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苏青小说《结婚十年》以平实之笔,描摹百姓生活。作者从女性视角,运用女性话语,通过平凡而琐碎的家庭生活再现了女性对自身价值的寻求和失落,展现了婚姻生活的真实和矛盾。  相似文献   

2.
苏青的文学创作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发展历程中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她以女性的视角和真实深切的生命体验再现了女性自身价值的失落与寻求,对女性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反思。文章以苏青的代表作《结婚十年》为例,对其"女子写作"的写作方式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苏青是具有女人生命情感的作家.她从一位女性的视角出发,以平实自然的话语叙述都市女性的人生际遇,真实地传达出女性的生存体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她的代表作〈结婚十年〉正是这一风格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乡土人伦叙写是苏青乡土叙事的重要组成.苏青以女性言说者的身份,直面中国传统家庭的人际往来和女性人生,真切地呈现了背负传统人伦道德重压的现代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存悲剧,显示了苏青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场和女性自我完善的主体自觉.面对现代社会女性依然孤独的人生境遇,苏青文字对传统人伦规约又给予一定的宽容和认同,折射出传统乡土伦理之于作家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熟悉旧式家庭在现代都市的衰朽,尤其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处境。在《倾城之恋》中,她悲凉 地揭示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她们遭受的精神创伤,同时也指出,女性只有争取经济的独立和自主,才能摆脱这种困 境。  相似文献   

6.
苏青小说《结婚十年》以平实之笔描摹寻常生活,在世俗化的情调中体现一种达观的机智和对人生的和解态度,讲述庸常生活的对人类的磨损伤害的同时体现出人类滋生的生活智慧,这种写作路向使苏青创作取得了某种近似先驱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邝丽莎的代表作品《上海女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亲姐妹珍珠和梅从上海移民到美国华人街的传奇经历。做为华人女性,她们面临着西方霸权和传统父权的双重压迫,她们处于整个社会边缘的边缘,承受着比华人男性更大的压力和困境。她们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产生了身份的焦虑与迷失,并在建构女性主体身份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寻。本文结合后殖民与女性主义理论,从身份建构角度论述两姐妹的身份问题,探讨她们如何从姐妹亲情和故国回望中汲取力量反抗双重压迫,逐步从边缘向中心靠拢,在经济、家庭、文化三个方面建构女性主体身份。在全球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邝丽莎通过两姐妹身份的探求,不仅强调了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必要性,而且表达了一种中西文化相互包容、和谐共荣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8.
耶利内克的《死亡与少女》是一部关于女性思想和生存状况的戏剧集。作者将童话中虚构的女性和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女性复活,让她们在文本里以独白或对白的方式,深入剖析女性潜意识的思想状况,探讨一系列有关爱情、真理、永恒、死亡等哲理问题,展现了现代女性目前所处的矛盾和尴尬地位。  相似文献   

9.
传统女性常常被描述为仰人衣食者,官修史志的记载则显示她们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均有积极参与和明显贡献,部分女性不仅自食其力甚至成为家庭中的经济支柱。流行于民间的弹词文本内容、女弹词和弹词女作家的生计营求更是生动展示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定位及广大社会中下层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谋生经营对清代传统女性个人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它使女性能够自食其力,应对家庭变故;立足于家庭,生存于社会;为女性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在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中。上海不仅作为整个故事发生的大背景,还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参与到了他们夫妇的故事中。正是上海的现代化进程将他们强行拉入到了其秩序的构建,而徐崇贤和苏怀青也在充满不安感的世俗生存境遇中参与了现代化上海的城市建构,城与人完成了一系列的互塑。  相似文献   

11.
<到处都是寂寞的心>是裘山山的新作,秉承其一贯风格,表现现代女性在现实中的处境.她们为了真爱的追求,却感受到现代社会对她们的异化;尤其感受到现代性时间所造成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以及对女性主体的分裂,从而透视出现代社会是如何把女性改造回家庭和传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穿透力.  相似文献   

12.
女作家铁凝发表于20世纪末的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具有浓厚的思想底蕴和认识价值。它通过三个平凡女性的成长历程和她们的生存状态,刻画出历史转型与时代变化中,当代都市女性的思想意识与生活状态。这三位女性虽然有不同的性格和命运,但都经受了家庭与事业、生存与斗争、爱情与婚姻等多重考验。她们与传统封建思想、伦理道德范畴之间,既进行着不懈地抗争,又存在着无奈的妥协。分析这三位女性的故事,意在展示女性生存的真实境况,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艰难历程。小说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女性意识,也寄予了真切的人性关怀。一方面,受传统伦理道德的制约,女性难以获得真正独立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女性自身对男性长期依附的心理,有效地配合了外界环境对她们的压抑和剥夺,从而酿成了女性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13.
《裸婚时代》是一部反映80后婚恋的电视连续剧。自江苏卫视首映以来,观众热评如潮。但透过这部电视剧,仍能看到新结婚时代的女性悲歌。剧中的女性没能走出男权的阴影,她们作为被动的"第二性",被局限在男权社会设定的空间里。该剧的男权主义书写模式设定了男才女貌的婚恋组合模式,并隐性地流露出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在当今社会文明背景下,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大众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在香港文学史上,刘以鬯以其不断追求探索和突破创新的精神,凸现了他的另类本色。其实验小说注重反映物化现实对人性的扭曲,展示香港社会里人的真实生存状态,特别是激烈的生存竞争、物欲横流的病态社会中香港人的生存焦虑以及病态人格。长篇小说《酒徒》的现代性体现了刘以鬯实验小说不断追求锐意创新的特点,他实质上是试图寻找一个能更真实地反映人的内在真实的现代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5.
相亲,是现代都市大龄女性要面临的共同问题。李天田的"非虚构"小说《相亲记》,以轻松、幽默的独特笔触来透视当代女性最为关注的沉重话题,深入剖析当代女性的婚姻价值观以及这些女性面临的伦理尴尬和生存焦虑,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占有》是一部新维多利亚小说,A.S.拜厄特在小说中创造性地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知识女性的真实生活,还原了被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扭曲的女性形象。通过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书信、日记和诗歌的解读,拜厄特在小说中展示了被男权社会边缘化的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和心理空间,解构和颠覆了传统叙事中的男性中心地位,提出了女性最终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婚礼的成员》分别从家庭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人空间三个维度,展现了主人公弗兰淇在成长过程中受阻的因素,揭示了南方女性在闭塞环境中的生存困境。作者麦卡勒斯在创作过程中把环境、人物、思想和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挖掘家庭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人空间的文化属性,表达了对青少年成才的期待和忧思。  相似文献   

18.
《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生动地刻画了现代职业女性的心理状态以及她们面临的生存困境。本文尝试从身份认同的困境及本体性安全感缺失两个层面来挖掘该故事主人公焦虑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五四"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女性情怀表现了启蒙时期女性走出父权阴影、追求自由恋爱的自觉意识,并将它提升到实现人的价值的高度.她们写出了走出父亲家门的女性面对异性时的恐慌和焦虑,以及走进丈夫家门后对家庭的失望.这些作家揭开传统婚姻、家庭的面纱,重新审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探索女性走出生存困境的道路.不过,她们在两性关系的思考中多流于简单化和幼稚化.  相似文献   

20.
对旧中国女性生存状态的描写是邝丽莎小说中展现中国题材的独特视角。邝丽莎笔下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承受着身体和思想的双重压迫。她们既是无奈的受害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她们又演化成男性的帮凶,无意识地沦为了施害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