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董祖立道根源(支排记)>是我们新近在民间发现的第一部集中讲述清代天地门教组织源流的经卷.该部经卷不仅介绍了天地门教董家林总坛的世袭传承,而且讲述了天地门教"林传八支"、"九股"和"山传三支"的具体情况,对于进一步搞清天地门教的组织源流,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天地门教钩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宗教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的关注。但中外学者在论述清代民间宗教时,很少提到天地门教,间或有人谈及,也往往语焉不详,这主要是有关天地门教的文字资料不多所致。80年代末,我采用社会学的实地调查方法,深入到至今仍有天地门教活动的某些乡村,对该教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考察。通过两年多的挖掘与整理,终于掌握了一批鲜为人知的  相似文献   

3.
《杓峪问答》探析——清代天地门教经卷的又一重要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杓峪问答>是近期发现的清代天地门教的又一部重要经卷.该部经卷通过对话--抱真子与董杓峪(董计升)--方式,阐述了天地门教修炼内丹方术的理论与方法.该部经卷的发现,既为在学术上证明天地门教曾借用道教内丹修炼方术作为信徒的一种重要修持,找到了可靠的文本依据;又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天地门教自清初问世以来,为什么一直在民间盛传不衰提供了心理上与生理上的动因.  相似文献   

4.
至今仍活跃在河北、天津、山东等地某些乡村社会的天地门教,是一块典型的清代民间宗教的活化石。发掘、辨识这块民间宗教的活化石,无论是对清代民间宗教研究,还是对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间宗教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笔者便以人类学、社会  相似文献   

5.
清代民间秘密宗教组织体系初探濮文起清代民间秘密宗教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或者说基本的组织体系?其内部结构如何?这是深入研究清代民间秘密宗教及其历史作用的重要课题之一。据清代档案与现存民间宗教宝卷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内安九宫,外立八卦”是清代民间秘密宗教普遍...  相似文献   

6.
宝卷是民间"念卷"或"宣卷"民间信仰活动中一种集信仰、教化和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讲唱文艺的说唱底本。西北宝卷念卷是全国除江苏靖江地区外仅存的宝卷活态念卷。以西北三地宝卷调查为基础,本文认为西北宝卷念卷是一种与信仰有关的民俗宗教活动,宝卷文本和宝卷抄卷、保存、流通被民众视为一种神圣的行为,宝卷抄卷对宝卷念卷这一宗教民俗活动的传承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众喜论     
陈众喜是清道光年间民间宗教世界中的著名宗教家.本文从陈众喜所信长生教、他的传道生涯以及所著<众喜粗言宝卷>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位由富家子弟而成为民间宗教领袖的传奇一生,以及对后世下层民众信仰世界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清"宝卷流民间宗教"的兴起与传播,汲取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西王母形象与信仰,创造了作为至上神的西王母和影响更大的无生老母。与以往神话、仙化、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西王母不同的是,民间教派宝卷与信仰中的西王母神格和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西王母的这种新的形象与信仰也随着民间宗教及其信仰载体宝卷的流传,扩布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9.
宝卷学发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宝卷是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的专用经典,是从事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研究必不可少的基本资料;宝卷又是流传在中国下层社会的一种通俗文学,亦是从事中国民间俗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中外学者都对宝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搜集到著录,从整理到研究...  相似文献   

10.
河湟宝卷流传于甘青两省河湟流域多民族地区,是内地宝卷西传入青后,与当地多民族文化相融合并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一种民间信仰形式。由散韵结合到有韵无散,由民间宗教发展为融合藏传佛教元素的民间信仰,河湟宝卷与青海河湟地区的民间信仰"嘛呢经"之间体现出相互密切的关系,具有浓厚的汉藏双重信仰文化特征,二者之间是一种流变和衍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元代的宝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豫 《殷都学刊》2002,(4):60-65
本文就元代宝卷与唐宋俗讲、变文及明清宝卷的关系 ,从讲唱形式、语言文字句式方面进行了探讨 ,旨在阐明元代宝卷在整个宝卷文学发展史上所处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晚清秘密教门大多数是从青莲教和八卦教派生出来的,基本上属于罗教系统。步入晚清社会后,由于近代社会变迁,秘密教门的发展出现了相对的停滞。晚清的秘密教门从其宗教色彩、组织结构和与会门的关系来看,应该处于由民间秘密宗教向民间秘密结社的转变期。晚清秘密教门的活动虽然触及到一些时代主题,但从本质上而言是对近代社会的一种反动。  相似文献   

