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1861年11月在北京发生的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推行殖民政策的产物,是清朝政府统治阶级内部投降派对外政策的必然结果。辛酉政变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成为列强宰割中国的工具。因此,辛酉政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危害极大。本文对辛酉政变的原因、性质、谈一下粗浅的看法,以期指教。  相似文献   

2.
辛酉政变是慈禧一生政治生涯中的重大事件。慈禧通过辛酉政变一举夺得国家最高权力,并从此实际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辛酉政变同历史上的统治阶级最高权力集团中的宫廷政变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也是权力的两分配。据辛酉政变而断定慈禧早就是政治野心家不仅论据不足,而且也不符合人物性格和事物发展的逻辑。对辛酉政变,乃至慈禧的一生,都应作具体的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3.
1861年11月在北京发生的宫廷政变,即“祺祥政变”,是清朝后期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结束了以肃顺为代表的清王朝中排外势力的控制,揭开了慈禧太后在中国40多年的黑暗统治,也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暂时确立和稳定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政变的主导人是慈禧太后,而影响局势的核心人物却是洋务派的早期代表奕訢。因此研究这次政变的过程,剖析奕訢粉墨登场的情况,对了解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的兴起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1861年11月,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勾结恭亲王奕訢在北京发动了“辛酉政变”,亦称“祺祥政变”。政变前后,清廷对曾国藩的使用方针有什么变动?由此引起的湘系势力的涨落,对晚清政局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时值农历辛酉年,史称“辛酉政变”。“辛酉政变”有其复杂的政治背景,它是洋务派奕訢等与顽固派之间矛盾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试就奕訢同顽固派的矛盾及其在“辛酉政变”中的作用、影响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请大家指正。1 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十多年,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一方面,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农民起义蓬勃发展,动摇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英、法、俄、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趁火打幼,继续扩大它们的在华“权益”,清王朝在农民起义和外国侵略者的双重打击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挽救垂危的封建统治,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一批人逐渐从旧营垒中分化出来,他们反对恪守祖制,主  相似文献   

6.
博弈论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新颖的方法工具.在"辛酉政变"中,对阵博弈的一方是慈禧与奕訢领导的帝胤贵族,另一方是以肃顺为首的的宗室贵族;前者是君权的化身,后者是相权的代表.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列国介入"辛酉政变"参与博弈,并且在其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甚至起到指导性的引领作用.因此,"辛酉政变"在国内,表现为君权与相权的博弈;在对外关系上,则是妥协与固守的博弈.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由于慈禧、弈訢集团与西方列国的利益共存,使双方最终走上妥协与合作,从而达到晚清政治格局博弈的一种纳什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年辛酉政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酉政变是近代中国重大的历史事件,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文拟从政变成功原因、政变的性质、主要人物在政变中的作用以及政变的意义、影响几方面对这一问题近二十年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慈禧策动辛酉政变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认为,慈禧主谋或与奕诉合谋策动了1861年的辛酉政变。但细考史实,这一说法是靠不住的。首先,慈禧并未参与或事先知晓政变的重大军事部署。其次,所谓慈禧指使“奏请垂帘听政”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其三,慈禧与奕诉密谋的唯一证据,也不足以证明慈禧策动了政变。最后,事实表明,是受到国内外力量广泛支持的奕诉集团主谋策动了这场政变。辛酉政变是清廷权力失衡的必然结果,慈禧通过政变上台却是历史的偶然。  相似文献   

9.
十七世纪下半叶,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紧要的关头。那时,明清两个王朝刚刚交替,清朝在全中国范围内的统治尚未稳定,重新趋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遭受外国殖民主义者与国内分裂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0.
清朝于顺治元年入关,至十八年基本统一中国内陆.其所依靠的统治地方的军政首脑,主要是来自与满洲贵族利益关系密切的八旗汉军.清朝沿用"明制",以总督、巡抚掌管地方大权,其中巡抚以民政为主,至关重要.据统计、考证,顺治朝出任巡抚者125人,其中97人为汉军旗人,占78%,余22%为汉族籍.汉族籍出任巡抚,主要是清朝入关之初,满洲贵族出于拉拢汉族官僚士大夫及地方汉族势力的需要.随着清朝统治日趋巩固,汉军旗人几乎垄断了巡抚之职,汉族籍巡抚寥若晨星,且受到汉军督抚的节制、监控.因此可以说,清朝入关与汉族政权角逐,化劣为优,最终取得开国胜利,与其利用汉军旗人出任督抚,争夺掌握地方大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浅谈太平天国妇女政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一场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伟大农民战争。这次历时14年,纵横18省的伟大运动,把历代农民战争推向高峰。它全面冲击了封建制度,严重地动摇了清朝的腐朽统治,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精神,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太平天国的伟大运动中,太平天国实行了一些妇女政策,调动了广大妇女的积极性,使太平天国的妇女在不少方面得到一定程  相似文献   

