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尔试图通过对道德思考的层次性,尤其是涉及实质性道德问题的直觉层次和反思层次的阐释,来论证他的功利主义理论,并将直觉主义道德原则的来源归结为功利主义的道德思考。在此过程中,他希望能够融合行为功利主义与准则功利主义,甚至功利主义与康德主义的分歧。无论论证成功与否,黑尔的理论打开了从元伦理学到规范伦理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直觉主义者摩尔以"开放性问题"的论证来反对自然主义用自然性质给"善"下定义,主张"善"只能靠直觉去把握.但因为"直觉"难以言明,所以不能彻底驳倒自然主义.其后的非认知主义者黑尔通过揭示道德语言的用法,强调评价功能是道德语言的特殊性,为"开放性问题"的论证提供新辩护.作为应对,自然主义者既通过"性质综合同一性定义"的理论继续反驳该论证,又揭示了非道德语词也可能具有的评价功能,回应了非认知主义的批评,以新自然主义的方式再度复兴.在关于"开放性问题"论证的长期争论过程中,西方元伦理学的各流派此起彼伏,纷至沓来,形成了西方元伦理学百家争鸣的局面.全面把握上述论争和走向,对于国内元伦理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德动机问题是当代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所要澄清的是欲望和理由究竟哪一个在行动者的行动激发中发挥着更基础和更根本的作用。动机休谟主义理论主张道德动机来自被恰当定义的欲望,动机康德主义理论认为行动的动机来自不依赖欲望的理由。这一问题对伦理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最终的论断是欲望占据基础地位,那么这在规范伦理学层面将得出情感主义的结论,在元伦理学层面将得出非认知主义和非实在主义的结论;反之,如果最终的论断是不依赖欲望的理由占据基础地位,在规范伦理学层面将导向理性主义,在元伦理学层面将导向认知主义和实在主义。  相似文献   

4.
黑尔是新语言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对伦理学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 :他在进行元伦理学研究的同时 ,力图促使元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回归 ,从而建立起新的规范伦理学。他的这种做法所带来的积极效果是 ,它纠正了元伦理学脱离现实的错误 ,使伦理学的理论研究与伦理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而建立或试图建立起伦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威廉.K.弗兰克纳(W. K. Frankena)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二十世纪初,西方伦理学研究以元伦理学为主,其对象只限对道德语言做逻辑的或语义学的分析,以确定其用法.由于元伦理学严重脱离现实的道德生活,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道德冲突及为人们行动提供指导,因而加剧了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伦理学自身的危机.人们要求重建道德,返回规范伦理学.于是到六十年代,曾被长期冷落的规范伦理学再次返回伦理学的殿堂.弗兰克纳的代表作<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便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写成的.书中用大量篇幅探讨了规范伦理学的问题,并在综合以往规范伦理学各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混合义务论".  相似文献   

6.
黑尔通过对道德判断的逻辑属性的分析,企图推导出具有规范性的伦理原则,借此解决实际道德冲突。他的路径是通过道德判断的"可普遍化性"推出功利主义的原则,并认为他的功利主义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所有的道德冲突。然而,这种功利主义进路却无法解决对少数人之"权利"保障的问题,亦并非是人类对"平等相待"最期待的一种解释。所以,黑尔的学说在规范伦理学层面上的突破,最终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G.E.摩尔作为现代西方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的开创者,其伦理思想具有两重性。在其理论体系中,既有成为主体和核心的分析伦理学,又有丰富的规范伦理学内容;而且还具有目的与手段的两重性。摩尔思想的这些方面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元伦理学是与传统规范伦理学相对而言的一种伦理学理论,它在西方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目前仍然在积聚进一步发展的力量。元伦理学并不试图发现或提出任何道德原则,它仅仅用概念分析、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的方法对规范伦理学已经提出的伦理概念、伦理判断进行判断和分析。元伦理学在现代西方伦理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忽略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伦理学领域,德性伦理学至今已成为与规则伦理学的两大主要类型(结果主义和义务论)鼎足而立的思想主流之一。德性伦理学在当代复兴的核心问题是基于规则的伦理学与基于德性的伦理学的地位的争论,其实质就是关于规则与德性之关系的争论。德性伦理与规则伦理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和协作的。若非要强行用其中某一概念来解释整个道德生活,那么这种解释必将是对道德生活的人为歪曲。德性伦理学与结果主义、义务论三足并举才是规范伦理学的正确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实践基础上的“道德”,是伦理学的中心范畴,而对“道德”的研究则构成了全部伦理学内容。纵观西方伦理学发展史,因道德研究旨趣不同,出现了感性主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目的论等伦理学发展流派。透过不同的伦理学流派可以看出,道德研究客观上呈现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元伦理主义、后现代主义三个研究维度。  相似文献   

