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道互补"既体现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现象,亦体现为一种生活实景.道为宇宙万有之本根、宇宙生命之原质,以及个体以道的践履为通达其生命价值之终极境域的观念,这些均为儒、道两家所共有.儒、道两家之相异的根本点,则在于儒家在将道确认为存在之本体的同时,又将它确认为道德的本体,故生命价值必借道德践履才能充分实现;而道家则将道还原为生命本身,故唯有向自然生命之本真状态的回归才可能是通达于道的真正途径.但亦正因此故,儒、道两家遂开辟出了既具有本质同一性而又具有实践差异性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世界与价值世界.  相似文献   

2.
儒道互补:义利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道家的义利观与儒家的义利论,在理论形态上是相反乃至截然对立的,但在精神实质上又是互补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儒道义利论的对立互补表现在功利与超功利、整体精神与个体精神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儒道互补格局的形成,既与人性结构模式中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矛盾统一密切相关,也有学说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性.通过制造关于圣人、经典和诗乐的神话,儒家在与君权建立神圣同盟时,早已使对语言文字、圣人经典的信仰敬畏变成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而百家之中,惟有道家通过彻底否定语言文字、圣人经典、君权政治等,对儒家的地位发起了挑战.儒家谋取和维护话语霸权,与道家消解和挑战其地位的努力相生相伴、相反相成,深刻影响了士人心性和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仲长统是东汉末年著名思想家,他才华横溢,满腹经论,明于知人,期望为东汉皇朝刷新政治,重整秩序,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后由尚书令荀或举荐为尚书郎,参与曹操军事活动.在荀或因反对曹操专权死于非命后,仲长统即转而发愤著述,留下一部<昌言>.他猛烈抨击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擅权造成的政治黑暗、社会腐败和百姓苦难,揭露豪人之家势力膨胀带来的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公.提出限田抑兼并、减刑救贫弱,慎选举正官风,重本抑末发展经济,以及加强武备,注重教化,移风易俗等主张,展示了儒家的传统理念.由于仕途受挫,他又深感"名不常存,人生易灭",希望"卜居清旷",远离尘嚣,在大自然中享受生之快乐.  相似文献   

5.
6.
“社会美”,是相对于“自然美”、“艺术美”提出的,它们同属于现实美,是社会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社会美”主要包括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美言懿行,即传统的美德,它与一个民族的民族传统、民族性格是密不可分的。用蔡仪先生的话讲:“善便是一种美,即社会美。”在近年来关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意识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具  相似文献   

7.
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差异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不同路向,并最终形成了儒道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奠定了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儒道互补在历史上经历了战国和宋明两次高潮,在宋明以后的儒释道三家并立互补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互补实居于更基础的地位。早期的儒道互补是真正的双向互补,后来由于儒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儒道互补事实上主要是以道补儒,具体的内容则有两端──补儒学之缺和补儒学之偏。儒道互补使中国的文化结构趋于自我完善,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趋于完整和艺术化,在心态上和行为上都具有良好的分寸感和平衡感。离开了儒道互补,就无从把握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特质。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随着历史的发展,四家的命运迥然相异,其中墨学沉寂,法家逐渐式微,儒家崛起并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位置,道家紧跟其后,与儒学相配合,一张一弛,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其中的原因只能结合四个学派的思维特质去分析才能得以明了。  相似文献   

9.
李泽厚提出"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主线"。他把从思想史发掘出的"儒道互补"也应用到美学领域中,引发了美学中的命题矛盾。李泽厚最终通过"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调和了矛盾,获得了"儒道互补"在美学上的确立。  相似文献   

10.
儒道理想人格的会通互补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理想人格 ,从社会群体出发 ,推崇人的道德属性和道德建设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是一种道德型的理想人格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理想人格 ,从生命个体出发 ,崇尚人的自然本性和个性自由 ,主张理想人格“道法自然”,不要有所作为 ,是一种自然型的理想人格。儒道两种理想人格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它们又存在着相通互补之处。  相似文献   

