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外戚、宦官专权的时期,而东汉一代外戚、宦官作为两大政治集团不断地相互倾轧,杀戮,其斗争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为害之深则显得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在东汉外戚、宦官的斗争中,还有第三种力量——士大夫卷入了矛盾的旋涡。本文拟就士大夫在外戚、宦官斗争中所扮角色、最终归向等作一探讨,以期有助于弄清东汉政治史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9,(6):8-16
汉灵帝统治的末年是东汉王朝逐步走向灭亡的时刻,东汉的灭亡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黄巾起义之后四方兵乱大起,持续冲击着东汉王朝的统治,这是灵帝统治末年面临的外部困局。汉灵帝本人的昏庸及其一系列错误的政策严重削弱了皇帝的威信,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对汉灵帝皇权信仰的崩溃,这是灵帝统治末年面临的内部困局。原本因太子之争而产生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由于灵帝政治安排的失误,进一步激化为蹇硕与何进之间的矛盾,又因袁绍的极力怂恿,最终上升为宦官集团与外戚官僚集团之间的矛盾,并爆发了严重的宫变事件,使得东汉王朝上层统治秩序崩溃,最终导致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乱世局面出现。  相似文献   

3.
清议思潮出现在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廷大权,以太学生为主的后备官吏集团发起了针砭时政、抨击宦官专权和评议人物的政治活动。最终遭到当局以党锢的方式从肉体加以打击,从思想意识上加以禁止。但清议从未停止,一直持续到汉末。清议是东汉中后期自下而上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活动,它改变了世人的传统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加速了汉末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正> 东汉,是阶级、民族矛盾异常复杂尖锐的时期,也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空前激烈的时期。特别是进入中期以后,以外戚、宦官和官僚士大夫为鼎足的三大政治势力之间所展开的长期斗争,尤使统治阶级上层呈现出“朱紫共色,粉墨杂蹂”的复杂情形。而在这个错综纷纭的斗争过程中,在各种政治势力的夹缝中,帝之乳母,作为天职侍奉幼帝的家奴,也曾多次登上历史舞台,并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着左右政治和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作用,对东汉历史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把它搬到历史的手术台上进行剖析,是尚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7,(3):1-12
东汉桓灵时期外戚与宦官互相争斗,构成了独特的外戚与宦官政治。外戚梁冀专权弄私,杀戮李固、杜乔,颠覆了当时的社会价值,也充分展现了梁冀极权独裁者的暴虐性格。外戚窦武,请愿桓帝,声援并跻身于党人队伍,又因诛杀宦官未果,蒙受杀身之祸,彰显了周至汉代儒家所培育的士人与忠臣形象,其失败表明儒家治国理念已经不能指导当时社会历史所出现的新问题了。外戚何进的出身是卑微的,其与宦官的结怨,是汉灵帝故意制造的,也是历史趋势,但是他却依赖"包藏祸心,乘时构乱"的袁绍兄弟,不利用手中权力翦除宦官,却调集董卓等将领胁迫皇太后,导致兄妹意见分歧、政治的极端紊乱,王夫之言其"心胆失据",的确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也是反宦官斗争遭遇挫折最大的时代。与东汉相比,唐代的皇权、相权、官僚集团的凝聚力、外戚力量和学生力量都相对小了很多。唐代中后期严峻的政治形势使皇帝对宦官更加依赖。在宦官专权的形势下,官僚集团、外戚和士子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宦官也是依赖性大于反抗性。与东汉相比,唐代的宦官掌握政权和军权也更加制度化。这些都导致了唐代中后期反宦官斗争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7.
史学最普遍而有效的社会功能应是以史为鉴,东汉光武君臣就是比较成功的典型,为《后汉书》所称道。东汉较西汉统治稳定得快,兴盛要早,其因就是光武君臣能以史为鉴。首先,妥善处理功臣;其次,防范外戚;第三,限制诸王;第四,避免周边用兵。尤以妥善处理功臣最为突出,与西汉初杀戮功臣对比鲜明。这与光武君臣文化素质较高有关。然光武帝强化君权又为以后外戚、宦官专权埋下祸根;优待功臣又使豪族地主势力膨涨,激化了社会矛盾。东汉最终没有逃脱封建王朝必然崩溃的厄远。  相似文献   

8.
东汉中叶以来危机四伏,皇帝又“多不 永年”,形成了宦官与外戚轮流专权的局 面。到了桓帝时期,宦官擅权的情况更为严 重,代表地主阶级正统势力的李膺、陈蕃等 官僚,与以郭泰、贾彪为首的大学生和儒生 联合起来,共同抨击宦官的残暴统治。于 是,在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和建宁二 年(公元一六九年),宦官利用皇帝这个傀 儡,寻机向党人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残酷迫 害活动,史称“党锢之祸”。党人的“杀身以求仁”的悲剧,历来受到封建史学家的同情和赞叹。建国以后,不少学者把这次党争仅仅视为“内讧”或“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之争”。作为历史科学只停留在对历史现象简单的的描绘是不够的,应该认真地进行阶级分析,区别对待,对各种历史现象做出本质的分析。只有这样,历史才能真正起到借鉴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东汉末期为什么会出现大规模的党人斗争?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次斗争?本文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7,(5):5-11
东汉中后期宦官干政的现象愈演愈烈,至灵帝在位时期,宦官的权势达到顶峰。灵帝时期的宦官集团在与朝臣的斗争中兴起,亦在与朝臣的斗争中覆亡。灵帝在位初期,宦官与灵帝之间有着权力转移的过程。宦官集团在灵帝的支持下全面干政。在灵帝的有意扶持下,形成皇帝、宦官与朝臣间的特殊三角关系。灵帝时期的宦官集团对东汉后期政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汉时期的灾异与朝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汉是个灾异多发时期,处理、议论灾异便成为东汉朝政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处理灾异方面,东汉朝廷采取两种类型的措施,即赈灾、减免赋税等务实性措施和举贤良、理冤减刑等务虚性措施。在议论灾异方面,人们多依据天人感应说和阴阳五行说议论灾异成因及其与朝政得失的关系。到了东汉后期,议论灾异变成了朝臣与外戚、宦官作斗争的一个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1.
东汉士人阶层的群体意识是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条件下所产生的,具体表现为士人的政治理想与政治行为。东汉士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经世热情使得东汉政权可以在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中继续存在。士人群体意识所表现出的强大力量使得士人能够制衡皇权,但也最终令二者分道扬镳,党锢之祸是二者决裂的标志。在党锢之祸中,士人受到打击,宦官进一步掌握大权,并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  相似文献   

