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与同本是古代两个意思大致相近的哲学概念,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史伯与晏婴作了二者相反的理论阐述.孔子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新命题,这一主张不仅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而且上升到人生哲理的理论高度,显示出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推动21世纪世界人类的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和”之源与“和同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和”文化最初源于人们对于“声音之和”、“饮食之和”、“嘉禾之和”等日常经验事物的感知,然后通过在历史实践中创造性地构建礼义之和而进入“和”的本质视域,最后在“和同之辨”中获得对“和”的本体升华和人本把握。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从源头上探寻“和”的产生以及“和同之辨”的源流,并对其进行现代的阐释,乃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民族关系处于一个互动和变化的过程中,它不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新的变化,而且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地理分布、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形式和特点。本文通过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这一高原过渡地带民族关系若干变量的考察研究,提供了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的地方性个案,展示了历史和现实中影响民族关系的多种可能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缅甸与我国边境傣族地区的居民在历史及现实中有过长期杂居或跨境而居的情况.其中缅甸的掸族与傣族皆属同族.本文在对缅甸民间故事与我国傣族民间故事的分析中,发现两地民间故事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文学母题,尤以智慧母题、傻儿母题、善良母题、狡诈母题为代表.两地民间故事文学母题的相似性,不仅说明缅甸与我国傣族文化传统价值的共通性,而且表明缅甸民间故事与我国傣族民间故事审美倾向的一致性.这就是辩证美、幻想美、循环往复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异性交往与性别角色认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异性交往对于大学生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感建立,健全人格的完善具有特殊的推动作用,而当今大学生在异性交往中存在一些困扰问题。本文结合干预团体实务,从性别角色认知的角度解析大学生异性交往所产生的困惑,认为性别角色认知对大学生异性交往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言语交际中的说话者和听话者是一种话语角色,特定的说话者和听话者除了承担"话语角色"外,他在社会中的其他角色身份也会在言语交际中显现出来,形成交际角色。网络言语交际是一种特殊的交际现象,本文讨论了在网络言语交际中交际角色的选择性特征、交际角色的作用以及交际角色的转换。透过网络言语交际的角色以及角色转换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日常的言语交际中的交际角色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学交往的合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理性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具体表现为一种主体间性 ,一种交往理性。合理化的教学交往必须促进双向理解 ,重建生活世界 ,展开平等对话 ,让师生体验到“交往的美”。  相似文献   

8.
对西南交通大学师生交流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师生交流状况总体良好,师生关系较为和谐,但存在交流“淡漠化”倾向和课堂主渠道交流效能低下、课后交流时间和机会太少、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交流和深度交流等问题。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的发展导致传统师生关系发生变化,教学模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生师比失衡与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量加重,有关教师考评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对此,应构建新型的交互型师生关系,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和提供条件保障,加强制度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增进师生有效交流。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德性知识的建构,二是德性知识的传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其目的是建构一种价值,并通过传播为社会所共享,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实现文化的重建与社会的整合。《论语》文本蕴含了四种传播模式:价值传播的“内化”模式(以仁释礼,情在理中)、道德传播的“情感”模式(众星共辰,风行草偃)、人际传播的“外推”模式(忠恕为仁,推己及人)、知识传播的“情境”模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深层结构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传播思维,包括传受兼顾的主体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情理交融的实用理性。《论语》和儒家传播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区分信息传递与价值传递的不同模式和思维,为传播的“社会遗产传衍”功能的实现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移动通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北京邮电大学移动通信北京市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提出了建设移动通信精品课程的要素,分析了目前教学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在对比国内外专业课教学的不同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并进行了翔实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