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分布在湘黔桂鄂交界地带的侗族村寨火灾频发,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破坏了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新生态人类学将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纳入整体分析框架,分析灾难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以压力-释放模型(PAR-model)分析则会发现,侗寨长期置身于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国家的整体脉络中,全球化、商业化乃至国家化的不断渗入侗寨,而侗寨社区内传统资源缺失严重,导致整合能力断裂,脆弱性增加,外部压力无法消化导致灾难性释放。在灾后重建阶段,一方面探索在地方性知识基础上,把建筑物重建与当地人的生态认知修复结合;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新型生态社区,祛除灾难隐患。  相似文献   

2.
生态人类学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在20世纪末转向对人造环境的文化表演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经济、政治和现代性的反思视角切入,从跨文化互动的角度展示了不同文化、族群是如何理解、改造环境,建构民俗文化村的,又是如何诠释当下的生计活动的.文化表演的研究对于反思环境决定论具有建设性,但应注意"西方本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过程生态人类学是20世纪60-80年代生态人类学主流的研究范式,连接新功能主义与政治生态学,但长期不为国内学界所熟知.该范式以行动者视角与决策模式为基础,对人群与所处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人群对环境风险的回应进行研究,为从社会文化结构、人的行为与决策、社会情境的角度探讨生态环境之变迁提供了可能.文章系统介绍了过程生态人类学范式,以马林人战争的典范研究呈现范式的魅力与不足,并揭示该研究范式对国内生态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尽管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现实中却很难真正彻底地推行.究其深层原因,即在于缺乏生态经济运行的文化模式.在侗族地区,千百年来的经济活动之所以没有对自然造成破坏,与自然保持良好的共存和谐关系,是与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密不可分的.侗族地区良好的生态文化的实践,给人类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启示:只要人类不以物质利益最大化作为社会终极目标的文化模式,依靠自身文化的调适,完全可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了我国各个领域热议的话题之一.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地区文化生态重建之间的关系与意义,却很少有人了解.因此,本文从本地区的生态文化现状入手,对民族地区文化生态遭到破坏的原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民族地区文化生态重建中的意义与作用展开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彭秀坤 《民族学刊》2022,13(9):137-143, 167
阿来的《蘑菇圈》以轻灵和凝重两种笔调书写自然生态变化,深入思考民族文化发展问题。小说借助传统和现实自然生态景观的对照书写,讴歌民族传统自然生态中人与自然平等共存关系的美好,借助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相互关联的诗化叙述,礼赞民族传统社会生态中人性温暖的可贵,形象地揭示了搞好自然生态建设的根本是做好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发展。《蘑菇圈》的民族生态文化叙事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生态及其关系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对民族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期待。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州侗族地区独特的环境与侗族民众生态伦理观相伴而生、相伴而存,在这种合力下产生出侗族地区丰富的生态法文化,内容丰富,实体结合程序,可操作性强,有力地维护了侗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反思侗族生态法文化中存在不足,对其加以修正、调适,与国家环保法形成一个有着必然逻辑关联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有利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生态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人类学是人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本文就生态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含义,以及它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理论,即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文化生态学、文化唯物论、生态系统论以及民族生态学,作简要论述,并阐述了生态人类学的新近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类学的生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人类社会基础性要素的经济 ,实质上是已被制度化了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它的中心问题在于 ,每种生产方式都是和自然的一种交换。这样 ,一系列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种类和自然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 ,由此形成经济人类学生态模式的分析。本文以生产物质基础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社会关联、生态系统的动态关联三个方面的分析 ,表明生物物理条件中的有限性、熵和复杂生态系统的相互依赖性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 ,制约着经济增长的可能性。指出生态分析最基本的内容和本质精神所蕴涵的一个更为深远的重要贡献在于 :既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体生存中不可扬弃的一个基本因素 ,那么 ,生态的多样性及其本质联系 ,也就使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多线性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得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被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之中。对民族地区而言,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浩大工程,是一项关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国务院通过的《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是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促进高原社会、文化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宏观性的战略规划.高原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如何有机的结合起来,是落实《规划》、全面建设青藏高原藏区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针对长期以来传统工业化的弊端和目前人们对新型工业化的种种认识误区,本文以地处珠江源头、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云南省工业基础较好的曲靖市为例,明确提出要从生态视角和民族文化视角来审视传统工业化。认为推进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首先要树立新型工业化的生态环境观和民族文化观,遵循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化、经济增长来保持和重建生态系统,并改变传统工业化导致的二元经济结构和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以通过工业化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3.
