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妹不是我的亲小妹。 她是继父的女儿,母亲带我改嫁到许家的时候,小妹就在了,她比我小十天,我记得自己很紧张,一直牵着母亲的手,那年我九岁,小妹倚在门上甜蜜地叫我,哥。  相似文献   

2.
母亲去世后,小妹要我拿一点她老人家的遗物留作纪念,东挑西拣,我看上一副手套。这是一副五个手指都露在外边便于写字的手套,是母亲亲手编织的。时间久了,有些地方的毛线已快磨断。小妹说:“这双手套快破了,你还是拿点别的纪念品吧。”我没有作声。还是大弟了解我,说:“手套上留有母亲的体温,是最好的纪念品。”是呀,曾几何时,在寒冷的冬天,母亲就是戴着这副手套给远在他乡的儿女们写信的。记得有一年的寒假,天气特冷,我回家探亲的那一天,天空还飘着鹅毛大雪。下午我到家的时候,母亲正坐在屋里写信,见我回来,她很高兴,说:“还有一两句话,信就…  相似文献   

3.
龚文根 《老友》2014,(10):41-41
正母亲长年在农村老家劳作,即使在重阳节,也舍不得清闲下来。以往的重阳节,我们几兄妹都会约好一起去看望她。今年的重阳节恰巧与国庆节假期重叠,大家都有时间。我们几兄妹决定给母亲放一个重阳节的假期,由小妹出马把母亲接到城区来住一阵子,几兄妹轮流照顾母亲,让她在这个假期吃得满意、住得舒服、玩得开心。大姐家住在人民公园旁边。因此,吃完早饭,她便拉着母亲去人民公园溜达。虽已是秋天,但公园里仍然绿树成荫,道路两边花团锦簇,清香扑鼻的桂花、形态各异的菊花、时隐时现的茉莉花争奇斗艳,  相似文献   

4.
周末在家,小妹气恼地推门而入,问她怎么了,半天才答:婆婆太气人,买房子就差几万块,都不舍得给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没有,她留着那钱干嘛呀?小妹一直不大  相似文献   

5.
陈浩 《山西老年》2014,(3):32-32
自从以写作为专职,家里的大小事儿多半都由老公打理。每天他早早地起床送两个孩子上学,然后又急匆匆地赶去上班,下班路上顺道去菜市场买菜回家,每天学校、公司、菜市场、家四点一线的生活雷打不动,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从没听他说半个怨字,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夫。母亲的生日快到了,我打电话向母亲询问她需要什么,没想到她却笑呵呵地说:"你不是打钱给我了吗?还要买东西干什么。"原来老公偷偷地帮我汇了钱。我娘家人的生日,老公比我记得还清楚,除了母亲的、小妹的、奶奶的,他还记得外婆。  相似文献   

6.
苏小妹考略     
<正>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的女儿苏八娘,世称苏小妹,是位聪慧、多才、美丽的女子。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她生平事迹的动人传说。如话本小说《苏小妹三难新郎》,描述她和高邮才子泰少游文才相会,最后结为夫妻,给文学史上虚构了一段风流佳话,引起无数少男少女们的爱慕。这样的结果,小妹的本事却反而鲜为人知了。近几年来不断有一些文章涉及小妹的生平事迹,但多属东拼西凑,零散杂乱,言不中鹄。又由于民  相似文献   

7.
成之凡是著名的成氏三姐妹中的大姐,二妹成金沙是我国驻丹麦大使夫人;小妹成露西,人称她是美国“史学界中的女强人”。多才多艺的大姐成之凡,是巴黎欧洲音乐学院的教授,她是法国著名的音乐家、画家和诗人,是在外国参加总统竞选的第一位女华人,轰动了整个法国社会。 成之凡女士,30年代初生于北京,祖籍湖南。父亲成台我是文言大报《世界日报》社的社长。母亲杨致姝,擅长音乐、书法和数学。在小之凡5岁时,成家迁居六朝古都南京,她就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弹钢琴,学作曲,画水彩画,走上了艺术道路。 后来,成之凡全家迁居上海。小之凡在抗战初期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8岁就当了钢琴师。以后又在香港圣乐院和台湾中国文  相似文献   

8.
拒绝有方     
邵火焰 《可乐》2011,(4):51-51
小妹告诉我,她们单位有个结了婚的男同事,老是有事没事在她面前献殷勤,说的一些话明显超出同事关系。我问:"你觉得他是不是有些居心不良?"小妹说:"虽说他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但是感觉有些动机不纯。""你是不是想要我出面教训教  相似文献   

9.
一次惨重的车祸,葬送了两个鲜活的生命和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善意的谎言,保温了老父晚年的幸福。飞来横祸女儿女婿双双丧生吉林省吉林市贾家姐妹兄弟六个,排行老六的小妹贾琼家庭条件最好,自从1991年母亲去世后,七旬老父亲就一直跟小女儿贾琼一家住在一起。1999年10月,一家人去郊游。老父亲身体不太好,由二姐在小妹家陪护。贾琼跟着大哥、二哥等  相似文献   

10.
最早离开中国大陆的是大姐宋蔼龄。1944年7月9日,她和宋美龄同机前往巴西治疗荨麻疹。宋庆龄到机场为大姐和小妹送行,她万万没有想到,这次送行是她和大姐的永别。这年9月,宋蔼龄从巴西抵美,1946年正式定居美国.  相似文献   

