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08年,两名波士顿女性聘请了法律辅导老师,自此开启了女性追求平等就业、参政的权利。作为人类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上长期处于劣势地位,本文就性别与平等的进化缩影展开论述,阐述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思想,并提出了实现实质性的性别平等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材有引导儿童形成社会性别意识及性别平等意识的功能,虽然经过了几轮教材改革,但语文教材中仍存在着性别刻板和隐性的性别歧视问题,以语文五、六年级教材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人物形象所占比重远高于女性;男性的职业涉及政治、科技、艺术等诸多领域,女性以服务类为主;男性多表现出独立、坚强等品质,女性多为柔弱和温情。为减少性别的刻板印象对学生的消极影响,编者应合理编排教材中男女性别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渗透性别平等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男性。在我的手中,是一本关于女性问题的书:《关于性别的追问》。我翻开书,阅读;合上书,思考。正如女性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一样,男性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在社会中,男性也有不同的角色。男性怎样看女性,这要由男性的不同角色决定,不能一概而论。这是就一个人而言。众多的人,更有不同的层面。但《追问》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似乎想给出一些定义,对“女人”,对“女性美”……尽管封面上就有作者引用的雨果《九三年》中的名句“我说的是平等,我没有说相同”,但我读完书,还是有些疑惑:作者是倡导平等,还是倡导相同?作家、女作家,诗人、…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社会主体是一种男性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体系,比如在造词上,“遗孀”一词的意思为单身女人,它的字面意思为被男人遗弃的女人,显然对女性是不平等的。再比如在设计公共汽车扶手对,不考虑女性的身高水平。还有一些媒体,在关注女性时,肆意炒作,造成对女性的二度伤害,等等,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所谓“女性视角”。就是要摆脱男性文化的体系,更多地、更平等地从女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女性视角”是一种先进的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中亲密关系的缔结与维护深受商品经济逻辑的影响。在这一趋势下,青年女性在择偶约会中的性别实践随不同的情境变化。以商业性相亲场域为例,受市场化思维影响,大多数女性会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展现出与男性参与者平等的消费者形象。然而,当面对该领域里由传统性别角色固化带来的困境时,部分女性采取了自主客体化的策略,利用传统的性别角色来丰富自己在相亲活动中的收益。通过分析这种情境化性别实践的动因与自主客体化策略的局限性,揭示了当前我国商业化相亲场域普遍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6.
拉康的性别理论认为,男女两性间不具有一种可以通过互补而达成整体的可能;在男女两性于俄狄浦斯情结时期所实现的性别分化与认同中,二者完全遵循着异质性的逻辑框架;男性性欲和以男性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要形成一个"有限整体"而获得其"普遍性",就必须依赖于一个构成性的"例外"作为前提;而女性不能构成具有"普遍性"的"有限整体",因为女性自身及其同男性和社会共同体的关系是"非全"的。伴随着由"例外"及其权威所维系的父权制的衰落,作为这种制度的男性基础之男子气及其在公共领域中的德性品质,也随之衰弱并逐渐淡出共同体的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7.
"暖男"符号的构建作为社会实践的结果,特别是其文本特点,再现了当前社会环境下的两性之间的关系和体验,同时,它作为实践意识和符号系统,再次作用于当前的性别关系之上。在父权核心的性别话语体系中,暖男符号体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诉求表达,还颠覆了传统的性格气质二分方式,对体现男性群体在当前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社会背景中对新的角色规范需求的焦虑和认同的矛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剩女"问题已成为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议题,"剩女"成为社会现象与我国当前的性别文化传播以及传统文化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话语与权力的关系着手,对"剩女"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剩女"议题是人为建构的社会问题,是男权思维定势下对优秀女性的贬低,是男高女低婚恋观的延续,是大众传媒市场化的结果。"剩女"形象是男性话语对优质单身女性施加的符号暴力,是男性权力对大龄未婚女性的污名化。  相似文献   

