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孕育了今天的中国,而今天中国的国家建设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中华民族是在多民族的聚合与整合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有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界,在此前后,将中华民族汇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政治共同体呈现的形式不同.在 1911年之前,这个共同体是传统的中华帝国体系;而在1911年之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和帝国体系的瓦解,这个共同体就是逐渐确立和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与发展与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相伴相随.  相似文献   

2.
各民族保存下来的文化典籍和文献资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文古典文献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民族古籍文献不仅是认识和了解中国诸多宗教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文字依据,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字应用及思想开放与文化兼收并蓄的见证,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客观需要。把民族学校打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主要基地,要通过缜密规划,打牢基础,形成特色,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发挥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化与民族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条件。文化为民族发展指明方向 ,为民族复兴创造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创造新的中华文明 ,不仅要求发展经济 ,创造发达的物质文明 ,而且要求兴起文化建设高潮 ,创造发达的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5.
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先决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多民族关系的发展史中 ,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 ,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凝聚作用。而在这些丰富的中华文化中 ,大一统的思想、儒家文化、汉语汉俗和各民族科学、文学艺术的交汇 ,是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为灿烂多姿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当今现代化语境下,由于森林、土地等传统生存根基的缺失和生计方式的根本性转型,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普遍面临着断层和消失的危境.如何保护好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7.
王文彦 《民族论坛》2012,(12):11-13
中华文化是维系全体国人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巩固的不竭动力。大力进行文化建设,通过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对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优良的民族传统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使其成为推进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精神支柱与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9.
王万平 《民族学刊》2019,10(4):17-26, 102-105
南方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民族流动的通道,而且是一条文化交流的通道。作为许多古老民族生活和迁徙的通道,沿线不同民族在移动的过程中,文化交流交融不断深入和加强,形成了虽然各具特色但又多民族共享的节庆文化。本文主要介绍南方丝绸之路上民族的流动和文化的互动、交融的历史,以及由此所生成的文化共享,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提供一个典型案例,为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0.
廖杨 《青海民族研究》2005,16(1):109-112
本文认为,古代西北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原宗法文化的传播及其为西北古代少数民族认同和接受是个由近及远的渐进过程,宗法文化的同步起源及其形成发展的差异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保护及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旨在说明,包括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得以形成并且不断发展的载体.因此,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也是保护并弘扬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不同民族、不同形式的文化都要发展,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文学艺术,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何星亮 《民族研究》2023,(1):1-11+142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性表达。石榴籽交融一体的特性不仅象征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同时也象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把石榴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主要的文化象征之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利于向世界展现最大同心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马锡珍 《中国民族》2007,(10):32-33
回族舞蹈是伴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在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交流、渗透过程中新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宗教观念和民族生活的特定性,回族舞蹈无论是流散于民间的娱乐活动还是舞台表演的作品创作,都是在以表现民族精神气质、反映民族思想感情、展示民族生活风貌过程中形成自己艺术审美独特风范的“这一个”。回族舞蹈的发展也必将是在当代精神的发展创新中,不断完善着自己“这一个”的形式美创造。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长期以来在中华民族问题的研究上 ,有两个重点领域 ,即中华民族的多元本土起源问题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问题。起源问题的实质是“多元” ,凝聚力问题的实质是“一体”。多数研究者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两个问题的分别研究上 ,而很少能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本文以“多元”与“一体”的历史演进事实为线索 ,论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又用多元一体教育观形成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的形成。作者认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不仅是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也是各民族多元文化教育与国家一体教育显在与潜在发展相互交替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的世纪 ,民族教育的走向 ,世人瞩目。本文认为 ,发展民族教育 ,要宏扬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兼容互补、共生互助。为此 ,在民族教育的战略地位、内容、办学形式及投入等诸方面要体现统一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多元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西部多元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适应西部多元民族文化的特点,西部多元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要依赖于教育。处于教育与文化互动状态中的西部教育必须按照现代民族文化的生成条件和方式去配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设备,选择和运用适应民族文化传播的教育教学手段、方式、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法,从而根本上保证现代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邓新星 《民族学刊》2017,8(5):69-76, 120-1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事关民族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直面当下做好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形势与新特点,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并从民族工作的依据、基础、特征、道路、举措、重点、保障、关键和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拓展,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民族定义是中国民族理论中最广为人知又最富争议的定义,科学解读该定义对于准确运用该定义认识民族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斯大林民族定义在运用于汉民族形成问题上时引起的矛盾进行分析,指出造成该定义本身科学性和特定指向性矛盾的客观原因,提出民族形成的关键在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同时在梳理东西方民族不同发展轨迹的过程中,提出文化民族概念,分析政治民族形成,归纳出作为人们共同体的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信心":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实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信心"不仅仅是一个新闻词汇或政治口号,而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内涵上,"中国信心"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本质上,"中国信心"是成就感与使命感的高度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展示;在功能定位上,"中国信心"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的鲜明亮点,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