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新闻宣传、新闻传播的职业道德核心同样是以人为本.离开了以人为本,新闻宣传、新闻传播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基于此,我们一切新闻宣传、新闻传播活动都应以人为本,着眼于人,作用于人.而深入理解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人"的含义,是在新闻传播中践行以人为本根本要求的基础.从社会政治和新闻传播两个层面来看,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人"既是指"人民",又是指受者与传者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关键在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关键在人",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农民、为了农民的一切、为了一切农民的原则,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当前,"人"的素质现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启动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因其终结了传统的意识哲学而转变为实践哲学,形成了"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解决思维问题的新世界观.这种新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主张一种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以人的实践为原则解释世界的本质,以辩证的方法理解人类历史,又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追求来改变现存世界,其逻辑既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的理论宗旨.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韩庆祥 《河北学刊》2004,24(3):67-73
以人为本,是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回应中,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理解中,在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付出代价的反思中,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本",就是要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以人为本有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肯定.其次,就当前中国来讲,它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关注弱势群体;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是尊重人的合法权利,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断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最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起人(或人性化)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落实到执政党的活动中,主要就是"以民为本",但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就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能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一项重大政治原则,它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党领导一切,是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逻辑展开,是执政党在全面领导市场、政权和社会三个基本元素的过程中实现的.要真正做到党领导一切,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切实提升党的领导力.  相似文献   

6.
自从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以来,"以人为本"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学术界主要从"以人为本"提出的缘由、"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提出的现实意义以及"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当前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梳理,以进一步推动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杨瑞勇 《中州学刊》2005,1(3):170-172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事社会历史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实践性和能动性,充分肯定人创造历史的作用,并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指导.  相似文献   

8.
"经济性"原则代表着一种寻求简单真理的古老理想。翻开人类史,几乎在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这一原则的身影,尤其是近代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这一原则得到空前的高扬,甚至演变为统摄一切科学研究乃至日常生活的最高原则,一切都以追求最小、最简、最经济为理想。然而,物极必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此原则越来越显露出其自身的不完满性。在潜在的危机尚未完全爆发之际,对其进行质疑和反思,将有益于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与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在当代中国被再次提出来,有其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与理论针对性,其直接的原因是为了回击五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主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从"对话"、"问题"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是立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过程与"在场"状态.马克思主义中固化的实质是解决"民生问题",这一问题是我们检验一切马克思主义理论构造的最终原则与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旨归.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人"就是人民,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不仅要发挥所有人的积极性,还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杰出人物的作用."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的人民观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也是人道主义的一个形态,更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共同研究视阈和理论重叠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以人为本"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在刚刚结束的全运会上也业绩非凡,这充分显示了中国体育的实力。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体制实行的是精英体制、举国体制,尽管这给中国体育带来了很多荣誉,但这并不是建立在全民体育基础之上的,与欧美国家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别。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金牌的数量的确是荣誉的体现,但是竞技体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要向体育的本质回归,就是要真正向普通民众敞开大门,回归大众体育。中国体育正处在这样一个坎上:中国体育是否需要转型?如何实现转型?这样的转型与产业化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约请了几位专家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闻策划是实现新闻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 ,它对于新闻价值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从现实国内媒体的具体操作来看 ,部分媒体在策划操作中存在着一定的价值误区 ,因此 ,研究新闻策划的价值取向 ,对当今方兴未艾的新闻策划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视传媒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电视业进入了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时代,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地方传媒的城市电视台受到来自中央、省级卫视台以及网络、报纸等媒介的强大冲击。如何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寻找自己的目标受众市场,已成为城市电视台发展壮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规制经济学学科定位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立 《东岳论丛》2005,26(1):48-51
规制(Regulation)问题近些年在国内外都是热门话题。但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规制经济学(或管制经济学)在国内起步较晚。本文试图讨论一下规制经济学学科定位中的几个问题,如学科名称、代表著作、主要内容、相关学科等等。  相似文献   

15.
萨特批评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对理论的根据与界限进行前提性反思,因此陷入了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悖论”之中。他自己则通过将实存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可理解性基础。但是,他用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实存主义并没有摆脱意识哲学的窠臼,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承诺能否实现,尚是一个未许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建设法治国家任务的艰巨性、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多元性、中国司法和法学教育的现状、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当代中国法学本科教育不应、无力也无需以职业教育为内容,而应明确定位于通识教育。基于这一认识,文章就法学本科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深入研究政治社会化的价值取向的涵义、变化趋向及基本特征,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瑞业 《东岳论丛》2003,(3):110-113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深刻地影响了资本主义世界 :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兴奋剂 ;促进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成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全球化扩展的催化剂 ;引发了资本主义内部社会主义因素的孕育、积累 ,成为资本主义内部社会主义因素增长的发酵剂。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助产婆。  相似文献   

19.
破除"官本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清亮 《学术界》2005,21(2):96-106
"官本位"之形成、发展、特征;"官本位"、官文化、官场文化之界说,"官本位"是一种在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利己主义人生观支配下的价值取向,属于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官本位"对历史与现实之危害;"官本位"在当前的十种表现.  相似文献   

20.
高等院校党员先进性教育,要围绕“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二是高校的党政领导要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