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夏末早商的商夷联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夏王朝晚期 ,夏与商族、东夷等东方诸部族关系恶化 ,导致商族与东夷诸部族被迫联合反夏。为了促成和加强商族与东夷的联合 ,商汤采取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与东夷联姻、施与恩惠等。从文献材料推知 ,夏代末年商夷联盟已经形成。商族与东夷诸部族曾多次举行会盟活动 ,其中以“景毫之会”和“泰卷之会”最为重要。参加商夷联盟的东夷“诸侯”当较多 ,主要有有施、有仍、有缗、有莘、薛、卞等 ,其中来自有莘、薛的伊尹、仲虺在联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夷联盟的主要活动包括离间夏王朝、消灭与商夷联盟为敌的夏方国、伐桀灭夏等。商代早期 ,商、夷关系仍然融洽 ,商夷联盟得以延续。仲丁之后 ,商、夷之间军事冲突不断 ,商夷联盟终结。考古材料为夏末早商存在商夷联盟的立论提供了佐证。豫东、郑州、偃师等地发掘表明 ,属于商族的下七垣文化与属于东夷的岳石文化 ,在夏末商初有共存和文化混合现象 ,说明此阶段商、夷关系融洽。商代早期 ,在商人国势强大的前提下 ,商文化范围存在着北、西、南扩展而惟独东方收缩或滞展的现象 ,这正是商、夷之间延续同盟关系的具体反映。但至白家庄期 ,商文化却东向大扩展 ,整个鲁西地区皆纳入商文化之分布范围 ,这种文化上的取代应与商、夷关系恶化及商夷联盟终结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东夷文化是古代山东土著居民东夷人辛勤劳动创造的土著文化,它与中原文化不同,独具特色,又与中原文化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源流.到殷商时期,中原文化吸收了东夷文化发达起来,反转来给东夷文化以巨大影响.到汉代东夷文化逐渐融合于汉文化的分支齐鲁文化之中.东夷氏族鼎盛时足迹遍及辽东半岛、苏北、淮北、陕西、河南、山东半岛广大地区,在其被融合的过程中,胶东是这一种独具特色的土著文化的最后根据地.  相似文献   

3.
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从狭义的华夏文化(中原文化)来看,东夷族曾创造出比中原华夏文化先进的史前文化,并积极影响着中原文化的形成;商朝以后,中原文化在吸收了东夷文化以及其它文化发达起来以后,开始反转过来给东夷文化以巨大的影响;西周时期,东夷人的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逐渐被融合到齐鲁文化中去。从广义的华夏文化来看,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并列,属于组成华夏文化的一个子文化。  相似文献   

4.
楚辞虽然是楚文化的产物,但它反映的却有东夷文化的空间观念。东夷族以东和西作为基本方位,楚辞作者在对空间方位加以调遣时,东和西也处于主导地位,抒情主人公基本是沿东西方向邀游.除此之外,楚辞是以东夷的空间方位作为神灵活动的背景,在列举四方的边缘时,沿用的是东夷文化的尺度.该文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成果,展示了上古三大文化系统空间观念的异同及其融合演变。  相似文献   

5.
太公初封于齐,国小地狭,后世渐行开拓,至战国时期湣王灭宋后,齐国疆域遂臻于极盛.在此齐国版图最大时期的地域范围内,自夏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皆曾有诸多古国存在.这些古国的居民皆为东夷土著,而有国者族属不同、姓氏各异,炎帝后裔之姜姓及东夷姜姓、赢姓居多,后有周族姬姓,间有舜后妫姓及黄帝之后任姓等先圣后裔.这些古国最终都成为齐国的一部分,而各古国之文化因素则随之逐渐汇集融合,终成日后特色鲜明之齐文化.  相似文献   

6.
论汉族主体源于东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原始汉族融合过程中东夷在文化、语言、实力、空间、人口诸方面的优势 ,证明汉族的主体来源并非像传说的那样是炎黄族 ,而是东夷  相似文献   

7.
黄帝神话传说与东夷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蚩大战,并非仅是黄帝族与蚩尤族之战,乃是炎黄联盟与整个东夷族之间的大战,即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大碰撞大冲突。东夷族虽以兵败告终,但东夷族中有相当多的氏族后来归附、混同、融合于黄帝族中,两种风格殊异的文化亦随之大交流大融合,故而黄帝神话传说中便呈现出诸多东夷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8.
略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是古史传说中东夷集团的主要分布区,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族交叉、碰撞和融合的主要舞台,旧石器时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先民在此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近几十年来有不少重要的考古发现.近年来,高广仁先生明确提出了淮系文化的新认识.笔者现就新石器时代淮系文化的特征及形成进程阐述近年来的学习体会,以期引起学界对淮系古文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关于东夷文化,自西周以来.有一个“落后论”的传统观念.这个传统观念.一直流传了长达三千年之久.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山东城子崖和两城镇龙山文化的发现.才引起人们对“落后沦”传统观念的怀疑.五十年代末.泰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引起学术界对东夷文化的极大关注.此后不久,山东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这一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的确立,完全证明了东夷文化是东夷族独立创造的、与中原地区不同的、具有独立系统、独具风格特点的灿烂文化.东夷人的史前文化并不比中原同期文化落后.且在某些方面具有领先的地位.光辉灿烂的东夷文化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上古时期的东方古老部落,东夷和东夷文化一直以来吸引着很多学者的目光,研究成果颇多.目前学者大都认同,东夷主要分布在今山东东部、江苏北部和河北南部,因其族系多,又泛称九夷,其创造的东夷文化是华夏文明起源中重要的一元,在考古上表现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  相似文献   

