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月派”的小说创作需要进行整体性的把握与认识。“七月派”的小说创作继承了现实主义的美学传统 ,但又有新的拓展。这集中表现在其小说对文学真实性全新的理解与把握 ,在具体的作品中 ,这种真实性体现为再现之真与表现之真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
“诗性”小说创作已成为现当代很多作家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在此背景下,很多研究者从各方面对小说的“诗性”特征展开研究与论述,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研究者们更多的是从小说所具有的“诗”的某种形式特征这一文本感性层面入手,即在文体层面对这种“诗性”小说进行论述,而忽视了对文学“主体性”精神的探究,即在文学本体论层面来理解和论述.为此,从文体学层面和文学本体论两个层面,运用一种整合性的理论思路来理解张承志小说中的“诗性”特征将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者广泛关注并争论不休的“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论断,是《中国小说史略》汉唐部分的总命题,承载着鲁迅以“演进”为核心的古代小说发展观和他在汉唐小说文体、内容、艺术等方面的“选择”与“定性”原则。“论断”强调的不是唐人才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小说,而是唐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写人”的、重视艺术和审美的文学性小说,进而揭示唐人小说在古代小说史中的重要位置和意义。研究者在理解和讨论这一“论断”时,应当注意其时代学术研究的局限,也应予以学术史层面的“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4.
本文力求把老舍的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打通”了来研究,找出老舍戏剧与其小说在现实主义、幽默、京味、史诗性等美学层面上的联系和沟通,从跨文体创作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和理解老舍戏剧的风格特点,同时也利于全面地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流变。  相似文献   

5.
“新批评”理论已被国内学界标签化、简单化了。一般认为,由于割断了文本与社会、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读者的联系,它已堕入纯粹的形式主义泥淖。本文认为,对“新批评”的认识,除了概论式的宏观研究以外,还要对其众多的经典文本作深入细致的微观分析。通过系统考察布鲁克斯、沃伦的《理解小说》,我们发现:作为“新批评”的经典文本,《理解小说》并未“堕入纯粹的形式主义泥淖”,在强调文学内部因素的同时,它还特别注重小说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对作家个人经验和创作意图的考察,注重小说与读者关系的研究。《理解小说》是一种从形式到内容的批评,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6.
米兰·昆德拉小说创作的处女作《玩笑》不仅是一部“政治小说”与“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哲学小说”.对于小说中蕴含着的哲学思想,国内外学界主要从存在主义的视角进行了分析.然而细读文本,我们可以管窥到许多新的哲学理念,主要包括感伤主义哲学﹑矛盾哲学以及精神生态哲学.全面解读这些新的哲学思想,将为我们深入地理解昆德拉的小说创作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能加深我们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以一种积极超然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小说文本的“自在”性分析,借以“陌生化”的审美效应,将小说创作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感知”把握出小说创作的“异化”与“间离”的自然“张力效应”。使人与自然、人与作品在现实世界中达到统一,由此找到了小说创作在审美取向中的生命韵味。作为小说创作的载体,本文更多地通过现代文学创作动态休验的“直觉思维”,把“理性感知”的形象在特定的语言(母语)环境(生活)中,揭示、敞开出小说创作的魅力之源。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等的“小说界革命”引发社会对群治的普遍关注;时代的变革,科考废止和新学制的设立,促使晚清小说的创作和阅读队伍发生新变。小说杂志的勃兴,为晚清小说的群体关怀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条件,以群治为指归的报刊舆论圈和白话文运动,使晚清小说呈现出群体关怀的趋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新潮小说”的创作思想、创作特征与话语本质进行考察,对以往的“新潮小说”研究中存在的疆域界定含混问题,重新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得出的结论是文化寻根、先锋小说、女性写作、新写实小说以及晚生代作家的创作是构成“新潮小说”的五大板块。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虚实高度融合的写作方式,对历史题材的创作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在紧承其后的一批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作为向这种方式的努力靠拢,《隋唐志传》在内容安排和写作观念上,显示出了历史类小说创作走向分化的开始。其主观上已经开始的对虚实关系的探索和客观上材料拼凑的失败,即文中循环组合《三国演义》情节和《资治通鉴》内容的手法,已经孕含了对“正史”与“戏说”的人为割裂,并影响到稍后的书商小说对“通俗演义”的理解,以及由此开始的历史演义体裁创作在重“史”与重“趣”两方面的逐渐分化。由此。在小说史上,《隋唐志传》有着不容忽视的分界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温奉桥  李萌羽 《东方论坛》2006,(3):31-36,52
诗情小说构成了王蒙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诗化小说的当代发展和衍化形态。王蒙诗情小说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审美品格上,它们是“梦”与“诗”的产物,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在艺术形式上,则呈现出“心灵故事”和“复调”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小说与读者的期待视野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它们之间有融合有分裂,期待视野的分合与沈从文的整个创作命运紧密相连。沈从文以小说闻名于世,拥有众多读者和广泛影响,然而他常感到无人能够理解的孤独。他理想中和现实中的读者都渐渐从“多数”变为“少数”,这是一个相互疏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1“新时期”小说的结束和“后新时期”小说的开始的标志之一是王朔的小说潮。八十年代后期的小说创作,渐渐失去了“新时期”初期的那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汹涌势头,一些旧的形象、旧的激情,渐渐被多元格局下的新的形象、新的情调所替代。进入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被认为是在看取世相上,少了“新时期”的那种浪漫主义的遗风,而转成既直面现象,又认同现实,把“理解”生活放在第一位,置身于有局限、有缺憾的生活之中反映生活,更具清醒而严谨的现实主义神韵。在文体意向上,“新时期”小说高度重视主体的凸现和高扬,而“后新时期”小说…  相似文献   

