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殷学明 《河北学刊》2012,32(2):84-87
与"缘情说"相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缘事说"是围绕着事件概念对文学的本质、发展、创作以及接受重新检视后而建构的一种具有原创性的历史文化诗学。发掘"缘事说"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和揭示历史叙事、文化叙事、文学叙事及文学生产的基本机制与内在规律,从而为当下戏仿以及经典再生产等文学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缘事说"的运作方式是缘事生理、缘事生事和缘事生情,创作方法是托事于物、用事、叙事等。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缘事说"的发掘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深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月”在杜甫、李白和王维的诗中所体现的艺术境界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以王夫之的“情景论”为依据,杜甫、李白和王维月趣诗的意境当分别属于“景中情”、“情中景”和“情景妙合无垠”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3.
陈春敏 《兰州学刊》2011,(2):149-151,168
王国维的“物我观”,始终坚持“物”“我”对举,“物”只有在与“我”发生联系才具有存在的依据与意义,而“我”在“物”的经验感召下唤醒“我”关于“物”的普遍意识从而抵达“物我”合一,并将此思想运用于文学,提出景引发情情寓于景的“情景说”,在“有我之境”以“我”之自由意志观“物”和“无我之境”以“我”之物化心理观“物”中突出了在“我”的把握下达到的物我相契。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围绕"《诗》道性情"这一命题,以情说《诗》,将《诗经》与其他经书区别开来,从情着眼,肯定《诗经》中的说理诗、叙事诗,突出《诗经》情景描写中的情。船山以情为出发点与联络点,发展了孔子的"兴观群怨"接受理论,视情为《诗经》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媒介。基于对情的正确认识,船山充分肯定了《诗经》中情爱诗的价值。可以说,情,是船山诠释《诗经》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赋比兴"及"兴观群怨"之"兴"引导王夫之诗歌美学走向以情为主的诗歌本体论的话,那么他提倡的"兴会"说则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思维方式推进了一大步.王夫之把"兴会"上升为审美活动的源发性范畴,这一方面表现出明清时期中国诗歌美学的成熟,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兴会"说自身的不断丰富和深化.王夫之对"兴会"审美感兴的重视使得这个古老范畴最终与哲学思维建立起疏通的纽带,使其与"以兴起情"说为主的"赋比兴"诗论和"兴观群怨"的"四情"诗论联结在一起.古典诗歌美学的历史演进和逻辑进程在王夫之身上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集大成式的美学家 ,他的情景合一论是其情理美学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富于思辨特色及和谐美感 ,是对中国古典情景关系认识的理论总结。一、情景说的认识基础和情、景    概念内涵王夫之的情景合一论涵盖两个论题和两种类型。两个论题就是从创作发生机制来说是心物交感论 ,从审美表现机制来说是表情方法论。两种类型是指景中情和情中景表现形态 ,并由此而深入到艺术意境论。王夫之的情景合一论是建立在其心物学说基础上的。如果说他的情理合一论是从心理—伦理关系出发 ,那么其情景合一论则是从心—物(情—境 …  相似文献   

7.
朱丽卉 《理论界》2013,(9):145-147
日本在汲取汉文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理论,也就是本居宣长的"物哀说"。虽然本居宣长将其作为日本原创的理论,但实际上,它深深受到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尤其是魏晋时期的宫体诗以及晚明至清朝时期以情、欲为主的文学变革。本居宣长所谓的"物哀",实际上是抛弃了伦理化和社会化的主题,强调主情和个人主义的感物兴叹。  相似文献   

8.
情与景 ,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组合方式最为多样化的两种要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引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因情造景、以景喻情和移情于景是情景组合的主要方式。研习中国古典诗词 ,只有从这些方面理清了情景关系 ,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其意境 ,领略其韵味 ,认识其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对和谐这样一个有重要美学意义的范畴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与分析,认为“和谐”是在矛盾着的事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通过“主客体的合一”而获得的,更强调主客体的互动和谐,其和谐观主要体现在美的本质论与情景说中。  相似文献   

10.
几乎所有的美学都包括美、审美和艺术这三个内容,其中审美活动是联接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的桥梁。本文以审美态度为视角,描述了西方美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并将之与我国的"入出说"作对比。本文通过对"距离说"与"入出说"的比较分析揭示,审美体验中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两种审美原则的实质是对世界的审美态度,着重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多种文化体系之间对话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以降,学术界对王国维"境界"说核心内容的研究,有近百年的历史。有关"境界"说的研究依然存在不少语焉不详之处,特别是对其精神向度的思考还有待深入剖析。从存在主义视角来探讨"境界"说是一种全新的研究理路。基于《人间词话》中对"此在"孤独境遇的高度推崇,以及重在审验"存在"真理的美学立场,"境界"说内含着"本真性"、"忧"、"自由"等三大价值范畴。  相似文献   