玉树灾后重建在区域稳定、文化发展、生态保护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玉树灾后文化建设中呈现出宗教形式的多样性、文化变迁的堕距性、文化资源的竞争性、区域利益的博弈性,在客观上形成了国家与乡土社会、文化传承与文化再造、文化重构与发展转型等多重社会矛盾,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关注玉树灾后重建中的文化建设,是构建玉树灾后文化关系和谐有序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民族地区社会重建中国家利益、区域利益、民生利益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基础,是推动玉树灾后民族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生态人类学致力于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人类的生存一直同邻近的土地、气候、植物以及动物种群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并对其产生影响,环境因素亦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生态人类学试图探讨人类群体如何适应,塑造其生存环境并伴随此过程形成相应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生态人类学希望对人类社会文化作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简要地探讨了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虽然它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的环境决定论 ,但是作为一门学科 ,其产生和发展则与美国文化人类学息息相关。生态人类学从环境决定论到侧重文化的民族生态学的转变 ,实质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国人类学史  相似文献   

16.
保护文化生态,留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要点,更是旅游场域下文化传承发展的迫切要求。文章以广西程阳八寨传统体育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明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类型与存量;从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物质层剖析其文化生态结构及变迁表征;综合各学科理论知识,认为文化生态的变迁机理可归结为社会交换与功利博弈过程中的文化主体与开展目的变化、舞台呈现与主客互动过程中的文化形态与开展环境变迁、绩效评价与反馈控制过程中的文化影响与调节机制失衡三个方面;可通过文化基因库建设、文化生态修复、文化生态补偿、文化生态重构四种模式促使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在“四维张力”和“四维压力”的综合作用下保持稳定,实现文化生态与旅游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人类社会基础性要素的经济,实质上是已被制度化了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它的中心问题在于每种生产方式都是和自然的一种交换.本文以生产物质基础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社会关联、生态系统的动态关联3个方面的分析.表明生物物理条件中的有限性、复杂生态系统的相互依赖性之间相互关联的因素,制约着经济增长的可能性.指出生态分析最基本的内容和本质精神所蕴涵的一个更为深远的重要贡献在于:既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体生存中不可扬弃的一个基本因素,那么,生态的多样性及其本质联系,也就使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多线性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8.
范雨涛 《民族学刊》2018,9(2):52-58, 114-116
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席卷下,尤其是“5?12”地震后羌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得羌族传统文化生态遭受极大的冲击,面临着文化空间退化、特色文化资源流失及利用不足、传统村寨凋敝、包括羌语、羌族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趋势加速以及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亟待恢复和重建等问题。基于文化的多元共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狭义传承和广义传承以及格兰特濒危音乐评估框架等理论视角,在分析羌族传统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维护羌族传统村寨的传统文化生态;恢复和重建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构建和完善羌区城乡特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恢复和拓展羌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借助新媒体运用创新性思维和手段保护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建立羌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及其与社区的互惠和回馈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环境和生态安全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建设绿色的生态文化是保护环境和生态安全的社会基础。在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大众传媒应是生力军和旗手。而在湘鄂渝黔边区,由于种种原因,媒介生态存在着失衡现象。因此,必须优化媒介生态,才能保证传媒在构建生态文化中高扬绿色文明的大旗,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为保护边区的环境和生态安全、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宁夏南部山区生态重建报告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生态重建的现实背景 ,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近二十年来及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重建的政策支持、实际效果和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整的问题 ,介绍了近二十年来科研单位、政府机构在生态重建与反贫困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