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郭沫若的国学观周德丰郭沫若是中国现代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也是一代国学大师。在国学研究方面,他不仅有一系列博大精深的国学研究成果传世,而且提出许多新颖独到的国学思想,形成了完整深刻的国学观。学习、宣传他的国学观,不仅有助于认清五四以来关于国学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何刚 《江淮论坛》2009,(1):158-164
郭沫若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焦点,各方论战者从理论引用、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古代社会性质的确定等方面对郭沫若古史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评述。论战中包含着合理科学的学术成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郭沫若古史研究的修正和完善,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本文力图侧重于从学术史的视野叙述郭沫若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从而部分还原其被遮蔽的学术面相。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与尼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有二,即时代的因素和相似的个人气质。浪漫主义、崇尚创造、扩张自我和悲剧观是郭沫若受尼采影响最突出的方面。郭沫若早期大力张扬唯意志论的自我,并不是他游离于中国近代哲学思潮之外的独特创造,而是这一思潮在中国合乎规律的发展。不能对郭沫若与尼采曾一度有过的血缘相继关系简单得出“是”或“非”的结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中国新诗最重要的奠基人,他的《女神》是中国新诗最重要的奠基作.如果从他自己记忆的"最早的新诗"——写于1918年的《死的诱惑》算起,到1965年写的《红领巾的宣誓》为止,他足足写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新诗,出版了十几个诗歌结集和选集,计收新诗五百多首.他的这些新诗对中国新诗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我这里所谓的"影响",是包含着好、坏两个方面.平心而论,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是有得也有失,有成也有败的.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建国以来,我们的新文学史家、新诗批评家、郭沫若研究家们,几乎众口一辞地颂扬他的成就.能够象张光年在《论郭沫若早期的诗》、何其芳在《诗歌欣赏》中那样,尽管是委婉地、却也是尖锐地指出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缺陷的,还是不多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杰出的作家、诗人、历代学家、戏剧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不仅在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金文甲骨文研究、书法等领域有着卓越的建树,而且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播、中国古史经济史的研究和中国货币史的研究等方面,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准备就郭沫若对经济学的贡献作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研究郭沫若的专家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先生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的评论散见于他的著作、文章及讲话稿中。本文的宗旨是,对郭沫若先生此方面研究的思想倾向、评论方法和它们的学术价值、影响等,加以归纳评说。郭沫若先生首先是一位革命者、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然后才是学术的巨擘,所以他的学术活动,始终贯穿着批判的精神。他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同样也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精神。在研究古代诗歌时,郭沫若先生十分注意用思想的利斧,去剁开诗歌表面的硬壳,还诗歌以本来的面目。例如他告诫人们:“《诗经》一书为旧解所淹没……旧解的腐烂值不得我们去迷恋,也值不得我们去批评。…  相似文献   

7.
论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于在乐一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铺路,推动现代文学事业沿着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化的方向发展。在五四文学革命中,他以文艺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的姿态步上...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与精神分析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交相辉映的两面大旗,然而,他们在思想特点与创作个性等方面却有显著的区别。即以对待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例,我们就可发现他们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某种角度来看,鲁迅对弗氏学说来取的是“冷处理”,在沉思和批判中显露出深沉的理性:先是指谬,再是辨误,然后认同,达到了批判与扬弃相统一的境界。①比较起来,郭沫若对弗氏的精神分析学说可说是进行了“热加工”,在热情地拥抱和兴奋地发挥中展示了自己的激情。由此我们看到,郭沫若就是郭沫若。对待同一种学说、同一个客观对象,郭沫若有郭沫若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的文化选择呈现出不中不西的混合状态。他以动的文化精神为统摄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幅度的重组。郭沫若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塑与他通过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而形成的“生命底文学”的诗学观念有着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决定着《女神》的风采与格调。  相似文献   

10.
刘超燕 《江海学刊》2023,(6):202-211+256
在郭沫若的认知中,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成其为“问题”。他在实际处理中的化约思维和做法存在明显二重性。有消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忽视中国社会特殊性、论据单一等不足。郭沫若的观点招致中国社会史论战各方的贬损、曲解。托派借助亚细亚生产方式否定中国存在奴隶社会,进而否定社会形态理论的普适性。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家与郭沫若观点的主要分歧基本限定在学术层面。郭沫若“沉默”应对外界批评,并非认同他者观点,亦非外部条件干预下的被动选择。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论辩中充斥的盲从域外学者、宣扬国情特殊论等倾向,与郭沫若治唯物史观史学的旨趣相悖,应是他“回避”对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近几年来,随着郭沫若研究的全面展开,对他诗歌的研究也有所加强,出现了不少有见解的文章。但探讨他诗歌艺术风格的专论还不多见,而在已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中谈到这个问题时,看法又不很相同。因此,专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对估价郭沫若在新诗风格方面的成就,对研究风格学,对推动新诗的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对郭沫若诗歌的艺术风格,有人说他“既能雄浑豪放,又能绮丽清新”;有人说《女  相似文献   