11.
依据对郑州商城外郭城的考古调查和出土物的整理,可认定郑州商城建城年代早于偃师商城.二里岗文化时期,郑州商城是汤之毫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而偃师商城是商人为镇压夏人而建立的规模较大的军事重镇.  相似文献   

12.
黄裳为北宋文坛的代表作家,本文旨在通过其生平和他所处时代对他的影响,来更深入地了解其诗歌内容中多山水诗、应酬诗的原因,同时了解佛教思想对其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商代尤其是迁殷以后进入了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得到快速的发展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剩余产品不断增加 ,商品交换活动逐渐频繁 ,已开始使用货币。商业在商代国家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学术史上,有关《商颂》的作者与作期问题,从汉代开始就有争论。古文学派认为《商颂》作于商代的贵族祭司阶层,今文学派则认为是周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这两派观点一直持续到近现代而未有正解。自从甲骨文资料的不断出现,解决这一千古论争成为可能。今考甲骨文中有《商颂》所提到的族名、王名与地名;甲骨文中的词汇与《商颂》中的主干词汇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殷墟花园庄东地所出的甲骨文中,还有贵族子弟系统接受“学商”“秦商”“舞商”活动的详细记录。这说明,《商颂》在商代确实已在贵族阶层中流传了。  相似文献   

15.
商鞅的法律思想是其变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中突出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迎合了秦国统治者富国强兵的愿望,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冲破奴隶制羁绊的政治要求,尤其是他的"重罚"思想,对当时推行新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其区别于其他法家学派的特色。文章探讨了商鞅法律思想的内涵、历史根源及其对我们现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从甲骨文和考古资料看,商代先民的饮食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有了主食和副食之分,禾(粟)、黍、麦、稻、高粱就是商人的五大粒食品种,肉和蛋乃是商代主要的副食.较为成熟的造酒技术还使得商贵族阶层乃至中上层平民在吃五谷肉蛋的同时还能够食有酒肉,甚至在炎热的酷暑里,能够喝到冷饮.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称文体有一名多义的情况,早期文体命名是以产生文词的行为动作来命名文体的。由此出发考察,赋的原始义项为缴纳赋税,成为赋的命名原由。赋的对话体,可以从《尚书.皋陶谟》的君臣对话找到前例;赋的"乱曰"、篇末作歌,也可以从《尚书.皋陶谟》的篇末作歌找到前例。上述情况说明,言先于文,文出自言,考察先秦文体,不得不从记言的古史《尚书》始。考察赋,从《尚书》起始,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卜辞中的省略、重复、语序和直接由一句话构成的命辞四个方面的考察,探讨了甲骨文的口语特征.说明甲骨文是当时实际语言的真实记录,甲骨文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有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卜商简论     
活了一百多岁的卜商先哲 ,是孔子的著名弟子 ,在传播儒家学说上 ,独立形成子夏氏一派 ,成为孔门弟子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中博学笃志 ,传授五经 ,后世治五经的学者 ,大都认为他们的学说托之于卜商的传授 ;他不但学识渊博 ,整理和传播古代文献有着杰出的贡献 ,他更重视躬行实践 ,讲究道德修养 ,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为后人留下良好的形象 ;他晚年西河讲学 ,离群索居 ,继承孔子的未竟事业 ,活到老 ,学到老  相似文献   

20.
清代千叟宴,始于康熙朝,繁盛于乾隆年间。它既是康乾盛世的一种表现,又是清朝皇帝与臣民同乐的大型活动,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在乾隆五十年达到一个高峰。在这次千叟宴上,尚氏家族有五人参加,其中包括“逆臣”尚之信和罪臣尚之瑛的后代。本文认为:他们的应邀参加千叟宴,反映了尚氏家族与清朝的关系在经历吴三桂之乱后依然非同一般,一方面他们感戴清朝的恩德,另一方面清朝仍然眷顾他们,尤其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尚之信之死远不是投降吴三桂那么简单,清朝对广州庚申事件中尚家的处理仿佛心里有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