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的学前教育正处在变革完善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可以学习美国学前教育的经验,充分吸收其长处,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实现学前教育事业大跨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年代,文学理论在中国学界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知识生产形式。学科建设意识得到加强,文学概念、范畴不断积累并在高等教育建制中生产、传播,媒体作为文学知识流通和集结的中转站,在文学知识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由于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只能选择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但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反思中出现了严重失误,这些反思失误对后来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有三种阐释模式:一是直接运用理论对文本进行解释;一是运用某种理论分析具体文本,同时阐述所运用理论的精神和实质;一是在进行文本批评时,根据自己的体验,阐述自己对文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此类批评实践指导和规范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实践,其自身也成为具有再生能力的活的文学知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高利贷异常活跃,呈现出与以前不同的一些特点:各种形式的高利贷互相转化情形严重;高利贷剥削具有层次性、间接性和隐蔽性;高利贷债主队伍发生变化,殖民地性加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告诉我们,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保持完全的独立性,始终致力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坚持改革,力行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之路;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类学界的中国西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开放以来,美国人类学的中国研究出现了以华北、东南汉区社会为研究主题和以西南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二种倾向,中国西南族群文化的探索也开始在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中崭露头角。本文简要回顾了80年代以来美国人类学者们在中国西南所从事的研究,并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概念之争、书写政治与文化展示研究。本文概述了各类型的基本特点,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人类学在中国西南研究的进程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8.
由上海工商界倡导的规模宏大的禁彩运动,其必然性、正义性、积极性及其所取得的成绩和产生的影响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而彩票是屡禁不止的,运动之后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审视禁彩运动的发生、结果、局限和不足,反思博彩将何去何从。历史证明增强政府的规范和监控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基础的加强,逐步完善行业的发展,正确引导和提高人们的博彩意识,以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博彩真正地谋福利于民众,才是社会发展之道。这些经验和教训对当今现实社会都是极具借鉴和启示意义的。同时,工商界力量的充分发挥与展现,更能真切地让我们体会到近代社会之变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处在冷战形势下的中澳两国根据各自的利益和意识形态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最终从对抗走向和平共处。并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本文主要分析这一时期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转向的背景、过程、时代特点、思想渊源及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中国广播剧理论研究经过短暂的沉寂后,到1944年又得到恢复,在1946至1948年形成了第二次理论高潮,对广播剧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论探索.对于广播剧艺术本体的认识,比之以前,更深刻,触及到了广播剧的艺术本质;对于广播剧创作规律有了独到的把握,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既全面又深入,既富于理论色彩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广播剧演播理论的探索,改变了以往只有广播剧本体论、广播剧创作论的状况,使中国现代广播剧理论体系更加完备;对广播剧的缺陷与不足展开批评,丰富和促进了四十年代的广播剧理论.中国广播剧理论的基本框架体系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素来有重视学前教育的传统。近年来,俄罗斯以教育立法形式保障学前教育发展,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支 持,宏观上关注教育公平,提高学前儿童入园率,关注弱势群体发展;微观上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幼儿个性化学习,培 养幼儿爱国主义精神等。对我国而言,应积极汲取俄罗斯学前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进程,增加对学前教育 的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关注幼儿核心素养培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推进小班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关注学前阶段的特殊教育。在 坚持幼儿园普惠性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学前教育公平,满足人民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儿童心理理论强调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的体验,重视儿童和周围人的交往经验,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促进其心理理论的发展。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环境及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以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背景学说、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说、内化说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基点,可以得到对学前教育的有益启示,即,唤醒幼儿内心世界,创建良好的话语环境,创设混龄游戏机会,创设和谐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早期我国以“立人”为核心的美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早期我国以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为代表的以“立人”为核心的美育思想,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倡导个性的发展。他们抓住美育情感教育的本质,培养人们崇高的情感;以美育的超功利性和普遍性特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趣味,其最终目标是塑造人们高尚完美的人格,实现审美化人生。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年,清政府一改以往立场,为振兴海外华人教育采取了种种有力举措,促进了海外华人教育与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体现了清政府吸引、争取海外华人支持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我国在世纪之交对外向型跨世纪人才进行早期双语教育巳极为迫切,能否为语言发展关键期内的儿童提供双语或多语的自然习得环境,培养和发展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使之成为高素质的21世纪人才变得至关重要,它是关系到将来中国国内各行业的关键技术和高层位置是由中国人还是由外国人来掌握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我国颁布了很多学前教育政策,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和Nvivo11软件,重点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科学规划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学前教育政策文本和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发现七十年来的政策体现了由师法苏联转向建设中国特色学前教育跨越、由关注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转向均衡式演进、由倡导园所“量”的建设转向“质”的提升、由重视幼儿的身体转向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趋势。七十年来的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启示我们要提高学前教育政策的法律位阶、协调学前教育发展的内外部运行机制以及加强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  相似文献   

17.
学前教育体制机制研究是近年来一个热点、难点论域。运用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结合内容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回视了我国学前教育体制机制研究的实然面貌。并据此省思未来研究应多边集聚研究力量,促进学术共同体开放与融合;多元突破研究范式,促进理实之间对话与共生;多维聚焦研究主题,促进本土情境中问题剖析与解决。  相似文献   

18.
2 0世纪的 2 0年代至 40年代 ,长篇武侠小说兴盛一时 ,形成了我国 2 0世纪武侠小说的第一次浪潮。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有的以史实为基础 ,揉进野史轶闻再经艺术加工 ;有的书中人物纯属虚构 ,但历史背景还是较为真实的 ;有的写法荒诞 ,但想象极为丰富。 2 0世纪的 5 0年代至 70年代 ,长篇武侠小说在港台海外掀起了第二次浪潮。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一是继承发展了章回体的某些优点 ,借鉴了欧美文笔 ;二是小说中的人物都追求一种独立的人格 ;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学世界中有了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也引发了文化形态和语言生活的巨变。粤语词语及其所反映的新型岭南文化能够深刻影响汉语和汉文化 ,显示汉语“一向化”趋势已发生变化 ,也折射出中国文化转型和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20.
“实用”观念中的20世纪中国语言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是在实用观念的影响下充分发展起来的学科。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语言学学科理论的建设、“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确立、方言与民语的调查等多方面的应用性成果为社会提供了服务。“实用”观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是现代中国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但中国语言学对“实用”性的偏重,使它在实践中产生某些疏漏,对语言本质及理性抽象研究也存在某种淡漠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