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沿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轨迹,阐明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不同的表现.只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同时也证明,我们党在制定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时候,总是把人民群众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关于<水浒>中武松、石秀杀嫂所本<南史>潘妃事与元末潘元绍弟兄事二说,自有其联系和渊源,决不应是对抗之说,但小说之本事及溯源与历史考证自有区别.从小说讲,武松、石秀之"杀嫂"值得关注的是其性质和人物性格之表现,而文坛对<水浒>杀嫂故事的演绎亦正体现了思想的解放以及对人物性格表现的探索,显示出这类作品"世代累积"的创作轨迹.  相似文献   

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开辟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是党独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之始。总结井冈山革命时期党的领导力,从理论逻辑上看,表现为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信仰;从实践逻辑上看,表现为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从制度逻辑上看,表现为党立足革命实际的规制建构;从价值逻辑上看,表现为党对人民至上价值旨归的遵循。研究井冈山革命时期党的领导力的逻辑内涵,对从历史经验、现实发展和未来展望的融合中探寻党执政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提出了用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来代替法国大革命式暴力革命的想法,被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朗西埃称为"审美革命".在朗西埃看来,审美革命能更好地改造社会,以达到社会的平等.审美革命是一种超越了政治革命的人性的革命,是以"自由游戏"来消弭利益和权力的政治革命的革命.实质上,审美革命并不能完全代替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但是,在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完成以后,在人民掌握了政权以后,审美革命就可以大展宏图,改造人性,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人民的真正平等、民主、自由,继而建设人类的共产主义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5.
丁利荣 《人文杂志》2000,(1):98-103
本文认为中国的李贽与德国的尼采在同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方面具 有可比性.在艺术产生问题上,李贽认为艺术源于生命的匮乏与需求,是对生命的补偿,尼采则理解为艺术源于生命的丰盈与富足,是生命的给予;在艺术表现上,李贽重自然、自适,但因缺乏丰厚的生命意识而导致苍白的审美自由,尼采则重视生命之强力的艺术表现,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自由;在艺术对人生的功能问题上,两者也多有迥异.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拧巴"--后现代小说的必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晓勤 《江淮论坛》2005,(1):113-118
戴维·洛奇的小说艺术表现了西方后现代小说的必然模式.它与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坛的<爱你两周半>、<手机>异工同曲,又有着明显的文化相异.分析东西方后现代小说的异同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罗衍军 《兰州学刊》2007,23(12):154-157
黄世仲的《辨康有为政见书》是清末最全面系统批驳康有为保皇思想,宣扬民族民主革命的文章.它明言康有为不可信,光绪帝不可保;斥"满汉一体"之非,论"排满革命"之是;号召人民奋起革命.《辨康有为政见书》与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相比,二者各有优长之处.《辨康有为政见书》挑战专制君权,鼓吹反清革命,对启迪人民觉悟,推动革命运动向前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开创历史、奠定基业、开辟未来的100年.中国共产党100年历史的鲜明特征就是不断把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100年历史的庄严使命就是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实践历程中逐步创立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之制"擘画"中国之治","中国之治"彰显"中国之制"."中国之制"越加牢固,"中国之治"令世界惊叹."中国之制"具有组织优势、力量优势、政治优势与文化自信优势的四大优势,"中国之治"蕴含政党之治、人民之治、文明之治与世界之治的四重内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中国之治"引领和推动"全球之治".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在上海沦陷区文坛的异军突起被人们誉为"横空出世",这"横空出世"与好莱坞电影有密切关系.至1930年代,观看好莱坞电影已成为上海市民难以或缺的文化生活方式.张爱玲的出现及时填补了抗战爆发后好莱坞电影退出上海后市民文化的空白;抗战胜利后好莱坞电影的卷土重来也使张氏失却原有的辉煌.张氏的创作之所以能替代好莱坞电影缺席后的位置,是因为其文本与好莱坞电影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张氏创作不同于五四文学的现代性表现.  相似文献   

10.
在早期革命文学中同时并存“解放”叙事与“革命加恋爱”式的情爱叙事两种模式,前者淡化现代革命的“自由”理念而专注于“解放”诉求,以“阶级性”为核心并彰显阶级对立与斗争,最终走向革命暴力展示;后者则试图在革命话语与人性话语、革命冲动与情爱追求的冲突与互动中去表现人,从而在主题上更加具有歧义性与复调性.“左联”成立之后,一方面通过“大批判”的方式清除了早期革命文学中“革命加恋爱”的情爱叙事模式,另一方面在文学批评领域内通过对符合左翼文坛要求的作品加以及时肯定、赞赏的方式逐步将文学引导到既定的规定上来,“解放”叙事逐渐取代了原先的情爱叙事.  相似文献   