11.
漂水花     
临近外婆家,我被池塘边吵嚷着漂水花的孩子们吸引住了。漂水花这种游戏,我童年时也常玩儿。"漂水花,你会吗?"我转过身指着那孩子问同来的小妹。"什么花?"她装作没有听清,其实是根本不知道。"漂--水--花。"我一板一眼地大声说。"没听说过,很好玩吗?"小妹蹦蹦跳跳地  相似文献   

12.
从小妹上高中的时候开始,我们就一直保持通信联系。小妹的高中是在陕西西安上的,那时我正在读大学; 转眼,她现在已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了,我也已毕业七年了。几年来,我坚持在她生日的时候寄礼物,坚持 给她寄各种图书资料。 2005年7月小妹即将大学毕业。前不久,我刚刚收到她一封信,我想这或许是她大学阶段写给我的最后一封 信了。近日,整理小妹四年来的所有信件,近二十封或薄或厚的信纸上跃然呈现出她四年大学生活中的酸甜 苦辣,而我从她的字里行间分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由于工作比较忙,我一直没有回信给她;同时,我也在想还需不需要回信?人是经历了挫折才会成长的,我 曾经企图用先知的语气和指令的语言影响她,这种做法本身或许就是可笑的。所以,我决定不再回信了。 坐在电脑前,QQ里她的唐老鸭头像是暗淡的。我在屏幕上敲下了我的详细地址和邮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当爱情已经苍老,命运把我嘲笑,一个迎着太阳的身影,仍要把梦想拥抱。 年轻给予我们的,不是财富,不是美貌,更不是简单的快乐和欢笑,是让我们在挥霍青春的时候,突然明白 什么是衰老! --田晓  相似文献   

13.
《北方人》2008,(12)
她总觉得自己命不好。3岁,父亲因车祸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拉扯着她,含辛茹苦,十岁,母亲带着她嫁了一个出租车司机,司机酗酒,常常会打母亲,她记忆中的童年那么灰败。母亲为了她离了婚,她和母亲从此相依为命,后来,她争气,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  相似文献   

14.
正从艺只为一个饭碗1938年,张继青出生于浙江乌青镇,就是现在的乌镇。在此之前,张继青一家人的生活应该算衣食无忧,张继青的祖父、妈妈、大姑,靠演唱苏剧支撑起了一家老小的开支。苏剧有许多剧本都改编自昆剧,唱词讲究,曲调优美,甜、糯、软、嗲,在江南水乡,这种地方小戏种一直绵延不断地彰显着一种生命力。张继青跟着母亲出去演出,虽然主要任务是抱小妹,但在耳濡目染中,张继青开始通过那方小小的舞台去接触和审视她所处的环境。涨继青后来回忆起来,只有仓皇和逃  相似文献   

15.
《北方人》2006,(2)
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不少女作家的孩子都对母亲一肚子意见。我想自己就是那些孩子中的一个。母亲作为一个作家,是优秀的,但作为一个母亲,却有严重的欠缺。她生前多次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母亲曾说她不喜欢小猫小狗。我感到她也不喜欢小孩儿。她的神经官能症使她怕吵闹,曾明确表示不欢迎别人带小孩来  相似文献   

16.
从记事起,她不记得母亲抱过她。 印象中,母亲爱打牌、爱抽烟,没完没了地打牌,没完没了地抽烟。屋子里总是灰色的,灰到让她流眼泪;牌声可以响一夜。天亮了,她去上学,母亲就去睡觉。她小的时候,是父亲做早餐;大了,是她自己做。  相似文献   

17.
陪伴母亲     
吃了晚饭,陪着母亲出来散步。在落日的余晖里,母亲的脸安详而红润。这么多年了,仿佛是第一次这么近、这么仔细、这么认真地看母亲。母亲老了,岁月的消磨和疾病的困扰,让她的身体那么快就衰老下来。她的头发变白了,变少了,没有了年轻时的光泽。 一阵微风吹乱了母亲的头发。我停下来,很小心地替她整理好,然后把她领口的扣子系上。我看着母亲,她的眼睛依然清澈透明,神态里还保持着一直让我颇感亲切的优雅。我们  相似文献   

18.
《可乐》2006,(5)
乡下的小妹打电话来,说父母又吵架了,让我抽空回家一趟,劝劝父母。在我的印象里,父母相濡以沫、恩恩爱爱,很少红过脸,是乡邻们羡慕的好夫妻。记得他们第一次吵架是在几年前,父亲要承包村里的几十亩地种棉花,母亲心疼父亲,说都五十多岁的人了,身子骨不像从前,何况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不用再这样吃苦拼命。父亲不听,于是吵了起来,最后互不搭理,任凭小妹怎么劝,都无济于事。小妹哭着打电话给我,我连夜赶回家,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说,一场"战争"才终于平息。此后,父母之间的"战争"日趋频繁,十天半月就会拌一次嘴,而导火索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说来也怪,每次争吵,家里人怎么劝都没用,我一回去,三言两语,老两口就会和好如初。  相似文献   

19.
6岁那年,她开始跟母亲针锋相对。她觉得母亲并不爱她,总是想方设法将她丢至孩子群里,要知道,那些孩子是用怎样的眼光看她,怎样取笑她,甚至侮辱她。可母亲像根本没看见也没听见,开始还和颜悦色地劝说,后来,干脆直接将她推搡出门,命令她不到一定时间不许回来。  相似文献   

20.
就挑笨象     
刘东伟 《可乐》2010,(3):35-35
她小时候很胖,母亲担心她会患病,就让她去体操馆训练。馆长说,她的体型不适合练体操。母亲说自己知道,只是希望她能够在训练中消耗一些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