12.
魏建 《东岳论丛》2023,(3):29-34+191
王富仁不仅对郭沫若做过很深入的研究,而且他的学术成果具有很高的文学史/文化史研究的启示意义和学术史价值,学界至今没有对他的郭沫若研究做专门的评述。王富仁对郭沫若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他以高水平研究成果对郭沫若研究起到了加持和推进作用,遏制了当时郭沫若研究“滑坡”的态势;2.作为鲁迅研究的旗帜人物,他对郭沫若及其创作的客观认识,对扭转“以鲁视郭”的偏向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3.他对郭沫若诗歌的研究真正走进了郭沫若诗歌世界,对其文学史价值和历史局限都有独到的学术发现。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与道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多次说过:“我特别喜欢《庄子》”,“起初是喜欢他那汪洋恣肆的文章,后来也渐渐为他那形而上的思想所陶醉”……确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孔子儒家之外,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就要数庄子道家了。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与闻一多魏奕雄闻一多(1899—1946)和郭沫若(189—1978)都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一)闻一多,湖北水人。他爱写新格律诗,对古诗和新诗都有精深的研究,特别喜欢郭沫若开一代诗风的新诗。1921年8月,郭沫若的(...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的戏剧创作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但他所关注的领域大体上是文人与政治。从诗剧《女神》,到历史剧《屈原》,再到《蔡文姬》,我们往往习惯于将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的戏剧创作看作第一次高峰,将四十年代的戏剧创作看作第二次高峰,而很少去研究他的后期剧作。的确,他在建国前的剧作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狂飙突进式的勇猛热情与灼人的青春气息曾震撼过几代青年人的心灵,似乎郭沫若就代表着凤凰涅槃般非常富有时代化气息的青年,以至于无论哪一代的青年读者都很容易把郭沫若看作自己的同代人,而无法想象郭沫若也有他的老年期。而实际上,郭沫若不仅有他热情奔放的青年期,同时也有他深邃成熟的老年期。如果我们仔细品味郭沫若的后期剧作,也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前期创作以及后期作家本人内心的孤独。作为一个始终热切注视社会政治的文学家,与时代密不可分的政治家,他后期的思索肯定蕴藏着前期探讨所缺少的深层意蕴。对灾难深重的中国来说,从二十年代走到六  相似文献   

16.
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说指向对生命冲动、个性舒展和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强烈关注,他以生命哲学为基点建立的“生命的文学”观在郭沫若这里得到了强烈的回应。但郭沫若与厨川白村对于“生命的文学”的具体内涵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吸收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郭沫若早期文学观的形成既与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多的则是与五四启蒙思潮的共振。  相似文献   

17.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在重庆,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为纪念郭沫若同志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并庆祝他五十生辰,特地为《新华日报》写了一篇《我要说的话》,精辟地论述了郭沫若同志的思想发展、走向革命的战斗历程,以及他在中国文化革命运动中的卓越贡献。同时,周恩来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尊孔现象是一学术难题。从青年学角度分析可以看出,青年诗人郭沫若对孔子及其学说进行了诗人艺术化情绪化的曲解改造,他与“新青年”派的对立和封建旧营垒与“新青年”派的对立有名根本出发点的不同。郭沫若的曲解是一种新价值观创造的需要,他在孔子身上提取了时代所需要的东西,并且提供了观测传统的全新的眼光。但这种眼光当时缺乏实践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抗战时期的郭沫若》是一本有特色的专著。本书作者对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活动史料,进行了深入的考查,准确地把握住了抗战时期郭沫若在政治上的特点。通过郭沫若一系列的活动的叙述,告诉人们,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一切言行,都是为了抗击日寇,反对投降,保卫祖国,保卫文化。他是一位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二是作者对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进行了周到的研究,准确地概括了郭沫若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成就。他的诗歌、历史剧、政论和杂文,都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评述历史人物,总是以该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为背景,以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进行的。他的评价秦始皇,也不例外。 秦始皇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变革的时代,那么,要探讨郭沫若对秦始皇的评价,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他对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观点。 关于奴隶制的下限,郭沫若前后有过三种不同的说法,最早认为:两种社会制度的交替在西周与东周之交,继后改定在秦汉之际。一九五二年年初,他在《奴隶制时代》那篇文章中,断然把奴隶制的下限划在春秋与战国之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