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阅读是一种境界,是审美的感动,对阅读境界的认识是涉及出版人进行选题的方法论问题。出版选题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机制的情感传递,阅读境界的同一性是情感传递的机制。出版人不断实现自我和大众读者角色转换的"脱胎换骨"的实践,是时代赋予出版事业的使命所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礼论及仪礼中包含丰富的情感文明意蕴.一方面,文明源于情深,显示了"文明莫过于善"的思想实质;另一方面,情感要有涵养,也必须具备"文明"的气质."仁"是情感文明要达成的最高境界,而礼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建构性途径.情感文明寓于礼,礼练就情感文明.中国古代情感文明思想体现出合礼化原则、"仁义在先,情爱至上"的价值性取向、中庸性特征、等级性色彩以及"主善慎罚"的仁政倾向.中国古代"礼"的情感文明思想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3.
艺术语言情感个性和超越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小所 《学术探索》2009,(2):130-133
艺术语言是情感个性化的语言,在艺术语言中,情感是美感的主要特征和最有表现力的标志。在艺术语言中,真情实感是发话主体人格境界的体现。人格境界是发话主体的精神实体,是发话主体心理情感生长起来的精神之树。艺术语言印记着发话主体情感个性运思和发话主体随情造辞的过程。为了表达情感,艺术语言往往通过超越客观之象达到心象表现来实现,以新颖变异的言语形式来表达,由此体现发话主体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4.
在新理学关于天道的形上学中,本体存在的情感经验和价值内涵被剥离了,由此引起了学界的诸多批评。但新理学在转入关于人道的境界学说中,本体原先被剥离的东西却从经验维度被重新植入了进去。因而在新理学,道德境界不能离开对经验世界尤其是社会规律的理性认知以及相应的社会行为;天地境界融合道德境界并且超越了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5.
方东美的人生境界理论洋溢着昂扬的情感基调和生命理趣。他通过对生命本体论的大力阐发,将柏格森、怀特海生命哲学与《周易》"生生"哲学相融贯,构筑了以"生生之德"为中心意旨的宇宙境界蓝图。在彰显中国境界哲学的特质,拓展境界理论的内涵,提升人的生命理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但是这样一种玄妙的理想和言说,并不能解决真正的人生问题。其境界理论多属思辨性的构想,缺少实践性、动力性和历史感。  相似文献   

6.
真乃《人间词话》之核心王国维《人间词话》最重“境界”,开篇即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此“境界”之标举,固超乎流俗,独树一帜,然加细味即可发现,境界乃《人间词话》之主旨,而“真”乃“境界”之核心。正如王氏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这里,境界包含自然景物与主观情感两大要素,然无论景还是情,皆赖一真字,舍真即无所谓  相似文献   

7.
一、趣味是梁启超后期美学思想的核心1918年,梁启超第三次宣布放弃政治活动。此后10年,他集中精力从事学术研究和讲学。这一时期,梁启超推出兼含哲学本体、伦理构想、美学境界三层蕴意的“趣味”理论,构成了梁启超后期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思想核心。艺术情感论亦是梁启超后期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主体,然而,趣味理想的实现却是梁启超注重艺术和艺术情感的内在必然动因;情感教育只是桥梁,趣味才是梁启超所内往达到的彼岸世界。梁启超明确宣称:“纯然趣味艺术化的生活,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趣味化艺术化的人生境界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作为学者与诗人两种品格兼备的历史学家 ,陈寅恪先生在史学研究领域中达到了极高的学术境界。本文从“最渊博、最有识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神游冥想真了解”、“以诗证史”五个方面 ,论述陈先生的史学境界。这种学术境界渊博、自信、独立、幽远、新颖 ,是冷静与情感、理性与价值交融之产物。学术境界作为人生境界的反映 ,体现着他广博而深刻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谢丽霞 《理论界》2004,(6):203-204
<思想道德修养>承担着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神圣使命.传统的教学往往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情感的参与和体验,使得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无法展示其应有的魅力.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情感渲染"法要求教师在人格境界、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调控能力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郝建东 《理论界》2006,42(2):140-141
审美教育通过对个体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境界的塑造,实现个体人性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的自由超越的教育本质、净化和塑造生命情感、提升人生境界的审美功能都使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尤其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郝永刚 《理论界》2013,(5):103-107
通过对王国维、冯友兰、蒙培元、张世英、冯契、唐君毅等哲学家对于“境界”和“人生境界”的界定的分析和参考,本文提出了对于“人生境界”这一范畴的界定,即“人生境界是一个人在其人生历程中心灵总体存在的状态和水平,内核是心灵感通或通达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它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作用于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体现于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态度、外在气象和外在行为等各个方面.是人性能达致的高度和人自由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人生境界既是一个人生而为人取得的精神成就,也是人与人之间根本差异之所在”。根据对“人生境界”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人生境界有四个基本特征,即:人生境界是内在统一的整体,人生境界是内外统一的整体,人生境界是差异性和共通性的统一,人生境界是既成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使"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第一次具备了系统、完整的面貌.但是,这一学科体系在建构中存在着"结构性或框架性的解释失误",始终没有处理好"西化概念"与"中国境界"之间的关系.在冯门诸子中,率先彰显冯友兰情感、境界之学的人是蒙培元先生.  相似文献   