13.
刘莉 《北方论丛》2015,(4):78-83
清代慈善事业承袭明制,总体较为繁盛。地处中原腹地的陈州府,慈善事业在清代亦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为慈善组织数量较为可观、功能较为齐全,参与主体亦相当广泛。其机构设置涉及养老、济贫、赈灾、助丧、慈幼、助学等各个方面;其创办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官办、官督民办和民办;其资金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主要有官方资助、个人捐赠和商业化运作收入等三种筹资渠道。陈州府慈善事业的兴办是官方倡设,官绅、官民互动的结果,其运作发展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但总体是较为发达的。  相似文献   

14.
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处在汉族人民汪洋大海般的包围之中,各地的反清斗争绵延不断,使得清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棘手。究其根源,则是因为清王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激起了广大汉族人民的仇视。对于清政权来说,要想在中原站稳脚跟、巩固统治,必须首先缓和各种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而对于采取何种措施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政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降清知识分子以其娴熟的治理国家经验帮助清王朝统治者实现了这一目的,从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佛道之争看元代宗教的宽容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岿 《殷都学刊》2001,(1):63-66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大帝国,其统治阶层是由蒙古族为首的多民族贵族的联合体组成.其治下各民族皆有自己传统的宗教信仰.当时佛教的禅宗和吐蕃佛教与道教中全真教派曾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提倡而先后风行一时,它们之间又曾发生剧烈的矛盾和冲突,并由蒙古统治者出面主持了两教的大辩论,尽管道教辩论失败,但是道教在元代仍得到宽容,自然流行.对宗教信仰采取宽容政策是元代文化一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宋开玉 《北方论丛》2022,(1):142-152
婚嫁礼俗是中国古代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统治思想的中国社会的婚姻礼俗遵从《礼记》婚姻"六礼"之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或有变异。旧传为清代蒲松龄所作的《琴瑟乐》是一篇描写女子婚姻的俚曲作品,叙述了从少女思嫁到夫妻美满的整个民间婚姻过程。它所反映的清初山东民间婚俗,仍以《礼记》"六礼"为基本框架,一方面传承着"六礼"传统,同时,受民间经济和世俗社会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民间婚俗向着更务实、更世俗、更喜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朝建立全国政权后, 虽积极改善与李朝的关系, 但李朝仍心系大明, 眷恋明朝, 对刚刚建立的清朝表面虽予承认, 背地里却大搞以光复明朝为己任的北伐活动, 并企图与清朝国内的反清势力联手实现“反清复明”计划。伴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固以及清朝致力于改善与李朝的关系, 李朝逐渐转变了对清朝的敌视态度, 两国关系逐步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张影 《北方论丛》2007,(6):12-15
宋代教坊与民间演剧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间伎艺人承应内廷演出。宋代教坊凡遇大型节日庆典均要征集民间伎艺人入宫承应演出。第二,教坊伎艺人与民间伎艺人在民间节日期间以及内廷重大庆典时都有同台演出的机会。教坊伎艺人与民间伎艺人同台献艺,对教坊伎艺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博采民间众长的时机。第三,民间伎艺人与教坊伎艺人的互动。这种互动主要表现为:教坊伎艺人因年老、战乱等原因流落至民间;而民间伎艺人因其伎艺精湛而被征入教坊,这都促进了民间与教坊伎艺的交流。另外,宋代教坊乐艺组织对民间的影响也很深远。  相似文献   

19.
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延斌 《齐鲁学刊》2003,(1):115-120
在中国传统家训发展史上 ,明清两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主要表现为 :封建社会转衰而家训发展呈现空前繁荣 ,并在清代前期达到鼎盛 清代后期 ,虽然传统家训走向衰落 ,但其中又交织着局部的开新、变革。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性教育的出现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真武信仰传入广东地区虽然晚至宋代,但传播却极为迅速,到清代时广东真武庙宇的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真武信仰之所以能在广东广为流传,除了国家政权的提倡和真武神职这两个因素之外,还由于广大民众的心理需要和地方政权的统治需要。真武信仰在广东地区的流传过程中受到了本地神灵信仰和其他外来神灵信仰的冲击,但经过相互摩擦与包容之后共同成为广东地区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