12.
一从西汉后期开始,在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出现了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的豪强大地主阶层。东汉以来,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继续发展,使以外戚、官僚、宦官为主要成分的豪强地主集团恶性膨胀,成为当时社会上最反动、最腐朽的反动势力。所以,东汉将近二百年的统治,只有光武、明帝、章帝三朝维持过一段稳定的局面。在这以后,社会经济常处在动荡不安之中。由于对羌族连年用兵,赋税不断增加。由于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土地兼并日益剧烈。由于外戚宦官两大集团的争权夺利,政局日趋腐败。加上连年灾荒,大量的农民破产逃亡。到了桓帝、灵帝时候,流民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凶年继之以灾荒,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全国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郡国遭受蝗灾,河水泛滥,  相似文献   

13.
在阶级社会里,各种哲学思潮无不与一定阶级的政治斗争相联系,魏晋玄学也不例外。那些豪族玄学家们手挥麈帚,清谈玄理,好象仪态闲雅,心游物外,骨子里则是虑缠机务,片刻没有抛开政治。 玄学是曹魏、西晋时代适应门阀世族夺取和稳固政权以及维护身分等级制的需要而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东汉末期,外戚、宦官握权,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斗争,日趋尖锐。  相似文献   

14.
范晔《后汉书》是我国古代一部史学名著.历代推崇此书者甚多,但各自角度不同.本文拟就此书的进步思想倾向略加论述.一、尽情揭露和严肃批判社会恶势力的罪行,大义凛然外戚与宦官是东汉社会中两大恶势力.自汉和帝以后,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掌朝政,横行暴虐,为人民所痛恨.东汉时期出现一  相似文献   

15.
东汉中后期产生的改良思潮及改良活动是当时严酷的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物,汇集了不同阶级、阶层的力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改良内容涉及到选举、吏政、安民、抚戎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活动始终围绕着抵制和打击外戚、宦官专权这一主线展开。东汉末年“党人”的抗争是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性质上属改良救亡活动。尽管这场改良活动以悲剧结局落下帷幕,但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从东汉士人的遗令和敕子书入手对东汉士风进行了一个角度的分析和透视。东汉士人在遗令和敕子书中大都以明哲保身的生存原则告诫后人,这里面有社会现实的原因,更多的则是体现了东汉士人与皇权的疏离,以及开始对家族利益的关注,这是士族在东汉形成的一个基础和表现。另外他们也不是一味消极,对薄葬的身体力行,体现出士人对扰乱朝纲的外戚和宦官的隐性批判和不予合作,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东汉士人儒家风范的一面。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一隐一显构成了东汉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东汉前期的皇权与外戚秦学颀皇权与外戚的关系是东汉政治史研究中的课题,它对于深入研究东汉王朝集权政治的内涵、演变及其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因篇幅所限,本文主要讨论光武、明帝时期皇权与外戚的相互关系。从总体上看,东汉前期的外戚都出自土族,东汉王室从士族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官吏是国家代表,执行统治阶级的意志。官吏的选用制度,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受特定的政治环境,文化传统的影响,受到统治阶级内部各种利益冲突的作用。封建官吏来自宗室、外戚、宦官、豪强、中小地主等统治阶级中的不同集团,他们的利益取向并不完全一致,相互之间充满  相似文献   

19.
才性问题作为汉末探寻理想人物素质标准的公众话题,历史渊源久远。它在汉武帝时期因董仲舒人性论对政治人物的设想而深化,并因汉末士大夫、太学生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社会冲突体现了传统才性观的危机而诱生对传统才性观与现实矛盾的理论思考,使政治问题上升为思想界中的哲学问题。才性问题在作为政治问题的表象背后,蕴含了思想文化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外戚幕府文学的兴盛以外戚的强盛为依托,以文士与外戚的和洽为基础。功勋大,受亲宠,文化素养高,这是东汉外戚发达之本,也是文士认同外戚的关键。光武帝和汉明帝抑制外戚,章帝尊宠外戚,文士和外戚的关系经历了从疏离到亲附的转变。东汉章、和之世,尚文之风遍及朝野,掌权外戚礼遇文士,文士纷纷入幕,外戚幕府由此成为文士胜场。在幕主马防、窦宪器重之下,文士的建功热情和创作活力全面激活,一大批反映兵武征旅、颂扬大汉威德的作品应时而生,以其昂扬自信的时代精神和豪迈俊朗的风格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