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雪瑞 《南都学坛》2007,27(2):123-124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保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给老龄产业特别是老龄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目前对老龄服务业的社会支持与保护力度还非常不够,需要建立健全发展老龄服务业的政策与规制,加强老龄行业的组织建设、优化宏观环境,加快对老龄服务业的资金投入,政府、公众和老龄群体自身共同努力。促进和保护老龄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是相关规制、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同时也要在全社会形成“积极老龄化”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龄人口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仅仅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更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情有独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追随者。在组织开展老年群体业余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弘扬中国民族音乐,可行、可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似文献   

3.
苏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老龄产业的发展情况却和经济发展状态不协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在认识上尚未形成对老龄产业的市场性研究,在实践中也没有形成成熟的老龄产品、老龄服务、老龄产品生产等的老龄产业。为此,需要树立社会重视老龄产业的观念,也需要企业人认同老龄产业的发展重要性,还需要政府给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老龄问题 ,是我们在跨入 2 1世纪之际正在面对和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解决好老龄问题 ,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稳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解决好老龄问题 ,必须建立完善的老年工作体系 ;建立老年经济保障体系 ;建立老年健康保障服务网络 ;继续提倡家庭对老年生活的照顾 ;大力开展社区老年服务项目 ;帮助老年人实现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过程中,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失衡必然进一步凸显,从现状上看,普遍表现为失落与孤独、怀旧与恋旧、逃避与惰性心理等多方面。在优化人口心理素质的反贫困视角下,针对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扶贫"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在不断完善并切实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施的同时,加强政策扶贫、社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信息宣传指导,改善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认知模式,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心理上的成就动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农村人际交往,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健康正态的社会心理。这对于我国避免人口老龄化社会危机,打赢农村"扶贫攻坚战",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过程中,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失衡必然进一步凸显,从现状上看,普遍表现为失落与孤独、怀旧与恋旧、逃避与惰性心理等多方面。在优化人口心理素质的反贫困视角下,针对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心理扶贫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在不断完善并切实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实施的同时,加强政策扶贫、社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信息宣传指导,改善农村老龄贫困群体的社会认知模式,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心理上的成就动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农村人际交往,培育农村老龄贫困群体健康正态的社会心理。这对于我国避免人口老龄化社会危机,打赢农村扶贫攻坚战,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口老龄化形势下发展中国老龄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老龄产业目前存在着的老龄消费需求不足,老龄产业政策和组织管理的不规范、不健全,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能适应新时期老龄人口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并就发展我国老龄产业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庞大的老年群体在医疗、养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老年教育对老龄化战略的实施起着推动作用。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和学习的主要阵地,以着独特的优势,成为老年教育的沃土。本文对老龄社会下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社区如何开展老年教育服务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国老龄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其在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对老年设施、商品和服务方面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而且我国老龄产业起步较晚,因此,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仍存在发展不平衡、投资不足、发展水平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挑战,在对老龄产业发展历程、老龄产业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新三孩人口生育政策背景下老龄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老龄产业表现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各细分行业同步发展的特点; 新一代老年群体在资金储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善,带动了对休闲娱乐、医疗保健和养老护理等方面的有效市场需求,需要进一步支持社会资本发展普惠养老; 智能化、舒适化和便捷化的适老化产品改善了老龄产品的市场活力,需要对老龄产品的生产经营厂商引导形成稳定的社会资本投入规模,增加老龄产品多样性; 养老服务高技能人才专业素养的提升推动了老龄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培育养老专业人才,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水平; 此外,在运用多种方式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商业化经营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规范老龄产业市场秩序,确保老年群体合法享有各项消费权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数字信息技术革命高歌猛进,随之而来的数字鸿沟、数字排斥及数字贫困使得老龄群体的社会生存举步维艰,加之“数字弱势性”不会随科技更新与代际更迭自行消失,反而会随数字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数字资源的分布更加不均衡,对于老龄群体会造成更加普遍的歧视。为推进老龄友好型数字包容社会建设,以伦理现实二维框架为分析视角,着重探讨数字鸿沟存在与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演进机制,探讨老年友好型数字包容社会的建构方略,得出基于强化数字权能、细化社会支持、优化公共服务3个维度从根本上改善老龄群体数字弱势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由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种经济形态并存,经济水平的不平衡,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导致人口老龄化的非均衡现象。计划老龄是从非均衡的老龄化现象中派生而来的一种老龄观念和对策,其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在人口老龄化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生存环境、社会功能、意识形态等方面,寻找一种相对稳定的均衡,创造一个可以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老龄生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相关理论对老龄服务业的概念和范围给予界定,利用社会统计和老年消费调查的相关数据,详细描述了天津老龄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分析归纳了老年人对老龄服务业的需求和意见并对未来老龄服务业的发展做展望,找出当前老龄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从1999年底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本文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入手,论证了发展老龄教育是解决目前日趋严重的老龄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进而分析我国目前老龄教育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老龄教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老龄人口更易遭遇贫困的风险,面向老龄人口开展反贫困管理是各国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世界老龄人口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六大差异特征:区域性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家庭结构差异、种族差异及城乡差异。基于对世界老龄人口贫困特征的分析,老龄人口反贫困的公共政策选择主要包括:通过公共养老金计划向老龄人口提供“社会安全网”;延迟退休年龄;基于性别公平视角优化养老金制度设计;实现全面健康服务的可得性;提升就业质量,降低非正规就业;宏观经济增长战略转向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到了社会管理问题,其中包括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所以城镇老年休闲群体的社会管理问题就属于壮大老龄服务事业的范围,本文拟在论述当今城镇老年休闲群体产生的背景、现实状况以及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强调关注老年休闲群体的发展和加强对其进行社会管理。这是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老龄健康是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也是经济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老龄健康是影响总体人力资源质量、经济社会负担以及资源配置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重要经济因素;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资源配置与健康及医疗投入等经济性因素对老龄健康也有直接的影响。文章分析了老龄健康因素对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意义,深入阐述了老龄健康因素与相关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指出老龄健康是当前经济学发展中亟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龄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日益严重。要切实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首先,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老龄观,构筑符合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其次,采取措施建立小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第三,重视老年学的教育和研究,使老龄社会健康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有不同于其他国家老龄社会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应在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老龄人力资源是宝贵资源,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开发适合老龄人力资源从事的产业和职业;开发服务老年人的产业。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研究老龄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有着现实意义。文章最后讨论了如何开发老龄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