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吴兴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121-126
在市民社会理论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自由维度,具体表现为城邦时期的政治自由、自然法哲学时期的契约自由、近代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时期的经济自由、当代市民社会与国家和市场经济三分时期的参与自由.每个时期所追求的自由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难以避免的负面效应,有些负面效应甚至可能对自由造成根本性的损害.因此,在当前构建市民社会的热潮中,如何在充分实现市民社会理论的自由价值的同时,又有效规避其可能出现的负面结果,应当成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对我国市民社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267-269
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关于国家理论的重要论点.马克思用批判的思想扬弃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辩证唯物历史观.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市民社会并不是西方文化的特殊产物,而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本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的主要思想进行了介绍,并对我国市民社会的培育做了总结,最后就今后如何培育我国市民社会做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彭芬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31-33,40
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问题已经超出了民族国家治理能力的范围.从长远来看,以全球市民社会的培育为重要依托的全球治理将会成为传统国家中心治理结构最有力的挑战者.然而,当前"全球市民社会"的培育处于重重困境.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价值观与社会治理传统的明显差异;其次,超国家、国家和次国家层面的问题相互联动,极其复杂;再次,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人们对全球市民社会能否真正发挥其作用心存疑虑. 相似文献
4.
刘嘉弘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83-85
市民社会是城市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我国明清时期,在一些商业城镇曾经出现过市民社会组织。洪江古商城市民社会产生不是偶然的,它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城市性质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洪江古商城市民社会是洪江城市特殊性质的产物,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其市民社会组织是城市发展需要的产物,组织的支配地位是移民城市的产物,洪江古商城市民社会组织管理人员是官僚、地主身份转换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简析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兼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市民社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的分析中,揭示了市民社会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组织基础,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社会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姜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52-56
市民社会产生于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作为舶来品,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影响着德国。德国的知识分子结合德意志民族文化的特点赋予了市民社会以文化的意蕴,使德语语境中的市民社会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单纯的经济意蕴,而使市民社会具有了德国特色的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马克思更进一步发展了德语语境的市民社会,使市民社会含义既有文明意识,又有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校是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借鉴俄罗斯的经验,加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的机构设置,对增强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素质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百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39-145
平等优位于自由的传统,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问题的凸显,决定了当代中国必须构建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是民主、自由、和谐等价值实现的社会根基。构建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的基本方略是: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服务型政府,提升政策的公共性;培育公民文化,发挥公共媒体和知识分子在多元利益表达中的积极作用;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推行针对弱势群体的"差别化"的教育政策;明晰权力与市场的边界,限制市场垄断,塑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拓宽社会保障范围,建立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底线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动弱势群体的社会组织建设,提升弱势群体的利益博弈能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性多种"征候"之一的市民社会,通过资本和形而上学联姻共谋对人进行抽象统治,招致马克思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原则作出批判,而这种批判路径,已随现代性持续深入,在当下获得新的历史承载。承续和深化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于切中现实的生活世界,关乎现代性下人的生存状态,并深入到时代根基处来推进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遗产中"未完成"之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必然结果,市场经济的内在本性要求市民社会应该从政治国家中分离出来.市场经济为市民社会的产生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基本建制,是其根本性动力.同时新社会阶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市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现实性动力.在当代研究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构建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伍俊斌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公民社会的发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市场经济造就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发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四个根本转变.就文化特质而论,公民社会发展是从身份走向契约的历史进程.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和相对独立的社会;自主的个人和社会组织;科学界定和规范国家权力;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政治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中西社会宗教和文化底蕴的不同导致市民社会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致使中国的刑法机能与西方国家的刑法机能存在根本不同 ,即前者较为重视刑法的保障机能而后者更为青睐刑法的保护机能 相似文献
13.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8-67
在资源约束下,乡村社会面临着人口、环境、安全、贫困等诸多问题。乡村社会的这种治理困境要求必须激活乡村民间组织等资源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善治。资源依赖理论视阈下,组织间基于资源形成了不同的依赖关系,在依赖关系网络中组织依据关系类型而采取相应策略进行资源的获取、转化和使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我国乡村民间组织的资源依赖网络中包括政府、企业、村两委、非政府组织等多个资源主体,在资源依赖实践中形成了共生均衡型依赖、共生非均衡型依赖、竞争均衡型依赖、竞争非均衡型依赖的关系类型,乡村民间组织可采取政治回避、合作、疏离等多种发展策略实现自身的存续。 相似文献
14.
于永成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01-104
以人为本是一个历史范畴。从社会的发展提示以人为本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即实现从匮乏的资源基础到发达的经济基础、从人身依附到人的平等与自由、从权益与道德的分离到有机结合的价值取向、从单一到多样的社会功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陈青山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0-13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构建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物质文明(主要以经济发展来表征)、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五位一体"的基本内容在实质上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是内在统一的.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去研究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能更深刻地明确其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谢鑫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34-236,24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公民社会开始兴起,并促进了公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同时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在近年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和谐语境中的公民社会议题,回顾了公民社会的理论和现状,分析了中国公民社会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所起到的现实意义,并着重阐述了目前公民社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师吉金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4):47-50
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通过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可以使中国共产党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可以使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社会实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姜正君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41-46
近代以降,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对立关系成为众多政治哲学理论争论的焦点。争论的关键在于对社会如何进行调控,是主要依靠国家还是主要依靠市民社会。分岐的实质是坚持两种对立的范式,即“国家范式”和“市民社会范式”。这两种范式的方法论基础是强调市民社会与国家的零和博弈关系,若将它们推向极致,必定产生国家支配市民社会和市民社会消融国家两种不可取的理论架构。同时,两种范式所指涉的国家干预市民社会和市民社会制衡国家的理论架构,也蕴合多重缺陷和误导,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谢国权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42-47
同一基础上起步的芜湖和无锡 ,近代城市人口增长很快。归于以对外贸易为特征的商业发展模式 ,芜湖人口集中于商业、服务业 ,人口城市化出现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特征 ;无锡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形成人口主要分布于工业和手工业格局 ,人口城市化呈现较多的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20.
段洪波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5):139-142
公民环境权是随着环境危机而提出的一项新型人权 ,自提出后 ,在法律内涵、内容等方面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论文着重分析当代中国公民环境权在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中的依据 ,探讨当代中国公民环境权具体实现形式和存在问题 ,以促使当代中国公民环境权从应有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