11.
儒家和道家在先秦号称“显学”。但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统治中国思想界达二千多年,但这期间儒家也面临着挑战,也需要吸收其他思想,其中对道家的吸收最为典型,使儒家和道家在政治旨趣和人生态度上,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2.
针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生态美学问题,使用以古照今、古为今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葛洪儒道互补生态美学和谐观的研究,发掘其生态美学思想对于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获得了对待当今生态问题的新认识:只有平等对待天、地、万物中的一切,把他们当作主体,共同发展,才是真正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研究证明,葛洪儒道互补生态美学和谐观理论在当今构建和谐的社会是可行的。葛洪的儒道互补生态美学和谐理论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都有着许多值得当代人认真学习和思考的地方,特别是对实现“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目标和倡导“和谐世界”的思维理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强调以礼制情,道家强调的则是以理化情。情/理的悖论必须通过一生修养过程才能获得某种动态的平衡性,这是中华人本主义价值多元的基础。强调关系人的是儒家的仁道,强调个体人的是道家的德道。儒家强调群体,道家强调个体。中国哲学强调人在对自我心性修养的工夫历练中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即成为什么;西方哲学则强调人作为"类"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的外在知识。后者是在理性框架内对人的认识性描述,前者则在儒家亲在/道家缘在的框架内对人的自我实现过程及方法的探究。从这一根本性差异出发,我们试图以中国一重化生活世界与西方一神教商业文明展开对话:(一)时间自然性与空间自然性的差异;(二)生活世界价值优先与形上存在知识至上的差异;(三)易学阴阳思想方法与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差异。新时期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支撑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易学主干儒道主体的文化传统秩序优先原则与自然性自由形成相对稳定的张力结构。立足于这一结构和当代实际的整体态势,人本主义在学理上表现为三种价值向度:(一)回归生活的基本价值(二)和谐润德的现实向度(三)确立信念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墨家的人生哲学丁原明人生哲学是每个时代的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就先秦哲学来说,诸子百家对人生问题的兴趣似乎更为浓重,无论儒、墨抑或道家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对儒、道两家的人生哲学皆有深究,而对墨家的人生哲学则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 ,儒家与道家的思想 ,以各自不同的方式 ,对文人品格、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等各个方面产生过既相互排斥 ,又相互补充的深远的影响。本文即拟从“儒道互补”入手 ,通过其对文人的心理结构及对文学观念的影响 ,探讨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研究庄子的学者大都重视庄子的人生哲学,有的认为在整个庄子的哲学体系中人生哲学的成分是较重的,有的甚至主张庄子的哲学体系就是人生哲学体系。对庄子人生哲学的性质,它的阶级属性,它对后世的影响,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我们的观点是:人生观是庄子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属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范畴,在阶级属性上属于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人生观,这种哲学曾经在历史上不知消磨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斗志,今天它对人们仍然起着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石岑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位哲学家.李石岑人生哲学以“生命”为本体,其最核心的内容是“表现生命”,包括“动”“变”“顿起顿灭”“扩大”以及“交遍”五条含义.表现生命的方法是“无为”,并进而提出一种生命艺术观.生命艺术观提升了人生哲学的境界,是世界未来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论尼采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尼采,尽管人们看法各异,褒贬不一,但他作为一个处在世纪转折点上的哲学家,始终影响着当代西方思想界。他一生所关心的既不是哲学概念的语义分析,也不是建构一套深思熟虑的哲学体系,而是通过对人的生命的深刻观照和体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人生哲学——这正是构成尼采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根本因由。本文就此谈谈他所刻画的人生画卷的观感。  相似文献   

19.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人生论的代表人物当推孔子和老子,孔子和老子从不同的人生立足点出发来探求人生,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其中孔子立足于社会,积极入世,追求君子型理想人格;而老子则立足于自然,注重个人本性的充分发展,表现出绝妙的人生智慧,追求大彻大悟的圣人人格。通过分析比较,汲取两位大家的人生精华,为现代人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