9.
胡涛文 《城市观察》2023,(3):148-159+164
降低落户门槛能否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的研究,对促进我国性别平等和改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城市落户门槛变化对流动人口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落户门槛的上升扩大了流动人口性别工资差距,更高的落户门槛显著降低了女性工资收入,同时显著提高了男性工资收入。进一步地,落户门槛上升对男性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正面影响仅在政策当年以及第二年显著,落户门槛上升对女性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具有长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社交表演涉及主播是基于一定目的的情感劳动,受到受众观者目光的方向导引。相对真情实感进行互动沟通而言,游戏主播与第三方队友之间的即时性社交互动表演并非全然无目的,主播为了达到某种直播效果,会刻意引导互动戏剧化走向,而粉丝受众观者目光的盗猎让其只关注自己想要关注的内容。消费为女性凝视制造了可能,女性受众通过直播观看也获得了凝视男性客体的权力,这形塑着消费文化中流动着的男性气质,但在娱乐外衣下依旧隐藏着性别秩序中根植的不平等,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性别秩序。  相似文献   

11.
语言性别变异体现词语的运用和发展情况,也反映社会心理。探究其研究现状可为语言学发展提供构词法、语用的借鉴。"娘炮"是现在社会上的一部分带有女性气质的男性群体的指称,也同时代表了一种个性意识。从"娘炮"一词的相关情况和与"女汉子"的"对称"与"非对称"情况可发觉社会话语导向与男权意识的"指挥",窥察到古代女性地位受到压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女性主义史中,差异是一个最充满争议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关于在性别关系中争取平等与保持差异的论争是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到底女性应当争取同男性平等还是保持差异?这个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用性别分析的工具,从文化的视角把身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巨大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就业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状况,揭露了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分析了社会制度和结构中造成和影响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机制,认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文化的堕距是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源,提出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对解决性别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性别错置"这一概念大致借用了西方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的能指,特指生理性别上为女或者男,在性对象上是正常的(即爱恋异性),只是在气质上出现反向的现象,具体包含女性男性化与男性女性化两种。前者的代表有李宇春、周笔畅等,后者的代表有F4、木村拓哉、向鼎等。这一在当下青少年中得以流行的现象根源是根深蒂固的女性对男性的崇拜情结与消费社会下发达的大众传媒合谋的结果,而并非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性别赋予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期望以及两性不平等的关系被认为是导致女性整容群体壮大的重要原因。社会中处处蕴含着性别文化,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却常常被视为理所应当的事情而不加深入思考。要探索女性整容群体壮大的社会问题,必须深入到整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从她们的亲身经历中得到答案。从她们的人生历程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高校美女文化面临着泛化的倾向。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与市场经济中女性地位的衰落直接相关。而高校社会性别教育的缺失削弱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大众文化的勃兴则强化着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高校美女文化的泛滥弱化了女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形成,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社会文化中男女不平等的局面,促使女性向传统价值观回归。为了重塑高校社会性别平等文化,应该使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主流,推动社会性别平等教育进入高等教学体系并实现学科建设主流化,培养大众传媒的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7.
黄迪艺 《职业》2020,(2):51-52
职业学校机电、汽修等专业常形成"男生班"甚至"男生系部"的特殊情况,由女老师担任"纯男生班"班主任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本文从性别角度出发,关注"男生危机"现象,结合笔者自身实际,定位为男生班级的"女班长",巧妙运用女性管理优势,营造平等和谐氛围,渗透男生品质教育。  相似文献   

18.
1970年以来,中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在家庭层面上表现为兄弟姐妹数的减少,同时也影响了兄弟姐妹的构成,进而影响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以及性别间的教育差异。对2006年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兄弟姐妹越多,女性的受教育年数相对男性越低,尤其是在她们有兄弟的情况下。在中国,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年轻一代的性别间教育不平等相对老一代降低了。本研究显示,性别间教育不平等不仅受到国家促进男女平等政策的影响,还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13“年度十大性别平等新闻事件”以及“年度十大性与性别事件”的发布,让我们回顾2013年发生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性别新闻事件和现象,共同探讨有哪些关于女性权益的保护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20.
同性恋是当今社会无法回避且必须正视的问题之一,高校校园中的同性恋状况更值得关注。对1288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的未分化角色和双性化角色比例较高,大学生群体的性别角色与其对同性恋的态度具有一定关联性。同性恋在高校校园具有一定的比例,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总体比较客观和宽容,同时也发现现有性别教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应该通过防艾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别角色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