14.
有“香港文坛教父”之称的作家刘以鬯毕生致力于“求新求异”,其“实验小说”创作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充满了探索性和先锋性。笔者结合他的一系列“反小说”创作,分析了刘以鬯对法国“新小说派”的新锐创作观及主要创新技巧如“客体写作”、“跳跃”、“环合”、“复现”和“开放性创作”等手法的吸收与借鉴,并指出其“求新求异”的叙事背后立足香港本土,着力表现香港社会现实以及小人物命运的深刻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5.
《平山冷燕》是明末清初言情小说中的代表作,但评点本较少,“天花藏主人批评本”具有较高的评点理论价值。该本以“枝叶之法”对小说的叙事结构进行了立体式解构,以“水穷云起”揭示了小说叙事时空的动态变化,又以“闲笔”解析了小说的叙事语境。因天花藏主人既是小说的作者,又是评点者,身份重叠形成了对自身叙事技巧的重新确认与再次解说。这种“双重解说”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认知作者的“立言”、创作意图与文本未尽之意,也由此衍生出了更贴近文本的理论价值与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16.
菲茨杰拉德荒诞艺术初探邹颖萍,何群立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中外评论界均不称其为荒诞派作家,其小说中的荒诞手法似乎不如美国“黑色幽默”作品那么显著,但如果我们综观其小说艺术,或者研究其小说创作发展过程,就会发现荒诞手法在其艺术成就中的价值,也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接榫──池莉创作解析江波池莉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崭露文坛后.即与方方、刘震云、刘恒等作家一起被列入新写实主义流派.人们称其小说创作是“新现实主义”,“零度创作”.称她的小说是“生态小说”.肯定池莉创作与传统现买王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同...  相似文献   

18.
“三史”需作为互文本体系来读,他们具有现实主义基础与现代主义技法的融合,并引发对“神奇的现实”命题的重新审视。“三史”的根基首先是现实主义的,“神奇”既是“现实”的一部分,从创作设计来说更是对“现实”本质特征的点睛之笔。罗伟章的“神奇现实”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路径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理解不同,具有拉美作家“神奇现实”本意的回归,也是“神奇现实”在新世纪中国小说创作中的再出发。  相似文献   

19.
为让小说文本的内涵增值,作家们创造了“留白”、“续写”、“改写”、“第二人称叙述”、“结局的开放性”、“整体象征和隐喻法”、“无装订和可链接”和“接龙与互文创作”等多种让读者参与小说创作的表现形式。让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努力折射出作者与读者关系日趋平等,也体现出作家“从人出发并回归到人”的创作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小说主题的释读,是文学释读的核心。对《狂人日记》文学主题的文化语境释读,不仅可揭示小说创作的深层历史文化情境,而且可以深入理解“救救孩子”乃鲁迅作为启蒙者生命意志的全部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