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潜在开发价值大,但社会资源相对较弱,使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文化产业战略选择上应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生态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等,着重抓好"三个结合",即把区域文化特色与引领时尚潮流相结合、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区域文化资源整合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对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及模式、形成诱因和形成机制的分析,可得出结论: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农业产业集群现象,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引导与支持,未能形成集群效应和竞争优势;自然禀赋优势、政府支持、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等是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和条件;区位要素、政府科研投入、外部性等是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半壁河山,其地域极其辽阔,包括6省1市4个自治区,拥有土地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陆地边境长达16000多公里,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其战略地位和国防地位十分重要。西部地区资源特别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铅、铝、锌、锰等大众矿产,铬、镍、钒、钛,钴、稀土等稀有战略性矿产,磷矿、钾盐、岩盐等化工非金属矿产和建材非金属矿产也很丰富、由于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西部地区经…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部土地广袤 ,资源丰富 ,如森林、石油、矿藏、药材、珍稀动物等 ,旅游资源中更有兵马俑、莫高窟等独一无二的世界级资源 ,但为什么在总体上迟迟未能有突破性的飞跃 ?在当今实施西部开发之前 ,这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说得概括一点 ,透彻一点 ,一个是资金问题 ,一个是人才问题。从全球和全国来看 ,资金并不缺 ,而人才固然要提高培养 ,但从一般意义上说 ,人才并非都应清一色的高科技专门人才。更何况 ,西部地区本来也不是完全没有人才 ,只是由于“孔雀东南飞”和“一江春水向东流” ,才导致了人才的匮乏。而这两点又可归结为一个问题 ,即…  相似文献   

5.
珠江流域四十五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士地,跨越云、贵、桂、粤四省(区)。由于它地处我国东南部,具有亚热带暖湿性气候,雨量充沛,积温高,有多种类型的气候和土壤。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生物繁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丰富,为发展农业和日用消费品工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个流域内的能源丰富,不仅有良好的水能资源,还有江南首屈一指的六盘水煤田。有色金属矿藏,如铝、锡、铜、锑、汞等以及非金属矿,如磷、重晶石等,都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6.
连山作为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本文在对连山县旅游业现状以及连山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对连山旅游形象、旅游口号,旅游总体规划布局和旅游线路设计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但资源破坏十分严重。为此分析了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着重从立法完善、执法完善、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等方面,提出解决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存在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西征,足迹踏遍宁夏山川大地。这一震撼世界的历史壮举,成为宁夏红色旅游资源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自然文化遗产、建筑文化遗产、各类红色文物遗存,包括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宁夏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广泛的时代意义。宁夏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应与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等有机衔接起来,与旅游文化融为一体,进行保护性开发。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黄山市沿革于古徽州、古新安。自秦初置黟、歙两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徽州卓然独特的自然、地理、历史的单元特征,这里孕育、造就了曾经称雄中国商界三百年的徽商,产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并且迄今保留着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素有“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文物之海”的美誉。  相似文献   

10.
铜仁市素有"黔东明珠"、"黔东门户"的美誉,自然、人文和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但是由于受到投资不足、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铜仁的旅游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铜仁市旅游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希望为铜仁市的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旧方志是我国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学价值,明代滁州方志就是其中的代表.但这些旧方志中旅游资源的价值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此,本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对明代滁州方志中的旅游资源进行了阐述,同时就如何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开发涉及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众多因素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就十分必要。 (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1.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农林牧资源,尤其草原畜牧业长期以来是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西部集中了我国巨大的天然牧场,草原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是我国最大的畜牧业基地和毛皮等畜产  相似文献   

13.
地方志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而详细地记录了各地方的山川形势,关隘、古迹、奇观、金石等自然和社会史料,是对一个行政地区的地理和历史的记载,其间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旅游地理和人文旅游地理资料,具有很高的旅游地理学价值.本文拟对我国古代方志的旅游地理学价值及其开发利用进行初步研究,以期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注意,使此资源得以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4.
孟迪云 《理论界》2007,(5):60-62
我国现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未能成为立法的主要方向、现行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等问题。应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立法,制定资源综合利用基本法及其配套法规,以利于该法律体系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抗战结束后的短短两年间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简称联总 )曾向我国提供 6 .4 7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帮助我国进行救济善后工作。这是我国历史上所获得的数额最大的一笔国际无偿援助。国民政府将这笔资源主要用于救济难民和恢复农业、交通及工矿业。由于时间过于仓促 ,加上内战的直接破坏 ,联总资源未能产生预期效果 ,因此 ,引起不少非议  相似文献   

16.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途径与办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资源也叫劳动资源或人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是劳动力人口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劳动力资源的数量,有绝对量和相对量两种指标。一国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是该国具有劳动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社区参与是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让当地居民有效参与到旅游规划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是民族地区展示文化特色旅游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自然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方面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提出能够使当地居民更好的进行社区参与、在当地大力发展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8.
广东是全国的经济大省,也是矿产资源的消耗大省,资源成为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瓶颈。但是,广东并不是资源贫乏的省份,矿产丰富,种类繁多,曾被誉为全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本文认为,一方面,我省经济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资源越来越紧缺;另一方面却由于人为因素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资源价值未能实现最大化。为此,建议省有关部门从资源战略高度出发,组建我省矿业集团,实现资源的持续有序开发和科学合理利用,充分整合我省矿产资源,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国力,使国家更快富裕强大起来,才能更快地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做到这一点,就时刻离不开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其他经济资源。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热资源、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等等,有12亿勤劳智慧的人民,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的自然物质基础。但是,我国自然资源有其特殊性,正确认识和采取措施合理利用我国的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至今还未能形成有效开发利用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稳定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机制。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冗余和转移的不稳定,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本文旨在针对这一严峻现实,着重剖析40年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教训,探索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条件下,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稳定转移机制,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现代化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