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首先解读西方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理论 ,在此基础上 ,主张把刑事侦查放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元框架的语境中去考察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侦查权力的产生逻辑及配置问题 ,并指出在侦查实践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2.
常征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3):121-124
近年来,关于市民社会及其同国家关系的讨论日趋炽盛,本文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基础,剖析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内涵,并进而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宪政国家的生长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1):28-34
近代宪政国家成长的社会基础是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是民主政治革命的推动力。市民社会产生了宪政的要素 :个人独立性的成长 ;现代民主制的直接源头 ;分权制衡等。市民社会是民主的前提和条件 ,没有市民社会作为支撑 ,宪政国家的成长即无可能 相似文献
4.
对市民社会理论,尤其是对近代以来的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考察,发掘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丰富性及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涵义,对于构筑中国"小而强国家,大而强社会"的现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目标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由于具有与西方社会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它所处现实时代和独特的国情,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多层次、全方位把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张力,是实现我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程华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1):28-34
近代宪政国家成长的社会基础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民主政治革命的推动力。市民社会产生了宪政的要不;个人独立性的成长;现代民主制的直接源头;分权制衡等。市民社会是民主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市民社会作为支撑,宪政国家的成长既无可能。 相似文献
6.
王小章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5):145-153
我国的市民社会话语一开始就是一种规范性话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化倾向.事实上,正如黑格尔、马克思早就分析指出的那样,市民社会既有解放性,又有它的欠缺性、压迫性,就如同国家既有压迫性又有保护性一样.从维护保障公民权利的角度出关键是如何防止市民社会的压迫性和国家的压迫性的重叠,进而以市民社会和国家的解放性、保护性来克服、遏止它们的压迫性. 相似文献
7.
陆云龙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7-69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他是在对洛克和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中走向了唯物史观的道路,科学阐明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市民社会的概念,其理论对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晓欣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19-23
早期自由主义者对市民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为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其突出的贡献在于开创了两种典型的市民社会理论传统,即查尔斯·泰勒所谓的L流思想与M流思想,对后来的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及其制度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早期自由主义者对市民社会的追寻,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市民社会的发展提供本源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吴兴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121-126
在市民社会理论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自由维度,具体表现为城邦时期的政治自由、自然法哲学时期的契约自由、近代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时期的经济自由、当代市民社会与国家和市场经济三分时期的参与自由.每个时期所追求的自由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难以避免的负面效应,有些负面效应甚至可能对自由造成根本性的损害.因此,在当前构建市民社会的热潮中,如何在充分实现市民社会理论的自由价值的同时,又有效规避其可能出现的负面结果,应当成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陶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2)
经济法领域中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政府如何干预经济、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如果放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背景下来理解,更有助于把握其本质.通过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要保障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借助于国家的适当干预.国家在干预经济、干预市场时必须依法进行,在公权与私权之间达成适度的平衡,实现市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现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毕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凸显了他对现代性问题的价值评判。市民社会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充分展示了现代化发展的内涵。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正是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以现代性为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回归理论原生的背景,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葛建义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14-17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独立的市民社会是法治形成的必要社会条件。西方中世纪后期市民社会运动为近代法治确立奠定了基础。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促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发展,并孕育社会普遍的法治理念。市民社会权利以各种形式制约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13.
李庆钧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4(5)
自然状态理论是霍布斯全部政治学说的基础,它是一种用来说明公民社会的起源与本质、阐明优良生活条件的理论假设.在自然状态中人拥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即自我保全的自由,但权利与权利对抗的结果是形成了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从自然状态到公民社会的过渡是以人的激情和理性为基础,通过发现自然法和缔结契约而实现的.公民社会与自然状态形成一种善恶对照,和平、安全、秩序是公民社会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4.
鲁鹏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2)
人们对近代以来的市民社会有不同的理解:把它看作一个经济体;把它看作一个政治经济体;以及把它看作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于一体却又区别于国家的综合体。我个人倾向于 相似文献
15.
邢荣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27-31,75
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性个体主体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民社会受资本逻辑的支配,成为私人利益的战场,从而使得现代性走向了自我悖反;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的诞生揭示了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公共领域追寻公共性,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以及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个体之间通过自由沟通以形成理解、或通过商谈以达成妥协的机制或制度化渠道。公共领域可以调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成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蒋达勇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1)
本文从公民社会在我国的兴起这一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出发,在对公民社会的基本含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价值取向,并以公民精神的培育为切入点,就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对大学德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一跨学科的研究为我们反思、研究和建构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体系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的价值诠释与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文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3):16-18
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摇篮,它孕育着民主所需要的一切。在社会管理民主化、国家政治文明化的发展进程中,公民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强力支撑。公民社会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体的健康人格之塑造和完满,推动我国公民社会的不断成长,提高社会资本存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