11.
朱洪 《学术界》2012,(2):208-214,289
桐城派鼻祖方苞的父亲方仲舒,字南董,号逸巢,与比自己小二十岁的曹寅是朋友。两人的交往史料(诗、赋、辞等),在曹寅《楝亭集》中有六七处,以前未引起学界的注意。本文根据方苞、方逸巢的有关文献,对该资料尝试作了笺释,内容涉及:方逸巢舅舅马秋竹作为曹家的私塾先生,与曹玺、曹寅父子的交往;方逸巢本人对曹寅的评价,以及曹寅对于其弟弟的关照;方逸巢手臂害疮、好酒的细节,及曹寅对方逸巢的关心;曹寅春送方逸巢两只酒杯,并写铭、辞相送的情景;生活困难的方逸巢送年货给曹寅,感谢其送酒杯,等等。两人有诗文为凭的交往史,跨度为十五年,是研究曹寅和方逸巢以及桐城派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2.
周边国家是中国重要的战略依托,中国一直秉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维护了周边地区的稳定,发展了周边国家间的互利合作关系,深化了地区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但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随着全球形势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的周边地区也在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演变。开展对周边国家的公共外交,有助于化解中国与周边国家民众间的敌对情绪,消除“中国威胁论”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互信。  相似文献   

13.
余海秋 《学术探索》2013,(6):101-105
近年来,泰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全面系统和深入地了解泰国促进文化发展的宗旨和原则,研究泰国文化发展战略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很有价值。本文对泰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泰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和分类、泰国文化产业政策和标志性重大文化项目进行了介绍,以加强对泰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进一步深化中泰友好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霞 《学术探索》2014,(5):122-126
美国作家E.B.怀特在小说《夏洛的网》中以生动幽默的笔触构筑了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在两者的双峰对峙中,怀特呈现了人类世界的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破坏以及自然世界的清新美好、动物的友爱互助,从而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爱、友谊等问题的思考,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夏洛的网》所呈现的幻想世界中,夏洛、坦普尔顿等动物有深刻的寓意,并形成对比映衬关系。  相似文献   

15.
《告语人民》一书,是晏阳初与赛珍珠个人友谊和文化共识的结晶。该书较为详尽地向全世界介绍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践,并体现了赛珍珠对平民教育重要性的理解和推崇。他们共同用双重视角观察中国,在人人平等的基本理念,天下一家的“无阶级”观和以“平民教育实现世界和平”三方面达成了共识与默契。两人的共识并非偶然,而是二者长期的民间生活经历、接受东西方文化的薰陶和植根于内心的平等观念等多种共同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词坛大家张伯驹与红学泰斗周汝昌因"红楼"而结缘,后续发展而为词学因缘,二人交游旁涉启功、夏承焘等人的轶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矿藏。缕述二人的交往史迹,于张,于周,于词史,于红学,都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Observed friendship choices are constrained by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us problematic indicators for underlying personal preferences.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on a study demonstrating the causal effects of preference in friendship choice based on an online field experiment. Specifically, we tested two important forces that govern friendship choices: preference for shared group identity (operationalized as the desire to befriend others sharing the same place-of-origin identity) and preference for high status (operationalized as the desire to befriend others from high-status institutions). Using an online field experiment in one of the largest social network service websites in China, we investigated the causal preference effects of these two forces free from structural constraints.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confirm the preference effects on friendship choice in both of the two dimensions we tested.  相似文献   

18.
浙派印学鼻祖丁敬,与浙派著名诗人厉鹗并称"丁、厉",且彼此旨趣相投、私交笃厚.二人中年时又缔结为儿女亲家,自此情谊更加非同一般.本文即从丁、厉二人的日常交游入手,以资料陈列、事迹考证等方法,对二人的交往作了较为客观的梳理和再现;同时也从文人交游这个角度对康乾时期的杭州文坛、浙派文化作了一定的考察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李美玲 《阴山学刊》2005,18(6):79-82
三娘子是明代蒙古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她为维护蒙汉和平友好关系四嫁顺义王,在平定土默特蒙古内乱,维护土默特蒙古内部的统一,发展土默特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作为民族友好关系的象征,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从群体间交往的视角出发,运用奥尔波特的“交往假说”来检验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朋友关系是否会影响前者的态度.基于对杭州城市居民的调查和实证分析,发现当前城市居民对于进城农民工的总体印象还是负面的,年长的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持更多的负面态度.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一般性的交往不能改变城市居民的态度,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奥尔波特的“交往假说”.仅仅有农民工朋友不影响城市居民的态度,但朋友关系与四类特征变量的交互关系在城市居民态度方面有差异,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和收入水平对朋友关系与对农民工态度之间的作用关系起着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