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发达地区同其他地区的区际经济联系,其内容主要是商品和要素的区际流动,同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二者区际经济联系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失衡。为形成和建立新的区际经济联系,首先要使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以市场经济关系为基础,构造二者之间优势互补的市场与资源依托结构;同时,国家在投入上应实行区域适度倾斜并合理确定地区分配比例,还应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引导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不发达地区自身则应把握时机,确立开放意识,发展产业经济集团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联合开发,以各种形式向发达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2006—2020年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区域物流和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系数,利用线性加权法测算地区综合发展水平值,运用耦合模型分析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和地区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差别,再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从长三角总体和分区域视角出发,物流与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都呈现上升趋势且都由不协调转变成协调发展的状态,但存在地区差异,江苏省的耦合协调度最高。长三角区域整体物流和经济处于较高的关联状态,分指标来看物流就业增长率与经济的关联程度最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物流的关联程度最高。从物流发展与经济运行两个视角出发,对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文章在分析苏北地区融入长三角旅游圈的条件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五种融入模式,也是苏北地区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路径,最后文章从制度层面分析了融入的协调机制,力求从深层次探讨苏北地区融入长三角旅游圈的保障举措。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定势”,地区该具有经济总量大、投资环境匀质化以及全域外向型经济的显著特征。经济平台的“垒高”,使长三角一体化能发挥竞合效应和多中心效应,从传统的非赢即输、此消彼长的“排他性”模式走向“双赢”或“多赢”模式。以产业链重构为基础的一体化将成为未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而降低商务成本和打造商务价值高地则是实现长三角“产业对接”战略的平台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了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国外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利用1994—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对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表明:中央财政收入在长三角地区的占比较高,其中上海市和江苏省表现的尤其明显;长三角地区财政负担较重,而且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快;沪苏浙三省市财政总收入均超过了最佳规模,其中江苏省财政超收现象最为严重。最后,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常见现象,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群之所以比较成功,其原因在于:企业之间横向关联度高,激烈的竞争与纵向的合作并存;先行企业的市场信息诱导专业化产业集群的成长;形成了较为有效的专业化分工和配套体系;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系和知识流动比较畅通;地方政府为产业集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服务,推动集群内企业建立协作网络.  相似文献   

7.
论东西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地区1978--2008年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和动态均衡机制。因此,长三角地区未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仍需保持适度的规模和速度,并重视提高消费需求和强化固定资产投资的导向作用,以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现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不断发酵和酝酿,预计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长三角地区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工业革命的到来既有冲击也有机遇。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的长三角地区应该把握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结合区域特点,创新政府体制机制,推动企业生产模式调整,加强自主研发,加快产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民族地区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生态区,但其工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文章认为,必须建立能够促进生态、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业生态经济体系,以资源和市场优势为指导,建立绿色食品加工业、卷烟及其配套产业、林纸一体化产业、水电-矿冶产业、药材-医药-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资源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设计和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主成分的长三角制造业行业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业结构、劳动力投入的部门结构以及出口结构来看,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长三角制造业的主导力量,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衡量,长三角的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却并没有呈现出特别的优势。因此,提高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效益水平是长三角制造业持续发展和增加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时空范围的具体化,选择了世博会影响力的一个侧面,研究上海世博会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影响,并对其影响力进行定量评估。首先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初步模型,并在考虑到长三角交通因素和城市农村之间经济辐射效应之后,对初步模型进行了两个方向的优化,建立了两个优化模型。利用这两个模型,对北京奥运会和昆明园博会前后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在三角洲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在国家大力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政策背景下,随着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借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经验,依靠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实现产业升级,建立以东营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在三角洲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在国家大力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政策背景下,随着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借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经验,依靠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实现产业升级,建立以东营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城市服务业竞争力测度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城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动态计算和比较,分析了各城市服务业的优、劣势及原因.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还处在集聚阶段,整体竞争力还不强,今后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区域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产业集聚的细分,探讨其在区域内的不同组合以及相应知识溢出的作用途径,有助于从"效率"的角度理解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存在三种特定的产业集聚组合,这种产业集聚格局带来了显著正向的MAR溢出和不显著为负的Jacobs溢出;"技术池"和"吸收能力"则是长三角区域知识溢出效应的两个重要途径。因此,要根据长三角区域内不同城市的位势,采取差别化和有层次的产业发展政策,以此为基础深化区域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船舶工业整体布局中,长三角是我国最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探索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并对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估与跟踪,根据国际船舶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目标战略需求,提出调整长三角船舶工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建议,这不仅关系到长三角船舶工业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未来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长三角邮政速递业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邮政速递整体协调能力、邮政速递品牌文化建设水平、网络信息共享程度和优质速递服务能力四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发展障碍.针对此,长三角邮政速递一体化发展的具体策略为:落实速递部门的主体地位,建设适应长三角的EMS品牌文化,加强速递信息共享能力建设以及提高邮政速递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近代芜湖口岸与上海在对外贸易、交通、金融、信息等方面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反映了芜湖与长三角经济合作的历史渊源.解放后随着长三角经济地理格局的变化,特别是新时期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率先融入南京都市圈成为当前芜湖融入长三角的前提和合理路径.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措施,芜湖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前景将十分看好,终将实现融入长三角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GDP显著增长,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利用。要在"十二五"期间防止长三角土地资源紧缺状况继续恶化,必须显著加大对土地实行集约化开发利用的强度。主要对策有进一步改进与深化农村"三集中"模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扣紧土地开发利用环节,强化用地批后监管,有效利用暂闲耕地,积极推进土地复垦,用活土地置换政策,构建土地利用考核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