学者立言宜谨慎———也说中美外交中的“承认”与“认识到”》 ,不同意笔者《是“承认”还是“认识到” ?———评人教社历史教材对外交原则问题的歪曲》一文的观点。中美上海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的措词 ,只要加以简单的对比 ,不难看出其中的变化 ;中美上海公报中 ,用的是“美国认识到……” ,而中美建交公报中文文本中用的是“美利坚合众国承认……”。就是说 ,中文文本是从“认识到”到“承认” ,这里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而不是像罗先生所理解的从“承认”到“承认” ,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0.
郭智勇 《船山学刊》2006,(1):188-192
本文从奥义书等印度思想的框架对《齐物论》开篇部分进行全新的定位,对“吾丧我”、“天籁”、“真宰”,“成心”,“明”等观念(概念)有更本位的阐明,指出《齐物论》齐物观的基石是“物”在本体意义上的虚妄不真。  相似文献   

11.
近读两篇有关丑化人格的文章,一是邵燕祥先生的《代自传》,二是李辉先生的《关于“二流堂”人物漫画批判》。余很想在此延伸开来,谈一谈人格被丑化的问题。先看邵燕祥先生的《代自传》片段:人一生要填多少表格?我的笔在“曾用名”一栏踌躇;记得我曾经被称作“邵贼”,在六十年代快完结的时候。标语上叫“邵贼”认罪低头,我没有窃国,也没有窃钩!谁在厉声指责看“衣冠禽兽”?却原来是弹冠相庆的沭猴!后来林彪被称为“林贼”,我就从“邵贼”降级为“邵某”,虽说仍然是罪不容诛,“半点名”是一种宽大照顾!(载《名人传记》200…  相似文献   

12.
向晋卫 《兰州学刊》2004,(6):299-302
作为一部汉代礼制的集大成之作,《白虎通义》在尊天、忧患意识、谦让、公天下、德治等方面为君主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了汉儒对君主所寄托的厚望和对君主的制约冲动;在“臣礼”方面,《白虎通义》规定臣子在辅助君主治理国政时,要敢于进行谏诤,不过也要注意谏诤的方式和方法;在君、臣关系上,《白虎通义》在坚持“臣事君以忠”的同时,又重点强调了“君使臣以礼”的传统要求。《白虎通义》在君臣礼制上的这种规定是汉儒政治理想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第一大词人。后世论宋词者,每以辛弃疾与北宋第一大词人苏轼并称“苏辛”。并称“苏辛”者,除两人在两宋词坛上的显赫地位外,还因为两人风格相近,都被称为豪放派。而对于辛词的豪放,清代著名词论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肯定其气魄雄大、意境深厚后云:“稼轩词着力太重处,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诗以寄之》、《水龙吟·过南涧双溪楼》,不免剑拔弩张。”又云:“稼轩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山寺夜作》、《瑞鹤仙·南涧双溪楼》等类,才气虽雄,不免粗鲁。世人多好读之,无怪稼轩为后世叫嚣者作俑矣。”  相似文献   

14.
《离骚》“内美”与屈原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耕滋 《云梦学刊》2005,26(1):37-40
“内美”是窥见屈原美学思想的重要窗口。《离骚》“内美”在内容上是蕴含楚国民族精神之“义”的内化,当其外化为行为方式后即表现为“中正”人格。“中正”是真、善合一的形式美概念,但其本质是美真统一,从而与儒、道美学形成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5.
张敏杰 《阴山学刊》2007,20(3):28-32
诗三百在董仲舒阐述春秋大义的过程中主要发挥“达意”、“正言”的作用。基于此,董仲舒提出“以诗为天下法”的诗学观点,但在“知天”的问题上拒斥了诗和诗人,主张“知天,诗人之所难也”。同时,《诗》、《春秋》在董仲舒阐释哲学的过程中面临着共同的困境,由此提出“诗无达诂”、“春秋无达辞”等理论命题。在现实政治的情境中,“知天”的问题非但是诗人所难,董仲舒本人也是难以把握的。  相似文献   

16.
<正> 在两宋诗坛上,湖南宁远诗人乐雷发这个名字并不响亮,他确实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家。但在“诗格日下”的南宋末年,特别是在“多五季衰丧之气”(《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苇杭漫游稿》)的江湖诗派里,我们却不能以小家目之。从数量上看,在陈起所编之《江湖小集》中,诗集在四卷以上者仅五人,乐雷发是其中之一。从质量上看,《雪矶丛稿》中的一百五十多首诗,也不象江湖派中的其他诗人那样光是“求尺书,干饯物,谒客声气”(方回《瀛奎律髓》),  相似文献   

17.
李玉明  魏健飞 《东岳论丛》2022,(10):35-48+191
五四新文化最响亮的口号是“个性解放”,也因此,在叙事上“五四”被一般地定性为“人的发现”。这几乎是不证自明的。然而,“人的发现”其具体内涵是什么?这个“人”又是如何“产生”的?这些重大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问题尚待辨明。通过考察《狂人日记》等文本,我们发现,这部被誉为中国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奠基”之作,其主题并非“礼教吃人”这种简约化概括所能包纳,而且所谓“吃人”,其真正的内涵是“非人”或“非人的状态”。小说主人公狂人正是在一种“罪感”的驱迫之下,在正视自身的(人的)“非人的状态”中获得了人的自觉,并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人的观念”。这就是《狂人日记》的内核及其独特价值。这是五四时期真正的“人”的呐喊。所以,所谓“奠基”者是指,五四新文化就建基于这一“个体”/“人”之上,它是作为中国新文化的基础性和根底性意识而被鲁迅天才地把握到的,并第一次掘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以人为本”中“人”的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讨论“以人为本”的时候,学界有人把这里的“人”理解为“一切人”。文章认为,不论从党的文献、从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还是从党的宗旨和目标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看,“以人为本”中的“人”,都应理解为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9.
一“文化大革命”中歌颂毛泽东的歌曲铺天盖地、不可胜数,最重要的显然首推《东方红》。原歌是晋西北民歌《芝麻油》(一首情歌小调),歌词为:“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哼儿咳哟,哎呀,我的三哥哥。”在延安时期先由安波等人重新填词改成反映抗日内容的《骑白马》,歌词是:“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嘿呦,打日本就顾不上。要穿灰,一身身灰,肩膀上要把枪来背,哥哥当兵抖起来,呼儿嘿呦,家里留下小妹妹。”随后,陕西葭县(今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又重新填词改成《移民歌》,《移民歌》是依照…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对于《三国演义》的思想评价问题,一直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演义”中的“拥刘贬曹”思想,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不符合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也有人认为,“演义”中的“拥刘贬曹”思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要求,虽然不尽符合历史真实,但却符合于艺术真实。究竟应当如何评价“拥刘贬曹”思想,这是《三国演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