12.
施议对 《学术研究》2004,(8):120-126
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说、王国维的境界说及吴世昌的词体结构论构成了中国词学史上的三座里程碑。作为三种批评模式 ,它们分别体现了三种不同的论词标准及方法 :似与不似以本色论词 ,自李清照提出“别是一家”说 ,本色论便完成了由无定准到有定准的过程 ;有与无有以境界论词 ,因境界之有无可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表述 ,故比起似与不似 ,以境界论词的标准就更为确定 ;生与无生以结构论词 ,结构论讲究二元对立 ,但对立的单元必有第三因素的渗入 ,此即“情”和“景”之外的“事” ,有此因素 ,才能另出新境。三种批评模式各有长短利弊 ,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不同的批评模式之间不存在相互取代的问题 ,它们共同构成了对全部词学史的一种宏观把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情与景,生活与艺术,诗歌与现实,自然与文学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王夫之与王国维“境界说”的丰富内涵,辨析了二人理论上差异与传承种种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四溟诗话》中的"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茂 《社会科学》2005,(11):105-112
<四溟诗话>中的"兴"是对诗歌审美的主要概括和本质揭示."兴"揭示了诗歌创作主体、创作对象的质的规定性,揭示了创作过程的形态多样性、内在规律性;在中国诗学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以兴为衡"的创作原则和运动机理,并以情、景为二原质,以情、景的不同指代为线索,以"情景相因"的辩证运动为依据,从诗人、诗作、修辞手法、审美标准、审美创造、审美接受等层面对"兴"阐发了独特灼见,概括了"兴"的理论构架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用“情”把兴、观、群、怨贯通起来,用“兴观群怨”把诗人、作品、读者贯通起来,用博古通今的眼光和心胸.把从孔子起发展演变着的兴观群怨说加以总结、调整、阐发,在有意无意之间创立了他本人的兴观群怨说。  相似文献   

16.
景:物色之美     
人们在山川自然的观照中发现了物色之美,称之为风景、美景、景色、景观,又将它摄入诗、画,创造出艺术之景。与"情"范畴相对,形成了美学与艺术理论中的"景"范畴。在表示审美客体的诸范畴中,景.可以说更有纯粹的美学意义。它直接由物色观照中产生,是审美主体对自然对象美的一种发现与概括。与其它的客体对象范畴相比,景,更具有空间审美意识和自然人化的美感趣味,因而成为文学艺术与审美欣赏中一个常用的范畴术语。其特别的审美内涵、潜在的文化渊源和引人入胜的魁力,都颇有理论探讨的价值。山水美感的结晶自然风景,物色万象,自古…  相似文献   

17.
任何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渊源,但其契机的深沉因素无不源于特定时代的特定学术文化背景。乾嘉朴学形成的同时,正是清代诗学发生蜕变的时期。乾嘉朴学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受其影响,乾嘉诗坛的“格调”说、“肌理”说和“性灵”说,先后入主诗坛,它们随着乾嘉朴学的历史轨迹的演进而递变,体现出各自的独特追求和审美理想。学术研讨与文学流派的互动是这时期的一大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8.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文艺创作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以情感作为文学创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重在揭示社会政治、现实生活和人生际遇等客观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以钟嵘的"怨愤说"和刘勰的"蓄愤说"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继承与发展为例,阐释分析南北朝时"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和审美价值,探讨"发愤著书"说的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重新阐解了孔子"兴观群怨"说,他于孔子说《诗》语句只取"可从"一词进行解释,并将其意归结为"随所以而皆可"。王氏"可以"新解的理论结构可以至诚论来概说,意指排除外物宰制、出于至诚、合乎自然,这一理论结构涵盖王夫之诗学的诗歌本原"文诚质诚"、"兴"论等诸多有机关联的命题,它是圆融自足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两大图式———“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的关系作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解释和论证 ,并以此为分析框架 ,进一步解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统一。其主要论点是 :( 1)提出马克思划分三种社会形态的依据是社会生产类型 ,划分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据是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 =社会生产类型 基本生产关系 )。 ( 2 )认为社会生产类型是抽象把握而不是现实形态 ,作为现实形态的是具体的生产方式 ,“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 3)把握社会历史进程要以“三形态说”为基本尺度 ,但仅用抽象形态的“三形态说”(抽象的往往是简单的 )尚不足以把握表现为多样性统一的具体生产方式。 (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商品市场经济不发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其核心问题是解决商品市场经济社会生产类型与社会主义基本生产关系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