13.
审美情感论     
审美过程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审美价值的实现体现为情感的全部满足和占有。审美活动不仅以情感为立足点。而且以情感的升华为最后归宿。审美情感也是审美活动的驱动力,其根源就在于它和人的生命意志是直接同一的,它是人的生命意志的肯定和显现,经反复激荡、高峰体验后达到生命历程的最高境界。美的诞生和形成就是审美情感具体显现的结果。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情感主要通过审美情趣、审美情调和审美情境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从英诗的境界,即情感和精神世界、诗艺,即句子结构、韵律以及词语的选择等方面评介一首抒情短诗的汉译。指出其中明显得失,并提出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15.
试论情感文明的四个基本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文明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可以从四个基本维度来阐述:其一,情感文明的经济维度,主要关注情感文明形成和表现的社会经济动因,焦点在于如何形成文明的生产情感和消费情感;其二,情感文明的道德维度,主要关注情感道德他律与自律的统一以及情感的内在道德价值和外在道德价值的满足;其三,情感文明的审美维度,主要关注以满足人本身的价值为最高境界的审美情感;其四,情感文明的民主维度,主要关注社会和个人对情感的控制状况以及情感的平等状况.  相似文献   

16.
包绍亮 《理论界》2007,(8):210-211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追求至真至谐的审美境界为其审美理想。它抒发本真的情感,写出了人性深处双重欲求的拼搏和由此引起的情感波澜及人性中非意识层次的情感内容;它以“艺术典型”的形式对本真的情感进行审美的表现,使“无题”诗的各种审美因素有机组合,形成内在血脉贯通的和谐整体。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和克尔凯戈尔均提出了人生的“三境界”,其内含具有同质性和差异性。共相之处体现为推崇恐惧、颤栗及形而上焦虑等原初情感,重在对绝望现象学的描摹,精神本质关涉真理场域所绽出的本真自由,彰显了本体存在的价值诉求。不同之处体现为王国维“三境界”内含动态上升的逻辑指向,克尔凯戈尔“三境界”则是重叠交错的意指结构。王国维“三境界”是对人生意义和终极问题的美学关切,是动态上升后的“静态”自足,是对“罪孽”的条件性和暂时性解除;克尔凯戈尔“三境界”重在对“罪孽”的辩证法扬弃,肯定“骑士信仰”的信念守护,最终指向宗教救赎之境。  相似文献   

18.
王彩萍 《学术探索》2008,2(1):107-110
儒家中和审美意识要求艺术在表现情感时含蓄节制,这种审美传统对中国当代作家依然有很深的影响,杨绛作品就表现得非常典型。杨绛作品情感含蓄的表达已达到极高的审美境界:大家气象。其大家气象背后又渗透着中国式的人生智慧与境界,同时杨绛作品又彰显着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现代改造与突破。文章的一大收获在于通过对儒家美学的深入剖析从一个方面阐释了中国文化传统影响下的杨绛作品大家气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李丽 《兰州学刊》2005,46(3):63-64,26
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把将真、善、美结合起来的"乐"作为最高境界的情感体验,主要包括情感层面和本体层面的体验和领悟.在关注休闲的今天,研究儒家的"乐"教思想对于真正领悟休闲的内涵、提高现代休闲质量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艺术家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要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绘来创造一个使人驰骋想象,进驻到含蓄不尽的境界,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要凭借这样一个境界自然流露出来。只为这种境界是作家创造的一个蓬蓬勃勃的自然和现实的生动侧面,而自然和现实又都是有生命,有活力,无时无刻不在变动着的。因此,对这种境界的描绘,必须要体现出一种所谓“状飞动之趣”的动态美。谢榛的《四溟诗话》曾强调:“造物之妙,悟者得之。譬诸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