12.
清朝在统一蒙古族地区后,在蒙古地区实行了盟旗制度,一方面防止封建王公贵族势力坐大,影响清廷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另一方面又削弱和消除蒙古内部的联系及蒙汉人民的联合,达到在蒙古地区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研究清代蒙古族地区的盟旗政策,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清朝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3.
清在统一中国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阻力便是漠北蒙古民族。蒙古族在妥欢帖睦尔汗时,撤出大都,退回漠北。之后因东、西蒙古间的争取汗位斗争以及与明朝间的长期混战,势力日趋衰落。但后来在满都海夫人和达延汗的励精图治下,曾一度出现过中兴的局面。其所以清统一中国时,蒙古仍有一定势力,尤其卫拉特部落势力日趋强盛,他们为保持民族独立,长期与清朝抗衡,成为清朝的最大威胁。清朝用了一百多年的漫长时间。到了一七五五年时,  相似文献   

14.
清朝是历代中央王朝对云南民族地区统治最深入的一个朝代,这无疑得益于清朝武力的强大,但也与统治者在云南推行的文教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清初,朝廷势力刚进入云南民族地区,就仿前朝在云南继续推行儒学教育与科举考试,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以稳定清朝在云南的统治;雍正朝改土归流前后,为进一步深入对云南民族地区的治理,清廷在云南广行教读以化其嚣凌,构建和保持少数民族对王朝的文化认同。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边地云南的文化类型与内地更趋一致,稳定和巩固了对云南民族地区统治,具有典型地域色彩的、跨越族群边界的区域性称谓"云南人"出现,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3世纪以来,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均对西藏行使有效的主权管辖。自清朝起至1959年达赖喇嘛出逃止,中央政府是通过扶植与支持西藏宗教与行政领袖达赖喇嘛(还有班禅喇嘛)来管辖西藏地方的。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各任达赖喇嘛的基本立场都是拥护祖国统一,服从中央的统治。只是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十四世达赖喇嘛在西藏上层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挟持与支持下,才走上了与中央政府相背离的流亡道路。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清史研究比较注意考察清朝统治与前朝的连续性,强调清朝皇帝对汉族文明的继承关系,故可以称之为汉化论,近些年美国兴起的新清史则强调清朝的统治具有区别于前朝的特色,即依据满族的特性以及和蒙古的联盟建立起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强调了对西北地区的征服和控制对于清朝统治的重要性。这两种观点各有优劣得失,清史研究仍应立足于对中国自身形成轨迹的历史考察,重新全面审视清朝的统治策略,整合两种思维的合理之处,从而走出一条更为合理的清史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奕讠斤在近代史上以协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和举办洋务著称,对他在近代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很少有人给予应有的关注和研究。在此从奕讠斤的教育改革与实践入手,对其在教育近代化过程中所立的开创之功给予了客观的分析和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8.
吴三桂作为清朝功臣,为什么走上叛清道路?吴三桂与清王朝对抗的实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与清初政局、与清初社会矛盾问题以及清王朝的统治政策相关联的。本文想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吴三桂统帅的明军,在明季是一股重要的军事势力。明朝覆亡,吴三桂失去倚仗的靠山,而与李自成农民军合作又不可能,他便把政治投机的赌注下在满洲贵族身上。于是才有山海关降清和十数年的戎马征战,效命新朝。吴三桂从降清到经营云贵,是企图保持吴氏集团既得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特别是留驻云贵后,更是要扩大自己势力并加以巩固,做一方霸主。吴三桂的政治野心的实现,开始是与满洲贵族的征服战争和实现对全国统治的政治目标相关联的。康熙元年以前,他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顺治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建立了地主买办阶级的反动统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派军阀势力;各省也形成了许多地方军阀势力,在中国出现了各派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昭和初年的日本,弥漫在担心失去中国东北殖民权益的所谓"满蒙危机"中.日本陆军对于如何解决这一"危机"存在两种构想,一种是后来被关东军实施的在中国东北制造事端,即众所周知的九一八事变;另一种是在日本国内发动政变,成立军政府,实行国家改造.为推行后一构想,樱会和民间右翼势力结合,曾阴谋在1931年3月20日发动一次政变,目的是拥立陆相宇垣一成为首相,史称"三月事件".此次政变虽然在发动前被宇垣叫停而流产,但在九一八事变后这两种构想合流,合力推进了日本的法西斯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