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纵观《醒世姆缘传》中专用量词的使用情况,《醒》书量词系统是历史积淀的产物;《醒》书量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醒》书量词的结构形式比较齐备。  相似文献   

2.
对《醒世姻缘传》黄肃秋校注本中的已释词语,参校其他文献加以探讨,考释词语三条:幞头、作兴、发脚。  相似文献   

3.
《醒世姻缘传》整部作品都采用果报故事的传统叙事模式,通过这样的表层叙事模式,传达出一个深层的伦理信条,即善恶必受报应。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认知水平下,对促进人们修善积德,平衡社会心理,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诸多学者对《醒世姻缘传》词语深入考释的基础上,择举十余条词语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5.
<醒世姻缘传>一书在因果报应的整体框架下,主要围绕"财"和"色"两条线索叙述故事,非常明了清晰.读者倘能参照本文阅读原著,必能渐入佳境,获得极大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6.
《醒世姻缘传》(以下简称《醒》)是一部全面、细致地反映明清时期山东方言特点的百回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它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语料,如:谐音材料;诗、词、曲、口语俗谣等韵语材料和以不同字形同时出现在《醒》书中的别字异文材料等。本文通过这些语音材料来探析《醒》所反映出来的声调现象。从《醒》的语料中归纳出来的调类现象,大体反映出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等特点,调值方面体现出阴平与上声、平声与去声相混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遴选《醒世姻缘传》中部分词语如"紧仔""为人""不当家"等,参照其他相关语料及现代方言材料进行深入的考释,就部分大型辞书及相关论著对这些词语的解释缺漏、失误等进行补充辨正,为《醒世姻缘传》词汇研究及辞书编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白话世情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巨著,其中的一些方言俗语较为难解,如对于扬子江心打立水,紧溜子里为着人和晏公老儿下西洋二则俗语就有多种解释。在征诸文献、广泛考证的基础上可以认为:前一俗语应是比喻处于危境而不自知、显摆逞能的意思;后一俗语中的晏公是明朝人对一晏姓人物神化后的称呼。  相似文献   

9.
《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个未解之谜。“丁耀亢说”是继“蒲松龄说”之后支持者较多、影响较大的一个结论。但不管是王素存早期“丁耀亢说”的提出 ,还是张清吉后来对此说的发展与充实 ,都明显地存在着证据不足、考证方法不科学的缺陷。而且 ,从《醒世姻缘传》成书时间判断 ,丁耀亢也没有足够的创作时间。综观丁耀亢人生历程及其文学创作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醒世姻缘传》实非丁耀亢所著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仅以书中出现的部分歇后语为例,在对其分类基础上进行简单诠释;以仅说出前段表面意思,隐去后段实际含义和前后两段同时出现为依据进行分类,同时第一部分又根据隐去的是词或句分为“词缩脚语”和“句缩脚语”。  相似文献   

11.
戚晓杰 《东方论坛》2008,(3):95-100
汉语句式结构框架在其产生之后并非静止不动,除其自身的丰富发展之外,它还向不同的语法结构层面渗透,汉语词、词组、句子在结构关系上所具有的一致性由此产生。明末清初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中的比拟句、“把”字句等就充分显示了汉语句式结构的这种中间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期以后,山东地区基层士人的生存方式因受到商品经济冲击、自身群体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发生显著改变。不同家庭出身、人生遭际、学养修为的基层士人应对生存的压力和考验做出了迥异的人生选择,从而使得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展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醒世姻缘传》是一部明清之际以山东地区为创作背景的长篇世情小说,小说中所勾画的大量基层士人的形象为深入了解当时山东地区基层士人的生存状态提供了较为生动、具体的文学史料。  相似文献   

13.
《醒世姻缘传》通过谐音、照应、拆字、用典、白描等方法给人物命名,利用人名寄托作者对这一人物的品格、职业和在故事中的功能的评价和暗示。这些人名具有强烈的诙谐感和反讽效果,体现了作者对世道人心的评价。通过谐音法还可推测作者“西周生”可能是“戏诌生”、“戏众生”或者“戏诸生”的谐音,而“环碧主人”可能是“幻笔主人”的谐音。  相似文献   

14.
与明代的经济发展、思想变革相同,"三言"二拍"的女性贞节观具有进步意义.在作品中,贞节已不是女性婚姻生活的最高准则.作品提倡贞节与情爱的统一,主张以追求幸福突破贞节的枷锁.对于贞节观念的受害者,作品既有同情也有赞颂,却缺少理性的批评和反思,贞节仍然作为一种女性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伦理原则被尊崇."三言"二拍"的贞节观念更大程度地停留在封建教化上,人道主义的、男女平等的现代观念还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婚姻法实现男女平等权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完善,其具体实现受到社会认同、风俗习惯、多年形成的文化传统的制约。解决法治信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经济建设与婚姻法的一致性问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还魂型爱情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历代还魂型爱情小说创作中的四种形态,并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之幸福观的角度加以阐发。  相似文献   

17.
清朝政府在调节新疆婚姻规范方面,虽然规定禁止汉、蒙、维等之间互相通婚,但却认可了“回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并赋予其法律效力。民国政府建立后,加快了对现代婚姻的立法,客观上促进了新疆婚俗的改良。集中体现在对婚龄的限制方面。清至民国,新疆婚姻立法的重大变迁,以及对“回疆”百姓婚姻的影响,客观上反应了时代的进步性与区域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道光以后"聊斋戏"一时大兴,这与其成功的改编方法密不可分。清代"聊斋戏"改编《聊斋志异》的主要方法有:杂糅多篇或借鉴"他山之石";强化戏剧冲突;增加底层生活气息;突出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对"聊斋戏"改编方法的论析不仅有利于探讨"聊斋戏"的艺术魅力,也能给当代戏曲改编短篇小说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汉代妇女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它们表现在:富女嫁贫男;大多数妇女比较尚贤,且坚持婚姻自主;面对不幸的婚姻,汉代妇女能选择改嫁或再嫁,继续积极地生活;对于比较清贫的婚姻生活,始终对爱情忠贞,与夫相随,同甘共苦。汉代妇女这种积极的婚姻态度源于汉代妇女的地位比较高,与后世相比,她们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满溢着讽刺意味的小说,作者对于世风日下的现实深怀不满,对于"前后世姻缘"中男女主人公为主的世人身上表现出的种种丑态进行了尖锐的讥讽。与之前的小说不同的是,这种讽刺已经成为了小说的叙事基调。因此,它是一部讽刺手法广泛存在的小说,是《儒林外史》之前非常重要的讽刺小说,应被列入中国讽刺小说之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