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玉树灾后重建中如何在保护和强化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化因素,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本文构建了灾后重建的基本分析框架,提出了运用文化因素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如何高效组织抗震救灾和有序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已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也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结合玉树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论文分析提出,玉树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有力见证,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最后,论文紧密结合玉树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实践要求,提出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并从将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贯彻于灾后重建全过程、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玉树"4·14"强烈地震发生后,为了完成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玉树州委创造性地开展"两基一强"活动,探索形成了既符合党的建设总要求、又具有灾区特点与玉树特色的藏区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玉树模式,为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时基层党组织如何优质高效地发挥作用积累了经验、树立了典范,为青海省乃至全国的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青海玉树地震后,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情系灾区,积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智力救助作用,组织专家学者就灾后重建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在玉树灾后重建中,宅基地使用权的归属问题是当地居民与政府的分歧所在。传统的征收在对房屋进行拆迁的同时,以取得土地使用权为目的,忽视了被拆迁人的利益,极易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从土地共同使用权这一模式的自身优势和与法律的契合性观之,其既可尊重和保护被征收人的权利,又可使政府利用土地进行住房的统一规划和建设,解决了宅基地征收所面临的疑难问题,具有付诸实践的良好条件,对玉树灾后重建及我国类似拆迁征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灾害旅游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具有资源垄断性、稀缺性、品牌效应性、超综合性、高科技性等特征.汶川特大地震为发展灾害旅游业提供了有利契机,汶川应充分利用地震资源,以灾害旅游业为栽体进行灾后重建,并将灾害旅游业逐步培育成汶川灾区的支柱产业.从而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4.14"地震,不仅使玉树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而且许多文化遗产亦香消玉殒。本文在对玉树地区石刻文献遗产的整理研究进行详尽梳理的基础上,划分摩崖石刻、嘛呢石刻、石碑文献遗产三大类型,就玉树石刻文献整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归纳总结,旨在为灾后重建中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提供参照系。  相似文献   

8.
曲波 《青海社会科学》2012,(4):66-69,166
融资主体建设是顺利实施民族地区投融资工作的保证和支撑。以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灾后重建之外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如何得到资金保障,是玉树州"十二五"投融资工作的难点。论文通过对玉树州"十二五"融资主体建设环境的分析,着眼于制度创新手段的运用,从融资平台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和区域金融市场建设方面,提出了加强融资主体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四川省汶川地震和青海省玉树地震后的社会工作实务和相关调查为据,分析和探讨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跨文化问题,包括民族性格、宗教信仰、语言、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等.在跨文化的危机干预工作中,我们一方面要秉承文化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尊重、接纳服务对象的文化,并且善用服务对象文化背景中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要注意自身的文化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民族地区的灾后心理重建中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灾疫一旦发生,就面临重建。灾疫后重建,涉及物理和精神两个领域,因而其重建必要接受符合全球生态化的和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要求的伦理引导与规训。具体论之,当代灾疫后重建应接受"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之伦理理念指导,以灾疫民人人安居乐业为现实生活目标,以灾疫区生境化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为社会发展目标。基此双重要求,当代灾疫后重建必须遵循民权原则、生生原则和协调原则,将重建环境生境和家园精神体系作为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引导灾疫民学会感恩,学会敬畏,学会善待一切和珍视一切。前者是灾疫后重建的首要社会方法,后者是灾疫后重建的基本社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