11.
海马 《金陵瞭望》2006,(16):16-17
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面临现实和理论上的“双重困境”:一是遭遇“道德无序”或“道德缺位”的实利主义时代;二是在道德准则上呈现超高标准化的“圣贤道德”的特征,一下子难以进入实践层面。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相似文献   

12.
分析马克思主义运用分析哲学和元伦理学方法解读马克思文本,围绕马克思理论体系是否存在道德因素或马克思是否是非道德主义者展开激烈争论,并试图构建一种“合理的”道德理论。它的解读因严格“二分法”和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局限而陷入一个似是而非的马克思“道德悖论”问题之中。穿越马克思文本,以及超越西方道德形而上学传统和现代分析哲学、元伦理学方法这两种抽象,可以有力辨析它的方法、观点和论据,消解马克思“道德悖论”问题,从而呈现真实的马克思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13.
伦理学的独特价值由伦理学所肩负的使命和具有的意义体现.伦理学的基本使命在于认知各种道德问题,最终使命则是通过认知各种道德问题而改善人类社会的道德生活.如果说伦理学的使命关乎伦理学“要为什么而做”的问题,那伦理学的意义则关乎“伦理学有什么用途”的问题.意义总是相对一定主体而言的,因而伦理学的意义可以从社会和个人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的对话伦理学,既源自语言哲学,又超出语言哲学.之所以要超出语言哲学,乃是因为以摩尔为代表的伦理直觉主义、以史蒂文森为代表的情感主义和以黑尔为代表的规定主义都基于各自的前提走向了道德怀疑主义,或者说,都对道德规范的普遍有效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哈贝马斯要从理论上论证或者捍卫道德规范的普遍有效性,就势必要对伦理直觉主义、情感主义与规定主义各自的主张作出检视与批判.其对话伦理学也正是通过一改语言哲学把实践性道德问题排除在真理问题范围之外的做法,从而得以突破语言哲学所囿于的经验主义怀疑论框架.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伦理学说由“性善论”、“义利观”、“五伦说”、“修养论”所构成。其特点是以人为中心解答道德的根源、价值、规范、修养等问题,从而实现人与道德的统一,即道德的人化和人的道德化。这对当代社会转型期的道德重建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德判断与伦理学的情感主义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判断的非认知化是20世纪伦理学非形而上学化的体现传统认知主义道德判断以自然主义即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划分特征,现代非认知主义道德判断则以直觉主义对自然主义的否定,以及情感主义对直觉主义的改进为标志从价值的方面而不是从事实的方面来看待道德判断的性质,是现代伦理学区别于传统伦理学的主要特点一传统自然主义由于摩尔直觉主义的批判而走向衰落,情感主义借助哲学中语占学的转向实现了伦理学由传统向观代的转型。但另一方面,伦理判断是否一定表现为情感判断,由此而引起的分歧,又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出情感价值主义判断取向的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17.
“弗雷格-吉奇难题”是当代元伦理学非认知主义理论面临的难题,它表明非认知主义不是行之有效的道德语义学理论。非认知主义者试图通过修补其语义学理论来解决这一难题,一些同情非认知主义的哲学家也希望通过“紧缩论”等办法来帮助解决问题,但研究表明这些方案均不成功。  相似文献   

18.
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主张把伦理学视域扩展至大自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思潮之一。以生态学与生态链相互联系为学科背景与论证依据,以实现整体主义生态价值观为主要诉求是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特质;在其规约与统摄下,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拓宽道德关怀视域,即伦理关照从传统人与人之间扩至整个生态系统。大地伦理学、自然价值论、盖娅假说、深生态学分别从不同视角与层面阐述与揭示了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特质与道德旨趣。  相似文献   

19.
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元伦理学的发展日益式微,已成强弩之末;规范伦理学冲破坚冰,复兴之势不可阻挡。在规范伦理学的欣欣向荣之中,因应人类社会现实需要的生态(环境)伦理学,其形成和发展别树一帜,尤为昌盛。它不仅在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中举足轻重,而且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短短十数年便发展成为一门“显学”。近读刘湘溶教授的新著《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深为作者的深厚学养和理论智慧所激动。此书不仅是作者对自己20年浸淫于生态伦理学的回顾与总结,而且是对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伦理学界存在的“伦理规范法规化”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首先,对伦理规范法规化观点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次从道德的本质和道德作用于社会的方式的特点说明了伦理规范之所以不能法规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